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学校 > 正文

谢尔根:要让舞团演出变成新加坡最重要文化输出产品

25岁,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风华正茂、活力四射的青春年纪;对于一个舞团而言,25周年代表舞团进入一个风格确立、稳中求新的上升阶段。

新加坡第一大舞团,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舞团——新加坡舞蹈剧场(Singapore Dance Theatre),今年庆祝25岁生日。记者专访舞蹈剧场现任艺术总监雅克·谢尔根,今年也恰好是他从上任艺术总监吴素琴手中接棒后主持大局的第五年,他借主持舞团这五年来的感受,回应舆论界对他决策和方向的质疑,同时分享舞团以后的计划。


接棒吴素琴的不二人选
今年61岁的谢尔根生于瑞典,成名于美国。他是美国华盛顿芭蕾舞团的“芭蕾导师”,也曾在瑞典皇家歌剧团芭蕾舞团、挪威国家芭蕾舞团、美国匹兹堡芭蕾舞团等舞团担任编导工作,有丰富舞蹈教学和演出经验。舞蹈剧场,乃至本地舞蹈圈的人对雅克并不陌生,因为他也是“吴诸珊与罗伯特迈吉基金”艺术总监,曾多次为舞蹈剧场编导舞作,而上世纪80年代时,他是已故著名舞蹈家吴诸珊的导师。在国际及本地舞蹈界经验及人脉丰富的他,接替吴素琴担任艺术总监舞蹈剧场是不二人选。
从1988年吴素琴和邓添福联合创团至今,舞蹈剧场从七人发展到拥有37名舞者的实力坚强舞团,呈现经典和原创作品近200部。谢尔根上任时曾表示要传承创办人之一吴素琴的目标,“加强舞团多元性特色,灵活适应不同舞蹈风格,包括经典芭蕾、当代舞蹈以及创新舞作”,这个目标其实已实现,经典芭蕾如《天鹅湖》《吉赛尔》《胡桃夹子》在每年舞团开季和圣诞假期档已成新加坡人不可或缺的艺术大餐;而梁殷实、邢亮、Nils Christe等国际知名编舞家,都为舞团编创过舞风迥异令人惊艳的新派芭蕾作品;舞团也每年举办编舞工作坊和编舞大赛,赛出像曾家爱这样的年轻编舞新秀。


与其争辩,不如致力于出高质量剧目
谢尔根在艺术记者们眼中是个很善辞令亦颇有威信的人,舞团每次演出和活动的最佳代言人,此次专访,针对一些大格局和大方向的问题,他回答时维持一贯一针见血、毫无保留的风格。
“有舆论认为作为国家级芭蕾舞团,舞蹈剧场的古典演出不够……”记者话未完,只听谢尔根“申辩”:“我们的古典演出肯定是足够的,我自己就是坚持‘古典主义’的,怎可能排斥古典芭蕾?关键在于如何定义‘古典’,拿梁殷实为舞团编的《纯真年代》来说,无论从视觉还是质感上,都是一部现代作品,但从舞步到身法,又全都以古典为基底,要怎么界定古典与现代?纯粹的古典是指19世纪的芭蕾作品,我们不是每年都演么?这些作品当然是好作品,却不能演得太多太滥,事实上新古典和现代芭蕾都源于古典芭蕾,古典芭蕾的边界因这些作品的加入而越来越被扩大,这是芭蕾发展的必然,也是观众欣赏口味的演进,回归重点,我们的古典演出是够丰富的。”
对不同芭蕾舞种的偏好不仅反映在观众的欣赏口味上,就连团内舞者也有分歧,谢尔根说:“有的舞者直接跟我说只想跳古典,有的只对现代兴趣浓厚,我无法满足他们的个人好恶,这么大一个团面对如此之多的观众,我们要为观众着想,而且真正成熟的舞者不挑作品,能在不同的作品中跳出精彩。”因此,他觉得与其争辩古典、新古典、现代的比例问题,不如把宝压在出高质量的剧目上。


正因不是本地人,对舞团的投入更单纯
说到剧目,谢尔根指出“新加坡特色芭蕾舞剧”难以编创,“什么是新加坡特色,华族文化、马来文化还是印度文化?独厚或独缺哪一种都不是新加坡特色……不同文化的融合才是新加坡文化,从这意义上讲,新加坡文化几乎是亚洲文化的精华缩影,有可能编创出亚洲题材舞剧,但挑明‘新加坡特色’在舞剧编创中似乎没特别大的意义。”

谢尔根更直言自己不是“新加坡人”,因为他连“永久居民”也不是,这并不妨碍国家艺术理事会对他这样一位“外国人”的认同和赞赏,“我记得艺理会人员有一次对我说:可能因为你不是新加坡人,所以才能对新加坡舞者倾注更多的用心,也更致力于发掘本地舞蹈人才,可我对曾家爱等新加坡年轻新秀的用心也并非因为他们是新加坡人,他们在我眼里是优秀的、值得栽培的人才,”他接着说:“我不成为‘永久居民’有私人理由,正因不是‘永久居民’,我才不把自己今天的一切视为‘永久保证’,视为理所当然,我对舞团的投入也就更单纯、更坚定。”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