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鉴赏 > 正文

梅永刚:让羌族舞蹈走上奥运舞台


8.1米的竹竿顶端,一名身姿矫健的姑娘像一只抱柱的蜻蜓,又像放飞的彩色风筝,抱着竹竿飞入云霄,在天空自由旋转“翱翔”。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一台独具特色的《羌族——推杆》舞蹈,以其欢快的音乐、婀娜的舞蹈、高难度的推杆,令全世界的观众情不自禁地鼓掌欢呼!可曾知道,这台舞蹈的编导就是泸州走出去的汉子,国家一级编导、中国舞蹈家协会四川分会理事的梅永刚,多年来,他一直扎根于四川羌寨,与羌族同胞同欢乐,共舞蹈,不断从民间吸取艺术营养,他所编导的羌族舞蹈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首屈一指。近日,梅先生回家乡参加泸州市文化馆举办的舞蹈创作培训,记者有幸采访了他。

      国家一级舞蹈编导梅永刚先生

       羌族舞蹈专家,国家一级编导,四川省艺术学院教授,青年舞团编导,香港舞蹈团客座编导,编创的舞蹈“尔玛姑娘”,“依娜麦达”,均获全国艺术院校“桃李杯”比赛,全国少数民族汇演金奖。

 山区走出国家一级编导

  在泸州的舞蹈培训班上,梅永刚一身休闲打扮,谈起自己一生钟爱的舞蹈事业,说到激动之处,他就会站起来边舞边唱,那神情,就像一位风华正茂的“少年狂”,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小得多。
  梅永刚出生在偏远的古蔺山区,这里地处云贵高原,赤水河像一条绿色的彩带,三面环绕流入长江。沿河两岸,遍布着红色的足迹,为中国革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凯歌。这里,汉苗杂居,民风淳朴,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古蔺花灯、古蔺山歌便是当地人自娱自乐的休闲方式。梅永刚的父亲曾是县工会主席,那个时期的各级工会,大部分时间是开展职工文体活动。每逢周末,节假日,落鸿河边的工会大院里,丝竹管弦,轻歌曼舞,热红了半边天!小孩子总喜欢新奇,梅家的三兄妹梅永刚、梅永生、梅江江,自然是首席观众。这时,排练场内热热闹闹,排练场下的3兄妹,也跟着一招一式地学习。中途休息时间,3个忠实的"小粉丝",自然为叔叔、阿姨们所钟爱,分别教他们唱歌跳舞。在潜移默化中,梅永刚和两个妹妹都在不知不觉学会许多花灯歌舞。
  古蔺被大山包围得严严实实,早年一条歪歪斜斜的老街便是县城的全部内容,幸好城边上那条小河给县城带来一丝生气,也成了孩子们幸福的乐园。梅永刚拥有许多少年伙伴,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当年尽管不懂得那些民歌和舞蹈的真正内涵,但却特别喜欢那歌舞的优美旋律。
特别激动人心的是一年一度的春节,那个时候是农闲,周围十里八乡的花灯、狮灯、牛灯队伍都会拥到县城,闹热一番。和他的小伙伴便争着拿灯笼,举火把,整夜整夜地“撵灯”。优美动听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迷住了他,并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了舞蹈的种子。
  少年时代,梅永刚已小有名气,是古蔺县最佳儿童演员,上中学以后便是学校的骨干文艺宣传队队员,常常担任主角,《红灯记》中的李玉和、《白毛女》中的王大春、《红色娘子军》中的洪常青……一台戏往往要夹杂其它文艺形式,最受大众欢迎的花灯则必不可少。凡是要演出前,学校的周国宾、熊开科等老师就开始策划、作曲,将一个花灯节目的意图告诉梅永刚,由他编排出舞蹈动作排练,然后在古蔺县境内的丹桂、石宝、双沙、二郎、太平去巡演,每到一处,都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欢迎。
 123 / 3 页下一页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