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水月有感
- 舞蹈鉴赏
- 2018-11-09
- 630
最后一节舞蹈鉴赏课,老师给我们看了杨丽萍和林怀民的舞蹈,我印象最深就是林怀民率领他的云门舞团跳的《水月》。
《水月》的一切都缓缓而来,缓缓而去。在巴赫低沉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里,云门舞集的演员们身着素衣,沉静而细腻流淌的动作像慢慢晕染开来的水墨,在明净清冷的舞台上舒展出一幅长卷画作。演员在上下场门的表现尤如出笔和收笔,动作讲究,一丝不苟,更毋庸说舞到正台时凝神在身体空间里的忘我状态。众演员群起而往,动态各异,看似各自为舞,整体动势却保持和谐一致,双人舞和单人舞的出现更使作品的布局疏密有致,让观众时时能感到节奏均衡的演出渗透着细微绵密的变化,可见林导的苦心设计和把握。作品最后部分,潺潺的活水流动在舞台上,同后幕和天幕上的闪亮镜片交相辉映,光影一片。水声交织隐现在乐曲的音符里,至阴至柔的气韵弥散在观众席间,镜花水月,恍若隔世。
林怀民率云门在广州演出前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是因为自己老了看不了速度快的动作,需要慢慢来,才有了《水月》缓缓而行的风格。我相信那仅仅是他调侃自己的玩笑,这个以动作语言为表达工具的编导终究无法回避自己积淀多年的观念,只是把年少时崭露的思想锋芒收好,又以那犀利而敏感的秉性继续行走在身体语言的探索之路上,早年张扬在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符号也从高高在上的观念层面慢慢沉潜到动作的形式当中,不再仅仅是京剧身段程式和格莱姆技术的嫁接。所以,林怀民在《水月》中对于太极导引的运用并非一时性起的冲动,而是在对动作语言做了烂熟于心的研磨后寻找到的合适的表达路径,呼吸的放松和谐与身体训练有素的控制成为营造《水月》意境的关键致因。同时,林怀民对于演员身体的尊重和关注使动作语言具有了更加丰富和立体的性格,就像他自己说的“舞者不是方块字,不能写了再涂,她需要关心。”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关心,演员的潜力得以挖掘深化,动作不再是浮游于观众眼球之外的装饰,而成为传递的桥梁,把意义还给身体。
在动作和音符的织体里,编导认识世界本身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只有用同样复杂的动作和音符去触摸。所以,还给身体的意义不是林怀民的舞蹈创作思想或者原则,而是风格结构本身。
回归动作本身,把意义还给身体,我想,这才是《水月》的精华。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1920.html
上一篇:如梦如幻的水月
下一篇:舞蹈——时代精神的放大镜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