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尖下的滑稽与浪漫 解析芭蕾舞剧《驯悍记》
- 舞蹈鉴赏
- 2018-11-09
- 695
足尖下的滑稽与浪漫-----解析芭蕾舞剧《驯悍记》作者:张先婷
摘要:纵观中西方文学史,“悍妇”始终以一个反面的形象出现于作者的笔下,而著名的芭蕾编导大师约翰·克兰科以莎士比亚的《驯悍记》为蓝本把一个蛮横的悍妇形象跃于舞台之上,被称为“芭蕾史上最成功的一部喜剧芭蕾”。本文将从的内容、结构、艺术表现方式以及演绎技巧四方面对这部颠覆芭蕾传统概念的经典舞剧进行解析
关键词:“悍妇” 内容 结构 艺术表现方式 演技技巧
芭蕾是一门综合性的表现艺术,它形成于17世纪艺术土壤丰厚的欧洲。由于芭蕾最初舞于宫廷之中,为皇宫贵族的一种交涉与休闲方式,因此被赋予高贵、典雅、浪漫的气质特征。随着芭蕾艺术的发展,进入二十世纪,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开启者、二十世纪最享有盛名之一的芭蕾编导大师约翰·克兰科编创的“情景交融三部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奥涅金》与《驯悍记》)打破了芭蕾的世界中只有王子与公主形象的单一局面并对芭蕾舞的风格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克兰科凭借三部曲享誉舞界,而该表演团体——斯图加特芭蕾舞团也创造了舞蹈界的“斯图加特奇迹”,使德国顺利跻身于20世纪的世界芭蕾舞大国之先列。克兰科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舞剧《驯悍记》被称为“芭蕾史上最成功的一部喜剧芭蕾”,该作品首演于1969年,一经推出便震惊舞坛,1987年斯图加特舞团带着这部“镇团之宝”远赴中国,为中国芭蕾舞的探索之路带进了一股新风,阔别22年之久,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驯悍记》再次为我们献上了一次视听饕餮盛宴。
舞蹈艺术的特殊性决定舞蹈要靠肢体语言来传递感情,而丰富的肢体语言再借助舞台灯光、服装与化妆的配合,升腾出缥缈的意境对于编创者来说并非难事,相反如果用舞蹈来“讲故事”,既要保持艺术性,又要避免“哑剧”带来的尴尬,这无疑增加了难度性,尤其是莎翁的这部经典喜剧《驯悍记》穿上芭蕾鞋后的命运不得而知。编导克兰科克服了舞蹈表现方式上的缺陷,用丰富的舞蹈结构与精湛的表演手段,对莎翁的喜剧精神进行了深刻的舞蹈阐释,其中所蕴含的充分却不失尺度的喜剧元素正是舞剧《驯悍记》成功的关键,《驯悍记》也因此成为颠覆传统芭蕾风格的经典之作。
芭蕾舞剧《驯悍记》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同名喜剧作品。巴普提斯的大女儿凯瑟琳娜因性格暴躁、脾气倔强而找不到一个敢娶她的男人。巴普提斯告诉追求者在凯瑟琳娜出嫁前不允许小女儿比安卡结婚。比安卡的两位追求者结成联盟,使尽浑身解数,令凯瑟琳娜嫁给了高大结实的大胡子男人彼特鲁乔。彼特鲁乔采取了“以暴制暴”的方式,一心要把凯瑟琳娜训练成百依百顺的好妻子,最终他驯服了凯瑟琳娜的一身傲骨,赢得了美满的爱情。舞剧中,对于“悍妇”形象的刻画既要忠于原著所传达的精神,也要蕴含编导独道的个人创作风格与领悟力,简单的说,以文化为题材改编的作品既要有保留更要有超越。
二、双人舞段支撑舞蹈结构舞剧《驯悍记》的主题简单而明确,是围绕凯瑟琳娜和彼特鲁乔的关系变化而展开的,全剧以三段风格各异的双人舞支撑架构。第一段双人舞是男女双方挑起的首次正面冲突,大胡子彼特鲁乔温柔而礼貌,毫不在意凯瑟琳娜的野蛮行为,即使凯瑟琳娜把他摔倒在地,他仍旧保持一脸笑意,渐渐的凯瑟琳娜的心似乎被这个大胡子男人执着的行为所感动。第二段双人舞双方的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反差,凯瑟琳娜成为了彼特鲁乔的妻子,而这时彼特鲁乔也开始了他的驯悍计划,在回家的路上,彼特鲁乔对食物百般挑剔,凯瑟琳娜被饥饿与劳累折磨的毫无力量反击,任由丈夫摆布,倔强的性格开始屈服,两人的关系出现缓和。第三段双人舞展现了凯瑟琳娜与彼特鲁乔终于找到了平衡点,在比安卡婚礼归来后,两人退去盛装,舞出了全剧中最温情的一段舞蹈,凯瑟琳娜变得温柔且善解人意,此时的他们已经跨越了各自性格上的缺陷,真心和谐的相处,舞剧以圆满的结局告终。
舞剧《驯悍记》以上述三段双人舞作为表述关系的主体,又以三位年轻人与比安卡的矛盾恋爱关系作为烘托,每段双人舞中间穿插其他舞段,看似貌合神离,实际上环环相扣,每个双人舞段的出现都代表了两人关系的阶段性变化,复杂的故事情节也逐步发展而来。
如刁蛮的凯瑟琳娜她可以拎着长裙,伸长了脖子,满脸愤怒的对待他的追求者;因嫉妒妹妹比安卡的温柔与美貌而撕坏了她的信物,接着又把比安卡的三位追求者耍的团团转;在与彼特鲁乔的周旋中毫不示弱,而对彼特鲁乔亲吻她的行为更是暴跳如雷;甚至她和彼特鲁乔大闹婚礼,掀起牧师的裙子,在婚礼还没有结束时推倒众人大肆逃走。这样一个丑态百出的“悍女”形象就活生生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原来芭蕾还可以这样令人捧腹。
《驯悍记》堪称一部经典的喜剧芭蕾,它的亮点在于“喜”并非闹,在看似荒诞的表演背后其实处处渗透着一种温情,彼特鲁乔的“驯悍计划”虽然粗暴残忍,但是聪明的他总是不忘在凯瑟琳娜愤怒至极的时刻以吻来安慰,这个小小的行为成为对凯瑟琳娜的一种心理暗示,彼特鲁乔频繁而热切的吻使她的性格发生了转变,她发现了自己性格中温柔的部分,眼前的丈夫似乎也没有那么讨厌了。在比安卡的婚礼上,她教授新娘为妻之道,众人对她刮目相看。刁蛮的凯瑟琳娜懂得了理解与爱戴,宽容与忍让,这种反差制造了一个强烈的视觉与内心冲击。有句名言曾经这样定位喜剧的最高境界“笑中含泪”,而《驯悍记》却是笑声中饱含温情、诙谐中耐人寻味。
剧中对凯瑟琳娜性格的把握是难点所在,暴躁的特征既要表现的淋漓尽致,又不能丧失尺度,给人以轻浮之感。首位扮演凯瑟琳娜的芭蕾演员海蒂曾经用“绝望”一词来评价这个角色的磨砺过程,“在芭蕾舞台上要表现诙谐你就必须知道这个界限在哪里。起初我一直找不到这个角色的真髓,一天在排练场上,我突然变得歇斯底里,开始对人乱发脾气,这时克兰科对我说:‘现在你已经掌握了这个角色了。’我突然发现找到这个入口之后,所有的困难迎刃而解。”—玛西娅·海蒂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演绎技巧堪称世界芭蕾舞的顶尖级别,早在1969年的首场演出上,高超的技术技巧已经让观众们叹为观止,舞剧中包含大量的旋转、跳跃以及双人托举技巧,尤其是在第三段双人舞中男演员辅助女演员所作的高空720度翻转,二人完美的配合即把剧情推向了高潮又展示了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演员扎实的技巧功底,给予了强烈的视觉震撼。此外,舞剧中技巧的重复出现也恰到好处,仅以“大跳”为例,在凯瑟琳娜与比安卡的对峙部分,凯瑟琳娜出场的大跳重心下沉,短促而有力,凸显了她暴躁的性格和对妹妹的妒忌;而在与彼特鲁乔的第三段双人舞中出现的大跳,轻盈而上扬,表示两人的关系已经从对立走向和谐,找到了双方的平衡点。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芭蕾舞,“芭蕾舞让人动情似乎容易一些,如果让人流泪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聚焦芭蕾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早期法国浪漫主义芭蕾舞剧的巅峰之作如《仙女》、《吉赛尔》、《海盗》等展现了芭蕾舞的独特魅力,然而舞剧的结尾往往不尽如人意,男女主人公命运的跌宕起伏、强大的外界力量对爱情的重重考验以致他们最终分离或死亡,这样的编排手法让观众在惊叹芭蕾之艺术表现力的同时心中存留一丝遗憾,芭蕾舞剧的总体风格因此浪漫而凄美,不经意间它们已经成为芭蕾舞的代名词。在1870年的法国,一部轻快诙谐的轻喜剧芭蕾《葛蓓利亚》为处在战争时期的法国带来一份轻松的气息,满足了当时人们极度需要松缓的心理需求。时隔百年,《驯悍记》再次打破传统,改变了世界戏剧芭蕾面貌,一个“女丑”形象跃于舞台之上,使喜剧的滑稽与芭蕾的浪漫相融合,为芭蕾舞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约翰·克兰科带给我们不仅是一次滑稽而浪漫的精神之旅,更是对芭蕾观念上的另类审视。
参考文献[1]金秋.《舞蹈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金秋.《舞蹈编导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于平. 舞蹈艺术美论纲[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3(01).[4]张小刚. 舞蹈艺术的意蕴和意境[J]. 魅力中国, 2007(05).[5]敖行维.《驯悍记》解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4(02).[6]方平.历史上的‘驯悍文学’和舞台上的《驯悍记》,外国文学评论,1996(01).[7]鞠蕊.莎士比亚的女性主义意识与《驯悍记》,唐山学院学报,2003(04).[8]付明端,《中外文学悍妇形象之解读》,p18,中国舞蹈网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4).
[1] 付明端,《中外文学悍妇形象之解读》,p18,中国舞蹈网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4)
本文由bosco于2018-11-09发表在舞蹈吧,欢迎舞友加入QQ群:685936921。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1697.html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1697.html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