刀美兰 守护傣族舞蹈的精灵
- 舞蹈老师
- 2018-11-09
- 431
澜沧江边的西双版纳是刀美兰的故乡,她出生在背靠青山面对澜沧江的宣慰街。大森林是她的游乐园,澜沧江是她的沐浴场。夕阳中,她与小伙伴尽情戏水;夜来,在大象、猴子、夜鸟吼鸣声的伴奏中进入甜蜜梦乡。西双版纳的山山水水,是刀美兰儿时的天堂,也是养育傣族舞蹈的摇篮。
傣族是一个信奉南传上座佛教的民族。刀美兰的父亲莫拉翁能歌善舞,母亲楠苏念达是讲传说故事的能手。幼时的刀美兰,跟随奶奶、母亲进佛寺拜佛敬赕、燃蜡滴水;坐在妈妈的筒裙上、奶奶的被窝里,聆听由古老傣族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形成的动人传说。
傣族人说,“象脚鼓一响,脚底板就发痒”。刀美兰的两只小脚还站立不稳的时候,父亲就牵着她的小手,让她跟着鼓声蹬踏。这是父亲的第一堂舞蹈课。然而,命运安排父亲教给刀美兰的第二堂课,却是在泰国。1980年,刀美兰随云南歌舞团赴泰国访问演出,在曼谷与失散多年的父亲相聚。父亲含着泪水站在舞台的侧幕条旁,看她表演独舞《金色的孔雀》,激动地说:“波(傣语:父亲)还要教给你一套。”父亲教的是傣族古老的男式拳舞。这套拳舞一招一式的身韵,促成刀美兰创作了《勇士之舞》。父亲的讲述,让她知道了傣族舞蹈的精髓:“天上飞,水上漂。麂子蹬,马鹿跳。”(前六字是对女性舞蹈的描绘,后六字是对男性舞蹈的解析)短短十二字(经),凝成了傣族舞蹈的母语和风格,不但展示了古老的传统文化,其表现的刚毅、智慧以及转换瞬间轻柔之美的对比,更具有摄人心魄之感。傣族舞蹈的精华、神魂、底蕴,全在男性舞蹈之中。
千百年来,人们只是在贝叶经上看、从“赞哈”(歌手)的演唱中听“召树屯与楠木诺娜”的故事。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的创作、演出,可谓“千年一剧”。刀美兰至今难忘,当舞台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第一次呈现在人们眼前时,夜幕下的广场一片寂静,人们惊奇地观看着、兴奋地赞美着。
从西双版纳文工队,到云南省歌舞团、东方歌舞团,刀美兰看到中国各民族、世界许多国家美丽的舞蹈。这如百花园般的舞蹈世界,使她沉醉。她的双眼就像一部快速的照相机,记录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舞蹈精华,将其存储在心中。这些舞蹈记忆,成了她日后创作、表演时的借鉴。她最喜欢中国戏曲舞蹈,为此曾专门向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学习,受益匪浅。中国古典戏曲舞蹈身韵之美,在刀美兰的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她自豪地称之为“在民族大家庭中的回归”。
刀美兰最难忘的老师是毛相。他是借鉴、吸收民族优秀舞蹈的大师,也是教给刀美兰如何借鉴、吸收,提高表演能力的启蒙者。在第一届云南省体育文艺汇演大会,刀美兰与毛相相识。毛相告诉她,“你看我的抖肩是蒙古族的,眼神是印度的,颈部动作是新疆的。你一定要把好的东西拿来,用在自己的舞蹈中,使表演得到发展和提高,这就是我舞蹈的秘密。”这一“秘密”使刀美兰茅塞顿开,受用终身。
1982年,刀美兰的独舞晚会在全国十大城市演出。观众对刀美兰在舞蹈中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民族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肯定,“我们在刀美兰所表演的舞蹈中,看到她吸收了很多国外舞蹈的东西,但她的一举一动仍然是傣族的,是民族化,而不是化民族”。更使她终生难忘的是,我国新舞蹈奠基人吴晓邦在看了独舞晚会后,写了一首诗赠给她,其中两句“你的舞蹈没有矫揉造作,只有真情一片实意万分”,使她深刻认识到,艺术必须“真情”,必须“实意”。
今天,傣族舞蹈已经发展成为与藏族舞蹈、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朝鲜族舞蹈并驾齐驱,在全国享有盛誉的民族舞蹈。抚今追昔,刀美兰更加感慨:“我能有幸与傣族舞蹈同成长,千言万语,万语千言,是因为我在新中国的阳光下。”
刀美兰,著名舞蹈家,代表作有《水》《孔雀公主》《小卜少》《赶摆》《金色的孔雀》等。1944年出生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954年进入西双版纳自治州民族文工队。1959年调入云南省歌舞团。1964年,参加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录制。1986年当选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舞协常务理事。2000年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国舞蹈家协会顾问。
本文由bosco于2018-11-09发表在舞蹈吧,欢迎舞友加入QQ群:685936921。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0068.html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0068.html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