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鉴赏 > 正文

舞剧《希·夷》 舞蹈之味

一句话点评;舞蹈在本质上存有这份天真,它不明意于言的方式,恰恰是可以让人回归到最朴素的知觉,抛开各种语言和观念的业障,来达成一种精神上的沟通。

“北京9当代舞团”的舞剧《希·夷》,意出《道德经》,所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其意涵深渺,但仍可捕捉。细细一想,若干个世纪后,在嘈杂琐碎的都市丛林里,仍有一群年轻人汲汲于先秦诸贤已经说尽的道理,用剧场表演的方式,在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整个《希·夷》透着幽晦神秘的气质,和大众传媒里的舞蹈形成两极反差,通篇下来用沉静的意识作为内在节奏,连缀着每一场各不相同的舞蹈。倘若有人发问,那些缓缓而行、那些托举、那些不见程式和技术的动作究竟想说明什么?不妨给出这样一种回答:传统中国的蒙学读物里能有《声律启蒙》、《训蒙骈句》、《笠翁对韵》这样的书,就在于让孩童从懵懂于世的时候,能够畅游声韵格律之间,来感知天地万物。舞蹈在本质上存有这份天真,它不明意于言的方式,恰恰是可以让人回归到最朴素的知觉,抛开各种语言和观念的业障,来达成一种精神上的沟通。舞蹈之不被解释不是因为它的高妙,而是它将心灵的甘苦演变成天籁般的身韵意趣,最终仰赖观众自己去凝结历史和感知之间的距离。

《希·夷》里那些经过专业训练的、富有饱满肌肉曲线的、比例和谐的身体,带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性感,在剧场里时时提醒着观众,它比文字更能靠近诗性。当然,作品的编创有自己的一番用意和说解:“遮蔽天空的不是雾霭,是我们的欲望。在这个地球生态严重破坏的时代,《希·夷》用现代舞的视听语言,带领我们在自然空灵的境界里倾听来自宇宙的声音,看见宇宙里的光……”只是,用身体说话的人有心,用眼睛观看的人会有意吗?对于那些半场而退的少数人,其实是没有什么好苛责的。所谓艺术,所谓艺术家,无论源自何处,终究是流向知音所在的地方。更有人从中嗅到马拉美与萨蒂的气息,该作何解呢?19世纪的巴黎和21世纪的北京能在一个舞蹈作品中达成某种共鸣,又何尝不是艺术和城市的幸运。

在北京的文化地图上,各种规模的剧团和现代实验话剧虽未有燎原之势,但却是星星之火闪烁可见。相比之下,小剧场的现代舞蹈势弱很多。2010年,在朝阳区文化馆“新文化馆运动”的推动下,“北京9当代舞团”成立。这个在基金资助形式下组建运营的舞团,短短几年间,推出了《莎乐美》、《玫瑰之名》、《镜花昙》、《蛾》等品质精良的作品。年轻的编导和舞者们在羽翼丰满之后,将结束衣食无忧的、纯粹创作的审美生活,带着他们的作品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文化馆则会像营盘一样,为艺术新兵敞开大门。这是文化馆馆长徐伟能够想出并为之倾力的最有效的艺术培养模式,他说:“舞团的组建本身就是一种抗拒腐朽、抗拒平庸的方式。”当人们不断对制度的缺陷提出各种质疑的时候,从自我做起,从脚下开始,为这个城市的文化生态添一点绿色,其实,就是希夷之间的追求。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