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对谈】彭丽媛服装设计师马可对话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
- 舞蹈鉴赏
- 2018-11-09
- 430
她为“第一夫人”彭丽媛提供专人定制的服装服饰;八年前,她在亲手创建的中国第一个设计师品牌日如中天之时却悄然而退,独自来到珠海创建“無用”品牌,由此踏上中国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漫漫长路,她是马可。 他能登上美国时代杂志,能在德国国际舞蹈节获得终身成就奖,这位世界公认的“舞学大师”曾言,挑选舞者就像结婚一样慎重,他是林怀民。当两位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的境遇下相逢、合作,服装与舞蹈,将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对话人物
马可 服装设计师,多次为“第一夫人”彭丽媛提供专人定制。“無用”品牌创始人,曾受邀参加“2007巴黎时装周”及“2008巴黎高级服装周”。
林怀民 台湾作家、舞蹈家、编舞家。1973年创办云门舞集,迄今41年,排演超150部舞剧,在世界舞坛享有盛誉。
有一种力量,叫物极必反
“無用”设计师VS云门舞集创始人
内心强大的第一夫人
新京报:许多人是通过你为“第一夫人”彭丽媛订制服装而了解到你,你如何看待订制?林老师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选她来为团队设计服装吗?
马可:过去在民间,衣服是有感情关系的,比如给家庭成员做衣服。现代社会基本上看不到什么手工的东西。很多旅游商品中手工艺品因为制作者的目的变化了,越发的粗制滥造。
这是我做無用的一个原因。我希望每个手工艺人,能理解做無用的初心——传递出人和人之间的关心、温暖,对未来要穿上我们衣服的人,用‘無用’产品人,我们是怀着可以让人们用上50年甚至100年的心态去做的。
林怀民:我找马可帮舞者设计衣服。她必须要飞到台湾,跟每个舞者见面,观察他们,尽管只见过一面,下一次见到,她会记得每个人的名字。她不是在做衣服,她是在传递一种态度。
马可:任何一种设计,特别是订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服装要符合穿着者的精神气质和穿着的场合。
林怀民:对啊,不能穿成马可这样就去走红毯,(马可穿着针脚明显,略泛黄的白色麻布衫、松垮的裤子)
马可:或许以后也可以,当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提升后。
新京报:为第一夫人订制四款衣服需要多少时间?给舞者订制呢?
马可:这个怎么讲?
林怀民:我来讲好了,你知道一个概念“饺子是现包的”嘛?马可做衣服时是个“很龟毛”的人。她给我们做订制衣服,整天讲,“太阳都不出来,太阳都不出来,”做衣服跟太阳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她在用植物染色,用古法,要晒太阳,然后她电话里告诉我,衣服可能会来不及,因为最近天气都不好。
所以就像一个餐馆,“饺子是现包的,或者你可以选择吃速冻水饺,否则你只有等。”
新京报:为什么会要这样来完成一件订制的衣服?是因为“第一夫人”还是对每一件無用产品都会这样?
马可:服装本身不是目的,服装首先是为人服务,就像给舞者做衣服,我必须和他们见面聊天,观察了解每个人的性格,知道了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才可以设计。同样每种面料都是不一样的,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设计,必须对每种面料要读懂。
我个人的设计风格较为简约质朴、没有珠光宝气的浮华,体现穿着者的内在,衣服是人内在的精神气质的体现。
新京报:你说过自己喜欢有力量的女性,你在给彭丽媛设计服装的时候,怎样体现这种力量感?你如何评价彭丽媛?和她交往中,你最佩服她的是什么?
马可:独立自信的女人最有力量。这种女性不需要取悦于人或依附于人,所以她们是为自己而穿衣,她们并不在乎他人的评价。她们不会随波逐流地生活,她们对于自己和内心的需求非常清楚,她们有明确的生活准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知福惜物。
独立而自信的女人才会喜爱我的设计,我不需要刻意地去体现力量,因为力量只能来自于内心的强大。第一夫人也正是这样的女性吧!她在成为第一夫人很多年以前就已经身体力行地投入到环保及公益事业中了。
惯性会刹车 传统会回归
新京报:有人说林导的现代舞从传统的书法中寻求灵感,马可用最传统的手艺得到了现代潮流的追捧,在你们看来,如何看待这两者?
马可:我对现代这个概念没怎么考虑过,我生长的地方、受到的教育,都是这块土地带给我的,中国也好,传统也好,已经融入血液中,在创作时不会想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传统与现代。这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我更多关注的是作品表达的态度。
新京报:想表达的是什么?
马可: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尽管我是个设计师,但我看重的不仅是产品的美观及功能性,更看重设计作品背后的价值观和精神。
林怀民:每一场演出都有人问我,究竟想表达什么,其实你看到的是什么,我想表达的就是什么。马可是对付布料,我是对付舞者。
比如《松烟》,不需要去刻意表达什么传统或现代,有人看到肢体,有人看到整体,有人看到个体,观众能够看到舞蹈的表演就足够了。我只是找了一些传统文化当借口,留白啊,书法啊,让这些舞者能够有舞台可以跳舞。这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和马可说的那样,我生长的环境影响着我,我的概念里没有中西古今,如果我生长在纽约,现在我编的舞蹈一定会不一样。
新京报:为什么会不一样?
林怀民:因为环境不一样。现代舞里有许多西方的概念和技术,但是经由我编出的舞蹈,外国人一看就会说,哇,这是东方的。其实我没有刻意去靠近传统,只是对于我,对于舞者,练太极、练书法、慢慢呼吸,这些事情是最舒服的,我们只是找到了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去通过舞蹈呈现内心。活在现代,我是无法再去做古人的,我只想做我自己想做的东西,你说是现代还是传统呢?
新京报:尽管越来越多人关注传统文化,但若肯给乡民一套楼房,给村妇一件时装,他们会丢掉田地或者布衣,你们怎么看待这种态度?
马可:大约是在20多年前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西方市场经济进入中国,国人开始有了关于时尚、流行的一些认识,这些逐渐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不管从现在的教育,还是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来看,西方文明都在改变着世界,这个冲击不仅是对中国,去非洲,看到那里的人就像曾经的中国,正在渴求迅速取代原有本民族文化的一切,房屋、服装、生活的方式。
新京报:所以你觉得传统被取代是大势所趋?
马可:我相信文化中有一种力量,叫做物极必反。20世纪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商业化的渗透,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这种惯性使得原有的许多传统价值观被改变。但是在21世纪,我相信一切都会有转变,当商业高度发达,科技迅速发展后,人们会发现过度发达的科技、工业、商业其实不能满足人们的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快捷、高速的负面影响将逐渐显现,此时,许多人会选择返回乡村、寻找宁静的田园生活。因此传统不会被取代,只是会换一种形式,重新唤起人们对生命本真需求的渴望。
国货的金字塔尖
新京报:很多人会觉得,“無用”很传统,但是太贵了?
林怀民:你去無用生活空间,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里面的衣服没有商标,没有价签,甚至你去问服务员(無用生活顾问)这件衣服还有没有,她们会给你讲,大概要等一两个月,因为女工在纺纱。
马可的衣服产量不多,但是無用的存在具有象征性,无论制作的时间还是工艺,都不可能通过一个無用的存在,满足13亿人的需求。但是她存在,她开始发声,让人们对这种慢生活有一种情感上的向往。慢慢有人也出来说,我也会这样做。
马可:是,無用在做的,一件衣服、一件器皿,每个物件因为投入了心力而被赋予了生命,工业制品大多数是机械化的操作,缺少生命力,缺乏可以让人感动的东西。手做与机器量产中制作人投入的精力也完全不一样。
我们追求的不是量产,手工的东西本身也没办法量产,但是因为缓慢和稀少,让每一个拥有的人,对来之不易的物件倍感珍惜,这是与工业制品不一样的。这种用心会获得人的珍惜,珍惜才会更少地占有和购买。
12 / 2 页下一页
对话人物
马可 服装设计师,多次为“第一夫人”彭丽媛提供专人定制。“無用”品牌创始人,曾受邀参加“2007巴黎时装周”及“2008巴黎高级服装周”。
林怀民 台湾作家、舞蹈家、编舞家。1973年创办云门舞集,迄今41年,排演超150部舞剧,在世界舞坛享有盛誉。
有一种力量,叫物极必反
“無用”设计师VS云门舞集创始人
内心强大的第一夫人
新京报:许多人是通过你为“第一夫人”彭丽媛订制服装而了解到你,你如何看待订制?林老师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选她来为团队设计服装吗?
马可:过去在民间,衣服是有感情关系的,比如给家庭成员做衣服。现代社会基本上看不到什么手工的东西。很多旅游商品中手工艺品因为制作者的目的变化了,越发的粗制滥造。
这是我做無用的一个原因。我希望每个手工艺人,能理解做無用的初心——传递出人和人之间的关心、温暖,对未来要穿上我们衣服的人,用‘無用’产品人,我们是怀着可以让人们用上50年甚至100年的心态去做的。
林怀民:我找马可帮舞者设计衣服。她必须要飞到台湾,跟每个舞者见面,观察他们,尽管只见过一面,下一次见到,她会记得每个人的名字。她不是在做衣服,她是在传递一种态度。
马可:任何一种设计,特别是订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服装要符合穿着者的精神气质和穿着的场合。
林怀民:对啊,不能穿成马可这样就去走红毯,(马可穿着针脚明显,略泛黄的白色麻布衫、松垮的裤子)
马可:或许以后也可以,当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提升后。
新京报:为第一夫人订制四款衣服需要多少时间?给舞者订制呢?
马可:这个怎么讲?
林怀民:我来讲好了,你知道一个概念“饺子是现包的”嘛?马可做衣服时是个“很龟毛”的人。她给我们做订制衣服,整天讲,“太阳都不出来,太阳都不出来,”做衣服跟太阳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她在用植物染色,用古法,要晒太阳,然后她电话里告诉我,衣服可能会来不及,因为最近天气都不好。
所以就像一个餐馆,“饺子是现包的,或者你可以选择吃速冻水饺,否则你只有等。”
新京报:为什么会要这样来完成一件订制的衣服?是因为“第一夫人”还是对每一件無用产品都会这样?
马可:服装本身不是目的,服装首先是为人服务,就像给舞者做衣服,我必须和他们见面聊天,观察了解每个人的性格,知道了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才可以设计。同样每种面料都是不一样的,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设计,必须对每种面料要读懂。
我个人的设计风格较为简约质朴、没有珠光宝气的浮华,体现穿着者的内在,衣服是人内在的精神气质的体现。
新京报:你说过自己喜欢有力量的女性,你在给彭丽媛设计服装的时候,怎样体现这种力量感?你如何评价彭丽媛?和她交往中,你最佩服她的是什么?
马可:独立自信的女人最有力量。这种女性不需要取悦于人或依附于人,所以她们是为自己而穿衣,她们并不在乎他人的评价。她们不会随波逐流地生活,她们对于自己和内心的需求非常清楚,她们有明确的生活准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知福惜物。
独立而自信的女人才会喜爱我的设计,我不需要刻意地去体现力量,因为力量只能来自于内心的强大。第一夫人也正是这样的女性吧!她在成为第一夫人很多年以前就已经身体力行地投入到环保及公益事业中了。
惯性会刹车 传统会回归
新京报:有人说林导的现代舞从传统的书法中寻求灵感,马可用最传统的手艺得到了现代潮流的追捧,在你们看来,如何看待这两者?
马可:我对现代这个概念没怎么考虑过,我生长的地方、受到的教育,都是这块土地带给我的,中国也好,传统也好,已经融入血液中,在创作时不会想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传统与现代。这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我更多关注的是作品表达的态度。
新京报:想表达的是什么?
马可: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尽管我是个设计师,但我看重的不仅是产品的美观及功能性,更看重设计作品背后的价值观和精神。
林怀民:每一场演出都有人问我,究竟想表达什么,其实你看到的是什么,我想表达的就是什么。马可是对付布料,我是对付舞者。
比如《松烟》,不需要去刻意表达什么传统或现代,有人看到肢体,有人看到整体,有人看到个体,观众能够看到舞蹈的表演就足够了。我只是找了一些传统文化当借口,留白啊,书法啊,让这些舞者能够有舞台可以跳舞。这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和马可说的那样,我生长的环境影响着我,我的概念里没有中西古今,如果我生长在纽约,现在我编的舞蹈一定会不一样。
新京报:为什么会不一样?
林怀民:因为环境不一样。现代舞里有许多西方的概念和技术,但是经由我编出的舞蹈,外国人一看就会说,哇,这是东方的。其实我没有刻意去靠近传统,只是对于我,对于舞者,练太极、练书法、慢慢呼吸,这些事情是最舒服的,我们只是找到了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去通过舞蹈呈现内心。活在现代,我是无法再去做古人的,我只想做我自己想做的东西,你说是现代还是传统呢?
新京报:尽管越来越多人关注传统文化,但若肯给乡民一套楼房,给村妇一件时装,他们会丢掉田地或者布衣,你们怎么看待这种态度?
马可:大约是在20多年前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西方市场经济进入中国,国人开始有了关于时尚、流行的一些认识,这些逐渐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不管从现在的教育,还是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来看,西方文明都在改变着世界,这个冲击不仅是对中国,去非洲,看到那里的人就像曾经的中国,正在渴求迅速取代原有本民族文化的一切,房屋、服装、生活的方式。
新京报:所以你觉得传统被取代是大势所趋?
马可:我相信文化中有一种力量,叫做物极必反。20世纪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商业化的渗透,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这种惯性使得原有的许多传统价值观被改变。但是在21世纪,我相信一切都会有转变,当商业高度发达,科技迅速发展后,人们会发现过度发达的科技、工业、商业其实不能满足人们的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快捷、高速的负面影响将逐渐显现,此时,许多人会选择返回乡村、寻找宁静的田园生活。因此传统不会被取代,只是会换一种形式,重新唤起人们对生命本真需求的渴望。
国货的金字塔尖
新京报:很多人会觉得,“無用”很传统,但是太贵了?
林怀民:你去無用生活空间,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里面的衣服没有商标,没有价签,甚至你去问服务员(無用生活顾问)这件衣服还有没有,她们会给你讲,大概要等一两个月,因为女工在纺纱。
马可的衣服产量不多,但是無用的存在具有象征性,无论制作的时间还是工艺,都不可能通过一个無用的存在,满足13亿人的需求。但是她存在,她开始发声,让人们对这种慢生活有一种情感上的向往。慢慢有人也出来说,我也会这样做。
马可:是,無用在做的,一件衣服、一件器皿,每个物件因为投入了心力而被赋予了生命,工业制品大多数是机械化的操作,缺少生命力,缺乏可以让人感动的东西。手做与机器量产中制作人投入的精力也完全不一样。
我们追求的不是量产,手工的东西本身也没办法量产,但是因为缓慢和稀少,让每一个拥有的人,对来之不易的物件倍感珍惜,这是与工业制品不一样的。这种用心会获得人的珍惜,珍惜才会更少地占有和购买。
12 / 2 页下一页
本文由bosco于2018-11-09发表在舞蹈吧,欢迎舞友加入QQ群:685936921。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0274.html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0274.html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