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鉴赏 > 正文

杨丽萍:跳舞是我的生活方式

跳了近40年舞的杨丽萍,用一双梦幻般的手传神地演绎了孔雀高傲而孤冷的美,也用曼妙的舞姿在月光里投下精灵的剪影。她的《云南映象》把观众带入云南山村的田间地头,体味美不胜收的多民族风情,而如今她又给观众们献上了一场大型打击乐舞《云南的响声》,让观众除了看,还能用听来感受大自然的虫鸣鸟叫、风吹草动,以及那些生命中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杨丽萍舞蹈的灵魂,毫无疑问是来自她美丽的家乡,云南。她是如何在这样美丽的家乡绽放舞蹈天分?舞蹈《雀之灵》的灵感源自她在云南乡间怎样的奇遇?《云南的响声》里那高达3米的大鼓,又有着怎样的神迹?她如何在这美好的大自然,汲取舞蹈精华?又是如何不断地在那里找到一个又一个像虾嘎那样的舞蹈人才?

《云南的响声》唤醒了灵魂

3月27日,杨丽萍接受了杨澜的专访,在访谈过程中,杨丽萍介绍了《云南的响声》。她说,舞台上的效果令人震惊,后台的道具量同样惊人,成千上万个葫芦、用硕大的竹筐盛着的稻谷、比人还高的树干鼓 还有各种千奇百怪的乐器:水缸、竹沙漏、独弦拨琴、水烟筒、酒杯、烟盒 每一件都充满着民族风味。这些都是杨丽萍花费了8个多月的时间搜集来的,其中最显眼的当属她从深山里搬来的十几个3米高的大鼓,而这些鼓正是杨丽萍创作《云南的响声》的契机, 少数民族的人为了寻找可以做成这样一面鼓的树,需要全村人出动,然后拿鸡蛋去扔。鸡蛋扔到上面不碎的那棵树才能做鼓。 而她也不无遗憾地说,以前人们近乎是带着虔诚地去制作这样一面鼓,但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工艺了,做出来的鼓也都缺少了一种文化的附属感。

从北京回到云南后,杨丽萍几乎走遍了整个省,历程20万多公里;采风期间她可以15天不洗澡;她可以在零下20度的温度里去采风,冒着变成 冰冻孔雀 的危险,最终创作出了《云南映象》和《云南的响声》这样令世人震撼的充满原生态气息的歌舞作品。

背着铺盖走村串寨的日子

杨丽萍的童年是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的农村度过的。白族喜好歌舞,丰收的时候、村里有姑娘出嫁的时候,都要载歌载舞地庆祝。那时的小丽萍就已经是村里跳舞跳得最好的姑娘。11岁时,杨丽萍被招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就这样离开了家人,整整在乡间演出生活了十年。在那背着铺盖走街串巷的日子里,杨丽萍汲取着云南民间生活和自然里的营养,丰富着自己的舞蹈元素。

杨丽萍常说少数民族是崇拜自然的,自然就是她的课堂,她的的舞蹈也基本是取材于云南的大自然。 什么族我们都见过,有一些族人,他们就是生活在树上的,太像《阿凡达》了。他们就是共同生活,感觉他们就是一个大家庭。

胳膊拧过大腿 ,孔雀舞一举成名

十年的乡间生活让杨丽萍孕育了自己思考练习舞蹈的独特方式,1982年,杨丽萍因为在西双版纳歌舞团的优异表现而被抽调到北京。然而刚到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时候,她却怎样也适应不了这里学习训练的方式。 我就觉得那些动作又是擦着地又是绷着腿的,而我们的舞蹈都是特别感性的,所以我就拒绝这种练法,我觉得练了那个简直浑身都不会动了。 杨丽萍说当时自己就想找到那种站在土地上,找到大自然精髓的感觉,也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把这些提炼成一个肢体上的表现。

在杨丽萍的坚持下,她终于得到机会按自己的方式练习, 看看蝴蝶飞翔时翅膀是怎么抖动的,火苗摆动的时候是什么姿态,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动作来,这就是舞蹈。 她的孔雀舞在后来参加的舞蹈比赛中也被称作是 胳膊拧过大腿 的一个表演。随后杨丽萍不断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出色的舞蹈作品,渐渐地成为了中国舞坛最顶级的舞者之一。

得意门生 虾嘎原是放牛娃

杨丽萍的舞团里所有的舞蹈演员都是她从云南乡村里找来的,这些山野中的年轻人们汲水能歌,起火能舞。她把他们召集在一起,手把手的教他们在舞台上演出。参加2010年春晚表演的虾嘎,就是杨丽萍最引以为傲的徒弟之一。

虾噶原来是个放牛娃,当时他的牛丢了,他就喊对面的人把他的牛堵住,当时我们正好走路去他们那个地区,就听到了他的那种喊声,感觉他嗓子很好。 杨丽萍说当他们要把虾噶带走的时候,全村的人出来欢送,送了一程又一程。而虾噶也很努力,在每天的排练结束后,他还会独自脸上三四个小时,用了一年的时间去找寻这种民族舞蹈的感觉。他的进步也备受业内人士和族人们的认可。

杨丽萍说跳舞对她来讲就是生活的一个方式,是生活的一部分,她用舞蹈来感激自然,歌颂生活,并且养育自己的灵魂。她对舞蹈的有着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大概也只有达到这样的状态,我们才能像她一样,在脑海中去勾勒一朵向日葵的成长,在心中时刻存留一幅美妙的图画。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