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教学 > 正文

舞蹈创作与诗化生活

看过黎族歌舞诗《达达瑟》的观众,恐怕不会忘记其中的“迎新娘”,那是一场以男女群舞为主体的反映黎族婚俗的情节性舞蹈,喜庆的锣鼓声从远处传来,黎乡的山道上走来了一支迎亲队伍,人们簇拥着新郎去迎娶新娘,出现了一连串新颖、热闹、滑稽、幽默而又诗意的画面。笔者作为这场舞蹈的执行编导,回忆其创作过程,至今感慨良多。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诗、歌、舞同源。古典诗歌讲究意境的营造。舞蹈意境的创造,主要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艺术特写与描绘,把观众引入到艺术想象的空间,进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中外文化频繁交流碰撞,艺术手法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意境”是编导者刻意营造,观众喜闻乐见的常规手法。

在《达达瑟》“迎新娘”的一场舞蹈中,我们有意用营造意境的手法对黎族生活中的婚嫁习俗进行诗化处理。

按黎族习俗,迎娶新娘时必须带上稻穗、槟榔和山兰酒作为送给女方家人的礼物,所以在“迎新娘”这场舞蹈中,我们让演员捧着金黄的稻穗,挑着青翠的槟榔,扛着一缸缸山兰酒去迎亲。黎族同胞生活在阳光强烈的亚热带山区,其服装的主色调是黑色,外出走远路、串亲戚习惯于打黑伞。我们就将黑伞作为道具,让伴郎们人手一把,但这样一来,舞台上一片黑,没有色彩,舞台便显得沉闷、压抑。如果不用伞,则不合规定情境,且少了一种极具特色极富表现力的道具。改用其它颜色的伞呢,又不符合生活实际。所以我们还是决定用伞,并且必须用黑伞。但为了冲破大片黑色调造成的压抑,我们决定用红色来“点缀”黑色,黑红色的搭配效果使得黑伞富于了诗意和动感。给一块颜色鲜艳的大红布镶上黑色布四边缀上黄色流苏,用一根长圆棍将大红布撑起,做成一个既像大红伞又像大红花轿轿顶的大道具。当演员举着它舞动时,一种喜气腾腾充满中国传统嫁娶气氛的舞台效果便飘然而出,将一阵阵生活的欢乐传送给观众,又不失黎族群众打着黑伞迎亲的原始风俗。

在黎族婚礼上,流传着一种善意刁难新郎的喜闹习惯。为了增强“迎新娘”的喜剧效果,我们将这一生活场景搬到了迎亲路上。新郎在万般无奈之下,回忆与新娘在“三月三”相识的场面,想起和新娘在葵树下对歌相恋的情景,突然灵机一动,脱口唱出“达达瑟哎咿”。这是一声爱情的呼唤,这是一声心灵的牵引,新娘果然在新郎情深意长的哼唱中款款而出。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视觉效果。

新娘进门过火盆,是黎族婚礼的古老仪式,有着对火神崇拜与命运祝福祈祷等多重寓意。在将这一生活场景纳入“迎新娘”时,为了达到诗化生活的目的,我们决定用写意的手法将其处理成一种神圣的仪式。譬如“火盆”表现,我们摒弃用风扇吹动红绸道具模拟火焰等一类写实手法,而充分运用现代舞美和电脑灯光技术,作虚拟写意的表现,这样舞台的画面流畅自然,情景洗炼,形式更加高度抽象。在淡化的舞台背景前,让侧光和顶光交合造型,形成一个如火如柱的光区,表现“火盆”。要过火盆了,再响起了轻盈优美的音乐配以热烈紧张的鼓点,众人低头拱背连成人的栈桥,新娘镇定踩过“栈桥”,跳过“火盆”,幸福地落在新郎的怀抱中。古老而庄严的仪式在这一刹那间跳出了传统,使意想不到的偶发美感陡然聚生,段落情绪所产生的情感美就更加丰满。

“抢板凳”,是黎族婚礼中颇具象征意味的习俗。“迎新娘”如何演绎这一黎家民俗呢?我们设定了一个有意味的形式,在舞台上由男、女方领头的群舞边踩着由慢到快的鼓点,边横移交替错位,新郎和新娘也在相互绕圈的错位中同时占有了板凳(新郎把新娘举起,新娘手举着板凳却低头看着新郎)这心照不宣的游戏结束了,这上、下相望的定格,已让观众读懂了抢板凳的“现代版”,情理之中,意想之外。而后,新郎抱着新娘坐在板凳上,一同憧憬着他们美好的未来。接下去是一阵窃窃私语。此时,灯光慢慢暗下去,夜深人静,“只要你爱我一辈子,什么苦我都能吃”,仍余音绕梁地在观众心中回荡。这就是一种意境,一种着意营造而又了无痕迹情景交融的诗意时空。

(实习编辑:庞云鸽)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