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鉴赏 > 正文

探秘舞蹈编导马宁的“法宝”

 




能准确把握基层官兵的特点并将其与舞蹈艺术完美结合,让毫无舞蹈基础的战士成为艺术的载体,让舞蹈艺术涌动着广大指战员练为战的战斗豪情……舞蹈编导、空军某通信团工程师马宁编创的舞蹈《士兵突击》《爱在蓝天》《出征》等多个舞蹈,都因为兵味浓郁、战味十足斩获过全军、空军文艺创作一等奖。入伍24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编导专业的马宁,带着对舞蹈艺术的热爱深深扎根于基层这片沃土,长期战斗在“为兵服务”的舞台。
身材高挑,气质优雅,说话的声音里都带着笑意,官兵们都尊敬地喊她“马老师”。作为活跃在空军司令部基层文化战线的“老兵”,马宁说:“这些作品之所能深受官兵喜爱并荣获这么多荣誉,应该得益于长年跟战士们摸爬滚打在一起。”



很多人不会想到,马宁编创的舞蹈作品大多取材于基层官兵训练生活的实际,而且让基层官兵成为演出主角。通信女兵、警卫战士,空司直属部队的官兵都是她的“御用演员”。让这些毫无舞蹈基础的战士们以舞蹈的形式酣畅淋漓表达出基层官兵的战斗作风,为观众呈现一场场动人心弦的视觉盛宴,这是专业舞蹈编导们简直无法想象的“奇迹”,却是马宁老师热爱并始终坚持的事业。
能够“点石成金”,马老师自然是有“法宝”的。“把军事训练动作融入舞蹈之中,让舞蹈充满战味”可谓是马老师的法宝之一。匍匐前进、前扑、前倒、体能展示、腾跃、托举……很多专业舞蹈演员无法完成的动作,却是基层官兵长期军事训练所具备的特长。比如,获空军文艺创作一等奖的舞蹈《士兵突击》里有一组“牺牲”动作,要求舞蹈演员扑倒后再次跃起,长期坚持军事训练的战士们能够蹲在地上直接跃起达1.5米高,这种身体的爆发力是大多数舞蹈演员所不具备的。扬长避短才能“四两拨千金”,为战士们所编的舞蹈里,马老师侧重于体能、杂技技术、武术动作、力量型动作的融合。
“一副围棋和一张谁也看不懂的图纸”是马老师的法宝之二。直属部队的官兵平时担负的战备值班任务非常繁重,能用来学习、排练舞蹈的人员和时间都非常有限,对于演员的自身条件无法选择,还要“见缝插针”地利用正常训练值班之余的零碎时间。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马宁老师总是用围棋一遍遍“推演”队形、站位、构图,黑棋是“男孩”,白棋是“女孩”,而她用坐标纸画出的满是点、叉、线以及各种符号的图纸,却代表着舞台上的亮点、创意抑或是爆发点。这些被称之为“试画面”的工作,专业舞蹈编导都是用舞蹈演员一遍一遍演示来实现的。“马老师编排的舞蹈很少修改,即便是修改也是‘微调’。”这是官兵们共同体会。
“我不用演员反复试画面,一是没有时间条件,更重要的是——我必须尊重他们的劳动。”“尊重官兵并挖掘他们的艺术潜能”是马老师的法宝之三。马老师从不批评她的演员,因为她觉得这些官兵没有舞蹈基础、甚至从没接触过舞蹈,所有“错误”都是可以原谅的。面对官兵的“不专业”,马老师更愿意用“感染”和“激励”的办法。无论什么动作,只要有一个人做得不到位,她就亲自陪着她(他)一遍一遍重复,5遍、10遍……直到完全做好。她非常体贴官兵,因为她知道他们的辛苦。排练间隙她会变着法地安排大家休息放松,比如坐在地板上排练,比如跟着音乐躺着“冥想”。尽管马老师没有孩子,但她却习惯把演员们称为“孩子”,带着娇惯和宠溺的味道。因为理解和尊重,“马老师的‘课’不折磨人”,久而久之,参与排练的官兵不仅不懈怠,而且激发了他们更多热情,把排练当成一种精神娱乐和放松方式。



“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官兵心间,让官兵在舞蹈中找到自信”是马老师的又一法宝。努力发现每名官兵的优点并鼓励他们。有一次在女兵连排舞,她发现有个新兵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胳膊长、腿长、脖子长,身体协调性也很好,尽管没有舞蹈基础却是个很有潜力的孩子。可是这个新兵非常内向,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马老师发现她的眼睛和鼻子长得像杨丽萍,就经常喊她“小杨丽萍”,并安排她当“小教员”,协助自己给其他人示范、讲解动作,不动声色地令内向的“小杨丽萍”开朗大方起来。
马老师栽培的“小教员”有很多,不少人在她的鼓励下爱上舞蹈成为文化骨干,甚至在舞蹈中“挑大梁”。张婷婷也是马老师多年前通过这样的方式“挖掘”出的一个很有天分的孩子。没有基础也不喜欢跳舞的张婷婷,在马老师的“浇灌”下,不仅爱上舞蹈、成为骨干,退伍后还成功应聘到全国最好的幼儿园成为一名幼儿舞蹈老师。马老师不仅让基层官兵在舞蹈中找到自信,更让艺术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开花。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