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鉴赏 > 正文

大型舞剧《恰同学少年》获好评:同学少年舞英姿





青年编导吴庆东编创的大型舞剧《恰同学少年》公演了。吴庆东坦言:“在结构剧情时,央视热播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给了我强大的结构和人物支撑。”舞剧从电视剧寻求“支撑”,以前往往是借助于电视剧热播所营造的社会受众的“前理解”,但这次还借助电视剧内容实现对伟人形象的“正理解”。我以为,对于伟人形象的舞剧塑造,我们千万不要偏执于所谓“原创”,“正创”才是这类舞剧编创的坚实基础。
有了同名电视剧的“支撑”,吴庆东的着力之处就是“舞剧化”。尽管在舞剧构成上还有不少可改进之处,但舞剧的人物——包括人物关系和形象塑造却大体是成功的,这首先是“毛泽东”这一舞剧形象塑造的成功。《恰同学少年》塑造的是青年毛泽东,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毛润之。这个定位很重要,因为在总体上青春、炽热、激扬、勃发的舞蹈语汇更擅长表现风华正茂的书生意气。
舞剧不同于其他戏剧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舞剧的艺术语言高度偏离日常生活形态。即便是塑造人物形象,也要精心设计人物行动的情境和人物关系的构成。塑造青年毛泽东,谁都会想到不能没有杨开慧,必然出现的毛润之与杨开慧的“双人舞”正是舞剧艺术最重要的叙述手段。而按舞剧艺术结构人物关系的通例,开慧之父杨昌济应当是第三位重要的人物。但或许是编导为了强化戏剧冲突,舞剧将督军汤芗铭和变节者刘俊卿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也正是因为这种人物关系的构成,毛润之与杨开慧的青涩恋情让位于毛泽东新民、救国的宏大抱负,让位于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革命行动。
开掘并阐发好人物行动,是吴庆东所谓的“舞剧化”需要做好的重要功课。为此,需要先行考虑人物行动的情境——这是一个有一定时空跨度的情境,始于在湖南第一师范组织“新民学会”而结于在嘉兴南湖红船参加中共一大。人物行动的舞剧情境,通常体现为舞剧结构的分幕分场,舞剧《恰同学少年》由四幕加一尾声构成,分别是一幕《风起云涌》、二幕《恰同学少年》、三幕《督军府上》、四幕《风华正茂》和尾声《梦圆》。
对于形象塑造,我最看好的不是他的独舞而是他参与其中的另外三段舞蹈:第一段是在《恰同学少年》一幕中,毛润之与刘俊卿、杨开慧的三人舞,这段舞蹈不仅适时交代了舞剧的三位主要人物,而且亮出了志同道合的“新民”主张;第二段是在《督军府上》一幕中,毛润之思索中国出路的舞蹈,这是他内心思绪的外化,其精彩之处在于,他面对清廷帝王、科举文人、私塾先生、割据军阀等四个象征性的人物,在逐一的质询中思索救国之路;第三段是毛润之与杨开慧感情升华后的双人舞,这段双人舞出现在《风华正茂》一幕中,它的精彩不仅在于它本身的设计编排,更在于有近10对双人舞镶衬在它的周围,使热血与壮志共燃、爱情与理想同飞。
“伟人形象”的舞剧塑造,既关乎人物行动的情境也关乎人物关系的构成。或许正是因为要突出毛润之的形象塑造,他的父亲、母亲及老师杨昌济在舞剧叙述中都只能轻描淡写。不过我认为还是要有区别——我们应紧扣“恰同学少年”的形象内质,进一步“淡写”毛润之的父亲、母亲,却可以不那么“轻描”老师杨昌济。杨昌济作为毛润之的老师同时又作为杨开慧的父亲,其实可以丰富毛润之的情感表现和性格刻画。目前的舞剧编创似乎较多在与督军汤芗铭的抗争中、在与变节者刘俊卿的抗辩中表现毛润之的凛然正气和高远志向,“伟人形象”的塑造因直奔主题而缺少了些“厚度”。
应该说,大型舞剧《恰同学少年》令人澎湃、促人奋起。它的令人澎湃、促人奋起不仅仅因为毛润之的高远志向和坚韧品性,也因为编导“舞剧化”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尽管舞剧语言的特质是高度偏离日常生活形态,但并不妨碍我们从人物行动的内在诉求、从故事情节的外部情势、从戏剧冲突的尖锐对抗中寻求到有效表现。在这种有效表现中,“伟人形象”会寓于平凡之中,而平凡的大众却会因此向“伟人”贴近。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22日 24 版)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