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舞蹈艺术先驱者吴晓邦先生生平事迹介绍
- 舞蹈鉴赏
- 2018-11-09
- 459
吴晓邦(1906.12、18―1995.7、8),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者、开拓者和实践者,杰出的舞蹈艺术家、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国内外众所周知和公认的舞蹈学术的领军人物。曾任第二、三、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历届文联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北京舞蹈学校筹委会主任等职。他是古今中外舞蹈史上少见的,集舞蹈的表演、教学、编导、理论于一身,把长期的舞蹈实践活动和传统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的成效斐然的舞蹈大师。
吴晓邦原名吴锦荣,学名吴祖培、字启明。1906年12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县沙溪镇一贫农家中,十个月大的时候过继给当地的一大户人家当养子,成为这个封建大家族的二房嗣子。6、7岁进本地私塾,1914年随养母迁入苏州浒墅关邢村,后入吴县浒墅关小学读书,1917年(12岁)时,迁居苏州胭脂巷吴宅,不久进入美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东吴大学附中。1924年春考入沪江大学附中。
吴晓邦自幼性格叛逆,青年时期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五卅”运动的影响,积极参加爱国进步活动。1926年在上海持志大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寻找报国之门,于同年考入武昌南湖的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参加由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入伍生临时组编的中央独立师,担任叶挺团见习排排长,西征平定杨森、夏斗寅的叛乱。后因时局动荡,家庭阻挠而不得不选择东渡日本留学。
1929年至1937年,吴晓邦先后三次东渡日本,始学小提琴,因仰慕波兰爱国主义音乐家肖邦的艺术才华和爱国思想,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吴晓邦,并以此名作为从事艺术事业后的名字。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在东京大隈会堂看到了由早稻田大学学生表演的舞蹈《群鬼》,极受震动,连续几夜不能入睡,对舞蹈产生了兴趣,立志献身舞蹈事业。于是,进日本高田雅夫舞蹈研究所,随高田苗子学习芭蕾,接着在江口隆哉、宫操子夫妇接导下学习现代舞,研究日本舞蹈界各流派的艺术,进行创作和演出,接受德国表现主义舞蹈的理论与技术,并受现代舞大师邓肯和日本美学家邦正美的深刻影响,立志开创中国新舞蹈艺术的道路。他的处女作《无静止的运动》和为了讽刺、揭露伪满“皇帝”的奴才形象而创作的独舞《傀儡》,皆在东京公演,后者受到日本舞蹈界的关注。
吴晓邦从日本回国后,将现代舞蹈艺术引入了中国,率先提倡新舞蹈艺术运动,主张为人生而舞蹈,提倡用舞蹈反映现实人生的苦难与希望,并身体力行地开展舞蹈教育工作。分别于1932年和1935年在上海开办了中国第一所舞蹈学校和中国第一个舞蹈研究所,并在1935年和1937年举办了他自己的、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个人舞蹈作品发表会”及“第二次舞蹈作品发表会”,创作演出了揭露社会黑暗,讽刺虚无主义、向往和憧憬光明的舞蹈《送葬》、《傀儡》、《黄浦江边》、《小丑》、《奇梦》、《拜金主义》等十几个作品,从而开创了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舞蹈艺术创作之先河。这种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体的舞蹈作品,吴晓邦称其为“新舞蹈”。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火在华北燃起。吴晓邦怀着一腔热血,参加了由文艺工作者组成的抗日救亡演剧四队,离开上海,随着这支演出队伍活跃在京沪线上,表演了五十余场,宣传救亡,踏上了抗日革命征途。在演剧队,他用聂耳的音乐创作了同名舞蹈《义勇军进行曲》,排演了小舞剧《打杀汉奸》,根据《大刀进行曲》编排了《大刀舞》,排演了舞蹈《流亡三部曲》这四个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舞蹈作品。这些作品将“新舞蹈”汇入了社会和时代的主流,亦成为1939年吴晓邦第三次个人舞蹈作品发表会上的部分演出剧目。
1939年后,吴晓邦为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舍弃优裕的生活,苦行僧般地奔走于上海、桂林、成都、重庆、广东等地,展开新舞蹈的教学和演出活动,在此期间创作了《丑表功》、《思凡》、《饥火》等十几个脍炙人口的舞蹈作品,同时创作了舞剧《虎爷》、《宝塔牌坊》和歌舞剧《罂粟花》、《春的消息》等大量优秀作品,其中《丑表功》、《思凡》、《饥火》成为他的代表作。这个时期是吴晓邦创作的巅峰期,教学体系和创作风格的成熟期。
1922年吴晓邦由于家庭包办,与常州人金巽结婚,育有二男二女,后离异。1941年吴晓邦与盛婕结为伉俪,育有二男一女。同年在广东曲江开办舞蹈班,共同传播新舞蹈。
1945年吴晓邦、盛婕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到达革命圣地延安,执教于鲁迅艺术学院。由于内战形势紧迫,“鲁艺”北上,吴晓邦曾于华北联大文艺部、内蒙古文工团、东北民主联军、沈阳鲁迅艺术学院从事舞蹈教学,期间创作了蒙古舞《希望》、《内蒙人民三部曲》(《内蒙之路》),以及伴着解放军南下进军的、由东北一直舞到海南岛的《进军舞》,从而为部队舞蹈现实主义的创作奠定了基础。1949年8月吴晓邦受邀到武汉,为第四野战军部队艺术学校及各野战部队舞蹈训练班教舞,培育出诸多部队舞蹈人才。同年,他的著作《新舞蹈艺术初步教程》问世,成为中国近代以来最早的舞蹈教材之一,也是当代舞坛的第一部舞蹈理论专著。
1950年吴晓邦接受欧阳予倩邀请,主持了中央戏剧学院“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为新中国舞蹈事业培养了一批骨干和中坚力量。《新舞蹈艺术概论》一书也于1950出版。
1952年至1953年,吴晓邦参加了民族文工团的建政工作,主办“少数民族歌舞演出专场”,率领民族文工团赴云南、贵州、康定、甘孜等地大规模采风和演出,被委任为中央民族歌舞团的首任团长。在就任中国舞蹈研究会主席期间,还组织和参与了意义深远的祭孔舞蹈与道教舞蹈,以及中国民间舞蹈《傩舞》等的挖掘、收集、整理、抢救、保护和研究工作。
由周恩来总理批准,1957年,吴晓邦创立了“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开始着力于“古曲新舞”的创作研究,试图从古代音乐、诗歌、绘画中探索一条戏曲舞蹈之外的、表现古人生活的“新古典舞”创作之路。短短三年的时间,他在“天马”创作了《梅花三弄》、《渔夫乐》、《春江花月夜》、《一枝春》、《十面埋伏》等18个作品,在全国进行过五次巡回演出,演出120多场,观众人数达到16万6千余人次。1960年,“天马”曾向文化部上缴演出收入,受到了财务司的表彰和奖励。
1960年,吴晓邦受左倾社会思潮的批评和冲击,其表演生涯被迫结束,“天马”被勒令停办。
1963年吴晓邦又获准带三名学生从事创作和研究,但不满两年又被迫终止。无奈之下,吴晓邦曾拜宋文治、张星阶、李苦禅等画家为师,学习国画,“以画代舞”,延续自己的艺术生命。
文革期间,吴晓邦被划定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受批斗并下放“五七”干校劳动。
“文革”结束,吴晓邦被任命为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顾问,《舞蹈》杂志主编。1979年,在中国舞蹈家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吴晓邦被推举为主席,并连任三届直至第六届当选名誉主席。
为重振和复兴中国舞蹈事业,在连任“舞协主席”的十二年间,吴晓邦不顾年老体弱,不遗余力地著书立说,出版了《我的舞蹈艺术生涯》、《舞蹈新论》、《舞论集》、《舞论续集》、《随想录》、《舞蹈学研究》、《新舞蹈艺术概论》等著作,形成了他的舞蹈理论体系。而吴晓邦早在1950年出版的《新舞蹈艺术概论》,已经把现代舞的技术方法和理论思想结合起来。这些舞论著作为当代舞蹈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吴晓邦还亲赴全国多个省市及香港,举办“舞蹈理论创作讲习班”,传授舞蹈理论及现代舞技术,组织舞蹈习作课,继续他“舞者向全方位发展”的教学理念。
1980年,吴晓邦兼任中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作为首位中国舞蹈硕士生的导师,培养出了二批七名舞蹈硕士。1981年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主编、《当代中国舞蹈》主编等职。
1989年,吴晓邦以他一生的积累提出了《舞蹈学研究》的整体框架和命题,《舞蹈学研究》是吴晓邦舞蹈艺术理论的一生总结。1983年首次提出建立舞蹈学科问题。目的是引导舞蹈走向宏观,走向科学的行列,不再仅仅就形式论形式,就手法论手法,而是用互相联系的观点,站在舞蹈是综合艺术的高度,从历史的进程、审美意识的递变去评论,去审视舞蹈,使舞蹈早些脱离幼稚的状态。《舞蹈学研究》的提出,为中国舞蹈理论的新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1年国务院为表彰吴晓邦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决定从1991年7月起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
1994年12月,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展揭晓,《饥火》、《义勇军进行曲》分获经典奖和经典提名奖;《游击队员之歌》是获奖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世纪之作。
1995年10月,入编中国舞蹈家协会主编的《当代中华舞坛名家传略》。
1997年11月,因他主持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编审工作,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被文化部授予集成志书编审工作特殊荣誉奖。
这位中国当代舞蹈泰斗、新舞蹈艺术的一代宗师,走过了漫长的风雨历程,收获丰富人生的舞蹈斗士,于1995年7月8日终止了他六十多年的舞步,病逝北京。
为表彰吴晓邦对中国舞蹈事业不可磨灭的功勋,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全国政协提案在他的故乡江苏太仓建造吴晓邦舞蹈艺术馆。在中国文联、中国舞协和江苏省季、苏州、太仓市委共同努力下,吴晓邦舞蹈艺术馆于1999年5月开馆,它是迄今世界上唯一一所以舞蹈家命名的纪念馆,已成为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舞蹈家协会教育基地,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0988.html
上一篇:港人荣毅捷让蒙古舞走向世界
下一篇:戴爱莲以舞报国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