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王子”旅德舞蹈编导:关一毅
- 舞蹈鉴赏
- 2018-11-09
- 543
关一毅,旅德舞蹈编导,出生于温州。1992年至1998年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附中芭蕾舞专业。1999年留学德国,获德国曼海姆艺术大学古典芭蕾舞及现代芭蕾舞专业硕士学位,其间获得德国曼海姆国际芭蕾舞比赛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奥地利St.Ploeten国际芭蕾舞比赛优胜奖等。在德作为主要演员受聘于德国莱比锡国家剧院、德国埃森国家剧院、 德国巴府州剧院等多家德国国家级歌剧院。近年来,涉足教学和编导工作,在德国、日本及杭州师范学院、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教授现代舞、芭蕾舞和编导课程。
在第九届桃李杯中,由关一毅编舞的《+/-》获得了芭蕾群舞组创作三等奖、优秀表演奖,同时还获得了华东六省一市舞蹈大赛创作、表演一等奖。这是浙江省内有关芭蕾舞所获得的少有的大奖。关一毅是从温州少艺校走出来的佼佼者,每次斩获佳绩,他总免不了要把喜悦带回给母校。
“一直以来,我们浙江的芭蕾舞专业从师资力量到学生整体水平在全国来说算比较落后的。所以,这次关一毅带领他的学生能拿到这个奖,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对此,母校老师池渌和应真纷纷感慨。
一眼望去,关一毅所走的艺术道路十分顺利:9岁被少艺校老师看中进该校学习;12岁考进北京舞蹈学院附中芭蕾舞专业,进行了6年扎实的芭蕾舞专业学习;19岁留学德国,并提前获得德国曼海姆艺术大学古典芭蕾舞及现代芭蕾舞专业硕士学位;在德国学习期间获得德国曼海姆国际芭蕾舞比赛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奥地利St.Ploeten国际芭蕾舞比赛优胜奖、Birgit Keil舞蹈协会一等奖学金;学业完成后,作为主要演员被多家德国国家级歌剧院所聘请,其间与众多国际级编导合作。
人们往往只愿意关注顶着光环站在高处的胜利者的微笑,而忽略那一段漫长而又艰辛的攀爬过程。在经过多次聊天和一问一答式的对话后,记者了解到一个真实的关一毅,那个有着一脸坚毅表情的80后大男孩。
没有枯燥和艰辛就没有优美和感动
记者:作为观众去欣赏芭蕾舞剧时,我们总是容易被演员优雅的动作和美丽的身姿所吸引。但专业人士讲到芭蕾舞时总免不了要提到它的枯燥和乏味。作为专业芭蕾舞者,你是如何看待幕后的枯燥和台上的优雅?
关一毅:我对学生说:“一个舞蹈只有把它练到烦了,甚至恨了,到了舞台上才能自如自由,才能有机会去表现自己的感情,并得到自我满足感,才能找到自我舞蹈的意义。不管是为自己还是为了观众,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台下排练的枯燥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没有枯燥和艰辛就没有优美和感动,这是天然的真理,不单单用于舞蹈。
我克服枯燥乏味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作为一个专业舞者,你一定要具备职业道德,而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不仅要有道德,还要有为艺术奉献的精神,特别是芭蕾这种小众艺术,很多时候更是在精神的支持下,才能继续。所以我一直认定学舞蹈,一定要先学做人。也许当今的社会现实不需要如此严谨的艺术态度,但我坚信伟大的作品和演员,是必须具备这种精神的。
记者:一如既往地坚持跳芭蕾,现在又开始从事芭蕾舞的教学工作,你所坚持的信念是什么?如果9岁那年没有被少艺校选中,那你理想中的职业是什么?
关一毅:其实在2003年前我一直都不是主动地向往艺术,甚至有一种排斥心理,只是因为父母的态度或者说是迷茫而无法选择,而去从事芭蕾。然而在2003年之后,我偶然间找到了与音乐对话的感觉,还有在台上自我享受的感觉,这两点领悟改变了我对艺术的态度。我理想的职业也都是与创造力有关的,设计师或导演。
用身体来表现 艺术和生活
记者:看你在德国时的照片好像你在舞台上跳得比较多,但看你大多数的获奖作品中,却是以编舞为主。从什么时候开始,你由在台前跳而转向幕后编作?两者之间,哪个你更愿意为之?
关一毅:我是在2007年慢慢开始转向编导,我想我更愿意编舞,因为这样我能说更多的话、对舞蹈有更多的理解。也许很多时候不是优美的。音乐对于我来说很重要,我的灵感大多数不是来自一朝一夕的,很多时候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会给我很多感触,而我会把它记录下来,用身体去表现。
记者:谈谈未来5年你的计划?
关一毅:呵呵,计划不如变化快。我会朝着我的目标去努力,成立一个浙江现代芭蕾舞团,随团附有舞蹈学校,以及给予它更多的国际性。模仿沈阳以校养团的经营推广方式。
我不是个极端的人
记者:有人说,选择了艺术就是选择了痛苦,在艺术道路上,到目前为止你面临的最大痛苦是什么?
关一毅:首先我觉得“选择了艺术就是选择了痛苦”这句话很没道理,如果摊开来讨论这个命题就太大了。
我觉得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面临到可称作“痛苦”的感觉,只能说很多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说缺少资金,缺少好演员,缺少好平台,甚至有很多时候面对一个社会环境要去趋炎附势,而不能单纯地做艺术,但对于这一点我也很清楚,我并不是一个很极端的人。
另一个“痛苦”是体现在学生身上,我当然希望他们都能从事芭蕾舞艺术,但我同时也了解这确实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职业,所以有时候我甚至会犹豫自己是要把他们教得那么专业,还是应该多教他们一些在社会上用舞蹈来谋生的本领。我一直在矛盾当中,也一直在寻找一个艺术和现实的契机点。
关一毅:放飞首批浙江“天鹅”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芭蕾专业学生在浙江实验剧场举行了毕业戏的演出——芭蕾舞剧《金色舞鞋》。浙江首批“天鹅”,将从这里起步。而放飞“天鹅”的,就是温籍芭蕾舞蹈家关一毅。
关一毅是浙艺职院特聘的德籍教师,《金色舞鞋》也是关一毅替学生们编导的舞剧。
关一毅9岁被温州市少艺校老师看中进少艺校舞蹈专业学习;12岁考进北京舞蹈学院附中芭蕾舞专业,进行了6年扎实的芭蕾舞专业学习;19岁留学德国,并提前获得德国曼海姆艺术大学古典芭蕾舞及现代芭蕾舞专业硕士学位;在德国学习期间获得德国曼海姆国际芭蕾舞比赛金奖、奥地利国际芭蕾舞比赛优胜奖等荣誉。学业完成后,作为主要演员曾被多家德国国家歌舞剧院聘请。2008年,关一毅毅然放弃德国安逸稳定的生活,选择回到中国,他的计划是在浙江普及推广芭蕾。于是,他执教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芭蕾专业。
丑小鸭怎样变天鹅
关一毅替浙江首批自己培养的芭蕾专业毕业生编导的舞剧《金色舞鞋》,演绎的是这样的故事:一个天资聪颖的小女孩,渴望成为芭蕾舞演员。清晨,别人沉浸在梦里,她已开始练功。每天重复这种辛苦单调的训练,却似乎永远无法达到老师满意的程度,她失去了耐心,负气弃鞋而去。经历了孤独、困惑、彷徨、反省,女孩回到了训练场,最终蜕变成一只真正的“天鹅”。
全剧分《含苞初放》、《风霜雨雪摧花残》、《傲雪重生》三个章节,以12个舞段细腻展现了芭蕾学子们对艺术的执着,也生动地重现了关一毅回到中国执教两年间与学生们的深情厚谊。
飞起来仍任重道远
“孩子们在演舞剧,也在演自己。”关一毅如是说,这是目前芭蕾学生的缩影,也映照着芭蕾之路的艰辛与梦想。他亲手调教的这批浙江“天鹅”在华东六省一市舞蹈大赛“桃李杯”比赛中获得了很多奖。“我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我希望他们都有梦想和热情,搞艺术需要这样。芭蕾在浙江的生存需要长久储备,但大众要了解芭蕾,本地要有芭蕾舞团去普及,还要吸引更优秀的高端人才来指导舞团,从而给浙江本土的芭蕾舞团创造持久的生命力。”
舞剧《金色舞鞋》演出很成功,人们对浙江“天鹅”、对关一毅的教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许,但关一毅说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只是个开端,浙江省还没有自己的芭蕾舞团,怎样让芭蕾在浙江更好地生长、发展,我觉得任重而道远。但我会一如既往继续努力。
误打误撞的足尖世界
说起自己是怎么走上芭蕾之路的,关一毅笑着连用了两个四字短语:误打误撞,上了“贼船”。艺术道路颇为顺利的关一毅,却曾两度想要放弃芭蕾。
1990年,坐在课堂里的关一毅并不知道,外形出众的他被温州少艺校的老师挑中了,那年他9岁。“当时之所以决定去少艺校,更多的是看中升读温州实验中学的机会。”关一毅并不避讳最初的想法,凭着优越的身体条件和艺术领悟力,在舞蹈班的3年学习让他脱颖而出。1993年的春天,来温挑苗子的北京舞蹈学院老师再次选中了关一毅,那年他12岁。懵懂的孩童慢慢长大,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一个男孩从事舞蹈是不是真的适合?15岁那年,这样的念头一度让他想要放弃,家人的支持和鼓励让他最后选择了坚持。
1999年,命运又一次垂青关一毅。德国曼海姆艺术大学校长来访观摩,一眼相中了舞蹈中的关一毅,当即决定录取他,并给予一等奖学金,不仅学费全免,每年还提供生活费。在惊羡的眼光中,关一毅却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希望将来在德国选读普通大学,学习经济或者工商专业。
越是要逃离,却越是深陷其中。用肌肉表达情绪,用肢体传达神韵,这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彻底打开了关一毅通往芭蕾圣殿的大门。在曼海姆大学的生活如鱼得水,跳级一年,次年获得硕士文凭,在德国艺术界很具影响力的校长Birgit Keil更是将他视如已出,毕业之时亲自推荐。
挑战自我的推广梦想
如今他说,“芭蕾之于我,不仅仅是完美仪态的修炼与养成,还是精神气质和艺术追求的性灵之旅。”德国曼海姆国际芭蕾舞比赛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奥地利St.Ploeten国际芭蕾舞比赛优胜奖……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关一毅取得了不斐的成就。有人说他是幸运的,却不知他失去了多少同龄孩子该有的欢乐,伴随着单调、枯燥、痛苦的训练,慢慢成长。而对于心中的梦想,他变得更加执着。
有首歌叫《孤单芭蕾》,在大多数人眼中,芭蕾就是遥远的孤单游戏。“你知道我为什么选择回来?”2008年,有感于国内变化之大和机遇之多,关一毅毅然放弃国外安逸稳定的生活,选择回国,他的计划是在浙江普及推广芭蕾文化。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芭蕾渐渐有了市场,他认为浙江市场潜力很大:“希望几年后,更多的人能认识芭蕾感受芭蕾,而不是像现在这般,很少有人会想买票去看芭蕾、歌舞剧。虽然走在前面会很辛苦,但是这种挑战是值得的。”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0649.html
上一篇:陈小奇:民歌也能“涛声依旧”
下一篇:以创新为生命的编舞家李承祥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