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业余芭蕾舞考级目的及意义的思考
- 舞蹈鉴赏
- 2018-11-09
- 995
感悟文化,知识才会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感悟文化,世界才会给我们打开崭新前景。这是笔者多年从事业余芭蕾舞考级教育的真切体会。
对中国人来说,芭蕾究竟是什么?它绝不仅仅是在足尖上的翩翩起舞,绝不仅仅是那32个令普通观众望而生畏的“挥鞭转”(Fouette),绝不仅仅是那些优美舒展的“阿拉贝斯克”(Arabesque);实际上,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贵族的文化,一种西方五百年历史上最具魅力的身体文化;它集中地表现了西方人从肉体到精神,叛离和超越三维时空的人文思想;因此,在现代舞诞生的20世纪前,它一直被人们称作是最具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并拥有高、精、尖技术和唯美主义倾向的舞蹈艺术。不过,这一切典型的西方文化特征,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走进中国业余舞蹈教育天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发生了变化。
如果说,中国的业余芭蕾舞教育从“文革时期”那种“全民皆舞”的“土芭蕾”,到1994年北京舞蹈学院(院外)芭蕾舞考级教材的出版发行,以及这种考级制度的随之展开,再到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考级中心编写的《芭蕾舞考级教材》,以及相应的考级制度由国家文化部的正式批准,迄今已走过了近35年的历史。在这35年里,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各个领域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由于“改革开放”的国策,外来文化的传播,中国人在思想意识和精神追求方面,都开始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西方人文思想的渗透,以至于中国的孩子们在课余时间里学习“舶来艺术”的人越来越多,芭蕾舞、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管等等,都在中国大地四处开花;特别是1993年,国家教育部发出在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的号召以来,中国青少年的艺术教育更是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业余舞蹈艺术教育因而成为中国文化市场的新宠,各大中小型的业余舞蹈学校、舞蹈培训班,在中国大地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中国新一代的家长们更是乐此不疲,在经济、精力上都是全力以赴,唯恐落于人后。就连“RAD”(Royal Academy of Dance)――的“英国皇考”(英国皇家舞蹈学院的考试)体系,也看好了我们这片广阔的天地,不失时机地于1995年进驻了中国的大上海。
随着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考级点在全国各地的逐渐增多,并不断扩大,许多原来对业余舞蹈教育不屑一顾的专业舞蹈教师、芭蕾舞演员,都纷纷地加入进来,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一方面在于,专业舞者的加入给这个原本师资队伍严重匮乏的业余芭蕾舞训练领域注入了新的能量,因而提高了训练的质量,准确地说,是“芭蕾味儿更浓了!”但在另一方面,则由于这些专业芭蕾教育者过于强调其专业性,而忽略了普及性,使得更多的孩子“望芭生畏”,害怕学习芭蕾,结果转而改学了中国舞,自觉轻松愉快些。这种大面积存在的现象给我们业余芭蕾舞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提出了重新定位的严肃问题。
作为多年从事业余芭蕾教育,从中受益匪浅亦感触颇多的我,历来主张业余芭蕾舞教育应是参与整个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艺术门类,因此,在其教育原则和教育行为中,应该充分地体现出这种素质教育的理念。我以为,所谓“素质教育”,长话短说,就是相对于“应试教育”的“大文化的教育”,就是各取所需、人尽其才、非专业,或者说,非职业的“快乐教育”,因此,作为对中国青少年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业余芭蕾艺术,应该是一种能够为广大的青少年所喜爱、所接受,既具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又具趣味性、可行性、普及性的新型芭蕾,其教学目的应该是通过普及和推广芭蕾的肢体形态和审美理想,去舒展我们的身体形态,优化我们的文明习惯,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而不是仅仅为专业芭蕾舞团培养接班人;其教学内容则应是以形体训练为主,以技术训练为辅;原因就在于,参加业余芭蕾舞学习的广大青少年,虽然十分喜爱芭蕾艺术,有些甚至达到酷爱的程度,但他们大多不具备专业芭蕾审美标准所苛求的那种“三长一小一个高”(长胳膊、长腿儿、长脖子,小脑袋加高脚背儿)的形体条件。
与他们相反,那些为数极少、具备了专业肢体条件的芭蕾爱好者们,往往在很小的年龄就已招进了专业学校,并在那里接受长达五~六年的严格训练;不过,他们对芭蕾舞的热爱,他们对芭蕾舞的美感,大多也是在业余舞校里培养出来的,但他们在未来专业芭蕾生涯中赖以生存的技术,则全是在专业舞校中训练出来的。
让我们用一组简单的数据,来说明这两类学生之间的显著不同:在比较正规的业余舞校,学生每周一般上两次芭蕾舞课,每次2小时,一共是4小时,而非正规的业余舞校,则连这个课时数也达不到;相比之下,专业舞校的学生每一天的课时数就是4小时,另外还有早功1小时,晚功1小时,以及舞蹈排练若干小时……这样一来,“每周的4小时”和“每天的6小时以上”,就构成了两类学生在舞蹈技术能力上的天壤之别!可是,我们的许多专业出身的芭蕾老师就是不明白这一点,或者说是对此“视而不见”。他们非要让这些本来在普通学校就倍受压抑的孩子们,来到业余舞校之后,不但不能放松,反而从身体到精神,都得紧张起来,最后则让这种本意上的“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发生了质变,成了他们的又一种压力。这种结果,不能不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感到悲哀,更引起深深的思考!
也许是因为我曾当过十一年中小学的校长,也许还因为我历任过中小学生的家长,我太了解国内的中小学生了。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已经喊了整整十年,但是,由于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其历久弥新过程中的又一次自我否定,因此,它必将要经历一个痛苦而又漫长的历程。而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苦难深重”者正是这些中小学生们。这些可怜的孩子们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苦苦挣扎,希望在自己有限的生活圈外,寻找到另一个能让自己的苦恼和压抑得到宣泄的小小空间,于是乎,他们中间的一些人选择了芭蕾舞,目的是想让自己的肢体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轻松地舞动,悄然地释放,随着芭蕾舞那飘飘欲仙的感觉,把一切的苦闷和烦恼都暂时地忘掉。也许,做出这种选择,本是人的一种天性――用“身体的独白”去同外在的物质世界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对话,用“无声的语言”去述说自己现实的痛苦和未来的希望,让身心的压抑得到解脱和释放。然而,他们却没有想到,选择了芭蕾舞,不过是从一种“苦难”中逃出身来,又掉进了另外一种“苦难”。一年一度的芭蕾舞考级,对大多数业余学习芭蕾舞的孩子来说,并非意味着身心同步的快乐,而是带来更加严厉的斥责和更加枯燥的练习!
我校学生自1996年参加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考级以来,迄今已历时八年,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历了六次考试。回想我当年专程进京,引进芭蕾舞考级的初衷,对比近年来随着考试级别逐年升高而产生的崭新矛盾,特别是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像这种条件的孩子,就劝她不要学芭蕾舞了!”时,心中便总会泛起阵阵难言的苦痛。每当考级工作结束后,我总得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一些“善后工作”,目的是为了保护那些专业条件较差的孩子,身心不至于受到太大的伤害。毫无疑问,伤害他们绝不是考级中心教授们的初衷,而是在这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自觉地造成的一种“自然现象”。而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依然是对业余芭蕾舞教育目的及意义的定位不清。
我认为,业余的芭蕾舞教育绝不是培养芭蕾明星的田园沃土,而是培养“芭蕾迷”――芭蕾舞艺术欣赏者的广阔天地。正如许许多多的足球迷,他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能驰骋在职业的赛场上,但谁也不能剥夺他们热爱足球的权利,谁也不能阻止他们在业余的赛场上大显身手。中国的足球事业能够走到今天,这些球迷们的外围力量是不容抹煞的。同样的道理,中国的芭蕾舞事业为什么不能放下这副“神圣不可侵犯”的“贵族架子”,让她真正地走向中国民间,走进中国孩子们的心田,让孩子们成为中国新一代的芭蕾舞迷,让他们为中国芭蕾舞事业的发展、壮大,去呐喊,去助威呢?
实事求是地说,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考级中心的教授们是今日中国芭蕾舞教育事业中最具权威性,也最有发言权的专家。他们从无到有,在中国建立起业余芭蕾舞考级制度这一伟大的创举,更是功不可没。不过,或许正是因为他们太专家,太强调专业芭蕾舞的身体条件和技术规范,才使得业余芭蕾舞教育无形中成了专业芭蕾舞教育的“外延”和“附庸”。
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了,正确的教育拥有开发潜能和挖掘人才的正面效应,而错误的教育则会产生压制天性并毁灭天才的负面功能。在我们的业余芭蕾舞考级工作中,那种过于强调先天条件和技术规范的做法,显然正在作为“一刀切”的理由,扼杀着孩子们的艺术感觉和个性发展。这种矛盾如同我们一边在学习新的知识,一边却难免让旧的知识成为我们发展的羁绊;如同我们一边在寻找规律,一边却做着许多违反规律的事情。
当代中国新一代的家长们,为了能让孩子们接受各类艺术教育,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和心血,目的是希望孩子的身心得到改善和提高,而我们缺乏清醒的思考,盲目从事的这种违反规律的教育,却可能把孩子们给毁了,并且还要让家长为我们的这种毁灭付出报酬……这是什么道理?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学习美国人。总体上说,美国人很富于创新精神,也许因为他们原本没有太多的传统,所以,他们从不喜欢依赖于传统,甚至总是怀疑传统,结果,就在这些怀疑来怀疑去的过程中,把新的思维、新的道路给“怀疑”了出来。正像“现代舞之母”依莎多拉伊莎多拉邓肯那句“芭蕾一点儿也不美!”的口号,却喊出来了20世纪最重大的舞蹈成就――“现代舞”。比较而言,我们更加重视知识的学习和技术的掌握,而美国人更加注重的则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我们更加重视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而美国人更加注重的则是对传统的反叛和创新。
法国著名教育家让赫伯特(Rene.Hubert)认为,人是透过发展与教育的过程,并且经过若干个阶段之后,才真正成为人的。教育的目的是用情感来促使学生的个性化,加强人与人的接近与合作,教育最神圣的使命就是充实人性,培养具有真正创造力的、建设的、独立的、和平的、完善的个人①;换言之,真正的人才,不仅是知识的存贮器,而且是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独特个性的人。古希腊人有句格言说得好:“没有心灵去支使,知识又有何用途?” ②
就芭蕾舞的业余考级教育而言,我以为,我们的目的及意义应该是让更多的孩子们能走进芭蕾舞这个高雅而又神秘的艺术殿堂,借助鬼使神差的童话,学习身心并用的方法,练就坚忍不拔的品质,接受审美教育的净化,建立融入社会的自信,感悟人类文化的伟大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2180.html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