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张晓梅与作品《扇骨》的台前幕后
- 舞蹈鉴赏
- 2018-11-09
- 1435
《扇骨》是近年来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舞作,每每观看时,它那一息一叹,着实让我浑身随之心颤。我为它能与我代言、我为它能与我抒怀,感到不作命题作文的快感。舞蹈从《扇骨》起,有了重新回归艺术家为世的风骨,也让人们又看到艺术家对人生的反思。
我们所常见的朝鲜舞、韩国舞都是慢的、含蓄的,而扇骨则很突出节奏感、很动感,而且很动人。这个舞蹈以韩国宗教舞蹈作为元素,很好的表现了“说书人”这一人物性格与品性,其表现手法则也是以“A-B-C”来结构整个舞蹈,使之情感力量次第晋升,(一般舞蹈都是A-B-A结构)。
曾听说一位民乐教师在看了《扇骨》后,非常不解的询问表演者:“这个舞蹈是在跳什么?”,年轻的舞者只轻轻的告诉这位民乐教师:“这是个宗教题材的舞蹈”。教师听后不已为然的“哦”了一声。这位教师决不可能会想到,年轻的舞者是以《扇骨》追忆自己无谓逝去的年华,用《扇骨》咀嚼自我对人世炎寒的体味。[这样的老师也还可以玩艺术?不如回去肯红薯。]
舞蹈《扇骨》的第一个名字叫《师父的魂灵》后来又改为《师恩》,我想一定与那位仙逝于人间的舞蹈老师有关。不然,编导是决不会投入如此巨大的感情力量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编导张晓梅和潘志涛教授聊天,潘教授提出:“这个舞蹈不如叫《扇骨》?”真是无独有偶,当时的潘教授正在研究韩国宗教舞蹈,也在看有关这方面的书...《扇骨》一词也就这样自然而然的与大家见面了。
创作一部好的舞蹈作品,它一定是从内心到动作的浑然天成、和谐统一。它是将外在的舞蹈技法与内在的情感表达巧妙融合,而展现的超然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因而可以说:“舞蹈是一种觉悟方式,是一种生命的体悟,是一种在身与心的撞击下产生的美丽火花。”“悟”也许是瞬间之事,但前提定需要深刻的积淀。编导张晓梅从1992年开始研究朝鲜舞蹈,不管是表演朝鲜舞、教授朝鲜舞还是到延边采风、到韩国交流学习,她总是有意无意地与朝鲜民族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二年的积淀,朝鲜舞蹈作品《扇骨》便在张晓梅对朝鲜民族无法抑制的情感中诞生了!作品《扇骨》以它特色的朝鲜舞蹈语汇和深刻的民族底蕴;以及演员精湛的舞蹈技艺与编导悉心、真情的投入,获得了第七届“桃李杯”全国舞蹈比赛民间舞青年组创作金奖、表演金奖。
该作品不是出自一位著名编导或是一位职业编导之手,而是北京舞蹈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但做出这样的成绩绝非偶然。她说:“对于我们这一级,也就是初学乍练的编导来说,创作这样一件作品是十分不容易的。对于一个职业编导,也许他一次比赛可以创作出几个好的作品,可以很敏感的捕捉到舞蹈素材,而我则需要很长时间的累积过程。其实创作《扇骨》并非就是为了比赛,只是这么多年来与朝鲜舞的磨合,我觉得我想做点什么了。”
没想到的是作品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但这也绝对不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十二年来,张晓梅从未间断过自己的追求,她多次到韩国交流演出;写了《中韩两国舞蹈教学之管见》等文章刊登发表;七年的反复教学、研究朝鲜舞蹈,使她对朝鲜舞蹈以及这个民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她创作的作品《扇骨》便是一种随着时代审美变迁而有了新的体会,在提炼出朝鲜民族具有典型特征的舞蹈语汇的同时融入了编导个人的性格与情感,这样一部新的作品。它满足了观众的一份期待——通过舞者身体中流露的沧桑与坚韧,透出朝鲜民族特有的骨气与尊严,表现艺人不随遇而安、不急功近利的人生况味。
朝鲜族女子舞蹈一般展现的风格优雅而深沉,韵律细腻而含蓄。而《扇骨》编导张晓梅带给我们的却是一位一身傲骨,透着坚韧、刚烈,一位痴迷执着于舞蹈的朝鲜族女子。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让观众来解读一位朝鲜女子的人生与情感,给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看作品《扇骨》,总能让我体会到编导内心里千丝万缕的细腻情感,好像看到了作品与编导的合二为一,以至于很多人见到张晓梅时也误认为她是朝鲜族,其实张晓梅是汉族。我很诧异汉族人为何能将朝鲜族舞蹈诠释得如此细腻、透彻?她告述了我两个字“体会”。
就同梅兰芳塑造的女人如炉火纯青一样。她从第三者的角度,更加刻意、更加细致地去体会朝鲜舞了。《扇骨》在比赛先后修改了五个版本,《扇骨》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张晓梅自己舞出来的,而不是从演员身上试出来的,所以每个动作都能展现出编导的一念之情。张晓梅很欣赏这样一句话:“我的创作,是在我的表演过程中完成的。”正如《扇骨》的创作过程:“人物形象的确立是通过音乐来完成的,最终目的是把音乐化成舞蹈。在《扇骨》的创作中,我的心中先有一个与音乐形象共同存在的形象,根据原形的音乐,按照它舞动起来。结果是以无数的一个一个动作构成一个形象,当我觉得形象丰满了,这个作品就完成了。”
张晓梅十二年的积累做出了作品《扇骨》,她仍然在继续追逐下一个朝鲜之梦……我们期待她的作品问世!
我们所常见的朝鲜舞、韩国舞都是慢的、含蓄的,而扇骨则很突出节奏感、很动感,而且很动人。这个舞蹈以韩国宗教舞蹈作为元素,很好的表现了“说书人”这一人物性格与品性,其表现手法则也是以“A-B-C”来结构整个舞蹈,使之情感力量次第晋升,(一般舞蹈都是A-B-A结构)。
曾听说一位民乐教师在看了《扇骨》后,非常不解的询问表演者:“这个舞蹈是在跳什么?”,年轻的舞者只轻轻的告诉这位民乐教师:“这是个宗教题材的舞蹈”。教师听后不已为然的“哦”了一声。这位教师决不可能会想到,年轻的舞者是以《扇骨》追忆自己无谓逝去的年华,用《扇骨》咀嚼自我对人世炎寒的体味。[这样的老师也还可以玩艺术?不如回去肯红薯。]
舞蹈《扇骨》的第一个名字叫《师父的魂灵》后来又改为《师恩》,我想一定与那位仙逝于人间的舞蹈老师有关。不然,编导是决不会投入如此巨大的感情力量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编导张晓梅和潘志涛教授聊天,潘教授提出:“这个舞蹈不如叫《扇骨》?”真是无独有偶,当时的潘教授正在研究韩国宗教舞蹈,也在看有关这方面的书...《扇骨》一词也就这样自然而然的与大家见面了。
创作一部好的舞蹈作品,它一定是从内心到动作的浑然天成、和谐统一。它是将外在的舞蹈技法与内在的情感表达巧妙融合,而展现的超然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因而可以说:“舞蹈是一种觉悟方式,是一种生命的体悟,是一种在身与心的撞击下产生的美丽火花。”“悟”也许是瞬间之事,但前提定需要深刻的积淀。编导张晓梅从1992年开始研究朝鲜舞蹈,不管是表演朝鲜舞、教授朝鲜舞还是到延边采风、到韩国交流学习,她总是有意无意地与朝鲜民族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二年的积淀,朝鲜舞蹈作品《扇骨》便在张晓梅对朝鲜民族无法抑制的情感中诞生了!作品《扇骨》以它特色的朝鲜舞蹈语汇和深刻的民族底蕴;以及演员精湛的舞蹈技艺与编导悉心、真情的投入,获得了第七届“桃李杯”全国舞蹈比赛民间舞青年组创作金奖、表演金奖。
该作品不是出自一位著名编导或是一位职业编导之手,而是北京舞蹈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但做出这样的成绩绝非偶然。她说:“对于我们这一级,也就是初学乍练的编导来说,创作这样一件作品是十分不容易的。对于一个职业编导,也许他一次比赛可以创作出几个好的作品,可以很敏感的捕捉到舞蹈素材,而我则需要很长时间的累积过程。其实创作《扇骨》并非就是为了比赛,只是这么多年来与朝鲜舞的磨合,我觉得我想做点什么了。”
没想到的是作品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但这也绝对不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十二年来,张晓梅从未间断过自己的追求,她多次到韩国交流演出;写了《中韩两国舞蹈教学之管见》等文章刊登发表;七年的反复教学、研究朝鲜舞蹈,使她对朝鲜舞蹈以及这个民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她创作的作品《扇骨》便是一种随着时代审美变迁而有了新的体会,在提炼出朝鲜民族具有典型特征的舞蹈语汇的同时融入了编导个人的性格与情感,这样一部新的作品。它满足了观众的一份期待——通过舞者身体中流露的沧桑与坚韧,透出朝鲜民族特有的骨气与尊严,表现艺人不随遇而安、不急功近利的人生况味。
朝鲜族女子舞蹈一般展现的风格优雅而深沉,韵律细腻而含蓄。而《扇骨》编导张晓梅带给我们的却是一位一身傲骨,透着坚韧、刚烈,一位痴迷执着于舞蹈的朝鲜族女子。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让观众来解读一位朝鲜女子的人生与情感,给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看作品《扇骨》,总能让我体会到编导内心里千丝万缕的细腻情感,好像看到了作品与编导的合二为一,以至于很多人见到张晓梅时也误认为她是朝鲜族,其实张晓梅是汉族。我很诧异汉族人为何能将朝鲜族舞蹈诠释得如此细腻、透彻?她告述了我两个字“体会”。
就同梅兰芳塑造的女人如炉火纯青一样。她从第三者的角度,更加刻意、更加细致地去体会朝鲜舞了。《扇骨》在比赛先后修改了五个版本,《扇骨》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张晓梅自己舞出来的,而不是从演员身上试出来的,所以每个动作都能展现出编导的一念之情。张晓梅很欣赏这样一句话:“我的创作,是在我的表演过程中完成的。”正如《扇骨》的创作过程:“人物形象的确立是通过音乐来完成的,最终目的是把音乐化成舞蹈。在《扇骨》的创作中,我的心中先有一个与音乐形象共同存在的形象,根据原形的音乐,按照它舞动起来。结果是以无数的一个一个动作构成一个形象,当我觉得形象丰满了,这个作品就完成了。”
张晓梅十二年的积累做出了作品《扇骨》,她仍然在继续追逐下一个朝鲜之梦……我们期待她的作品问世!
本文由bosco于2018-11-09发表在舞蹈吧,欢迎舞友加入QQ群:685936921。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1689.html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1689.html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