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典舞《黄河》学院派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
- 舞蹈鉴赏
- 2018-11-09
- 3099
北京舞蹈学院——学院派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古典群舞《黄河》舞蹈编导:张羽军、姚勇舞蹈首演:1988年北京首演团体:北京舞蹈学院首演演员:张羽军、李恒达、沈培艺舞蹈音乐:根据冼星海1939年《黄河大合唱》,殷承宗、刘庄、储望华、盛礼洪、石叔诚创作原曲,杜鸣心改编成钢琴协奏曲,此为费城 演奏版。
张羽军:著名舞蹈家、编导家、教育家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资深教授, 开创太极舞蹈的新形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源远流长,用乳汁哺育着华夏绚丽的历史文化。舞蹈用丰富的语汇和生动壮观的气势,表现了中华儿女热爱黄河的动人场面。
张羽军著名舞蹈家,编导家,教育家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资深教授, 开创太极舞蹈的新形态。
荣获奖项
1988年荣获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青年舞蹈演员新作品评比创作奖;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经典作品奖。
张羽军、姚勇二位编导当时是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的青年演员,他们创作时的灵感是受到了音乐启发,非常注重一种情绪的渲染,并把它升华为中华民族拼搏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古典舞的动律、体态和组舞的形式对应这部钢琴协奏曲的乐章;使舞段与乐章之间自然衔接,从而构成时间流动过程中的空间质感;从形式上突破,采用淡化情节的创作手法,这不仅仅意味着在作品中主要不依靠情节线索和矛盾冲突的力量去塑造人物,更是在跳跃式的结构中充分发挥舞蹈的表现功能,而避免舞蹈陷入交代事件的过程。作品着力于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感受的揭示,表现战争中崇高人性的力量。编导把黄河儿女复杂的斗争历史情节推至幕后,只通过前台人物的瞬间行为或感情片断呈现,在非连贯的时空中表现出了人物心态的流动。在形式上,舞蹈语言仍充分保持古典舞的特征,但实现了两方面的突破,一方面从运动逻辑和审美标准上改变了以往肢体语言的阴柔阳刚对比鲜明的性别化,使男女舞者在形态上的特定语言走向中性化;另一方面,以中国古典舞的语言形式和身法韵律为基础,赋予动作新颖独特的个性化特征,使舞蹈的主题思想、人物心境和整体氛围相和谐,达到内外一致、贯穿始终的境界。这也是两位年轻编导当时所编创该作品的初衷。
其中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以磅礴气势展开黄河上船夫与猛浪搏斗的情景。第二乐章《黄河颂》,展现黄河与中原大地的河山壮丽景色。第三乐章《黄河愤》,以《黄水谣》的曲调作骨干,中间插入《黄河怨》为材料,结构宏大、情绪而多变的场景揭示富有深度的民族精神。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乐曲最后出现《东方红》的主题音调,全剧在一个恢弘气势的胜利高潮下结束。
该作品以恢弘的场面和磅礴的气势,以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群舞等舞蹈形式在空间的大幅度流动,表现了生活在黄河两岸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表现了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的斗争。他们同仇敌忾保卫黄河、保卫家园,赶走侵略者,显现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悍力量。
该作品被誉为是学院派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之一,久演不衰。
(摄影师:刘海栋)
本文由bosco于2018-11-09发表在舞蹈吧,欢迎舞友加入QQ群:685936921。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1580.html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1580.html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