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很风光 台下都有伤”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采访报道
- 舞蹈比赛
- 2018-11-09
- 345
7月2日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日照赛区的比赛在日照会展中心拉开帷幕。在临沂刚进行完5场精彩比赛后,来自全国的78支参赛队伍约1200余名演职人员将在日照展开4场激烈的角逐,今天晚上的颁奖晚会上将公布比赛的获奖名单。
全国舞蹈比赛是舞蹈专业领域的政府最高赛事,也是中国文化艺术政府“文华奖”中“文华节目奖”的组成部分。
每个艺术精品背后,都有鲜为人知的艰苦磨砺,舞蹈也不例外。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期间,记者对部分参赛节目的主创人员进行了采访。从与舞蹈结缘到痴迷这项艺术,从外出采风到舞台排练,每个节目的诞生都凝聚了他们的大量心血。
“我最理解舞者的辛苦”
“西方舞蹈追求能量的表达,表演外放、冲突强烈﹔中国舞蹈讲究意境的展现,侧重柔韧性的运用。”《玛曲姑娘》编导、“80后”的吕品,与舞蹈的缘分极具戏剧性。10岁那年暑期,父母让吕品去群众艺术馆学习电子琴。吕品拿着钱去交学费时,路过群艺馆的舞蹈排练厅,里面那些人的古怪举动让他非常好奇。“当时不知道什么叫舞蹈,只是觉得那些人的动作很好玩。”吕品说,那天他把学电子琴的钱交到了舞蹈班,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此次全国舞蹈比赛,由吕品担纲编导、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选送的群舞《玛曲姑娘》一亮相便赢得掌声一片。舞蹈用踢踏的风格表现了四川阿坝、甘孜藏族儿女的粗犷、豪迈,舞蹈动作以双膝关节的颤扭和摆动彩袖为特征。“我们的舞者很辛苦,都是20多岁的姑娘,有的人比赛当天正值生理期。”谈及演员,吕品说的最多的是感动。“我自己之前也是跳舞出身,最理解舞者的辛苦。”吕品说。
“民族魅力需要激荡的情感”
6月29日下午,首场比赛,由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演出的群舞《高原之舟》作为第16个节目登台。演员们独具特色的服装和粗犷洒脱的舞姿让观众领略了川藏高原的民族风情。哲他是《高原之舟》的主创之一,他自幼生活在川西高原,冒险跋涉的?牛商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他把《高原之舟》定义为一篇激扬着汗水和雄性荷尔蒙的男儿史诗。
舞蹈开场便将观众带入到风雪漫天、重峦叠嶂的神秘高原。“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自然资源。为了生存,一支支商队应运而生。”哲他说,舞蹈表现的是高原男儿们相扶相依、不屈不挠,历经生死考验最终达成使命,带着他们赖以信任的伙伴——?牛,冒着风雪返回故土的故事。
作品创作之初,哲他带领年轻编导们前往藏区进行了数次实地采风,搜集了大量的风土人情素材,加上他个人在藏区的成长经历,《高原之舟》这部作品在历经大小数次修改后,在技法的展现和故事的呈现力上逐渐成熟。在舞蹈音乐的选用和剪辑方面,哲他着力运用并突出大自然的声音,如风雪、?牛群、“吾尔朵”挥舞的声音、呐喊、女子的嬉笑等,让充满画面感的音效来配合音乐由缓至疾的变换,牵引着故事向前发展。哲他说,作品突出表现藏族刚毅和豪爽的民族气质,用呐喊表达肢体语言中未尽的激荡情感,能进一步提升作品的情绪感染力。
“过家门而不入的演员让人感动”
群舞《沂蒙那座——桥》由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选送,改编自历史上的“火线桥”事件。1947年孟良崮战役中,李桂芳等32位沂南妇女用7块门板在汶河上架起人桥,帮助近一个团的兵力从“火线桥”通过,火速奔赴孟良崮战场。“电影、电视剧中对'火线桥'都一笔带过,没有过多描述,从题材创新的角度,我们最终选择了这个点展开对舞蹈故事情节的铺陈。”《沂蒙那座——桥》的编导刘忠从小就有红色情结,为在编舞方面突破红色题材过多的瓶颈,他在舞蹈中运用现代女孩与历史对话的形式,用新颖的穿越手法讲述了沂蒙革命老区的故事。
为真切感受沂蒙精神,在编创前期,刘忠带领演员们赴沂蒙地区采风,在比赛前一天前往临沂当地烈士陵园敬献花圈。
《沂蒙那座——桥》的道具是一块重达100多斤的木板,演出过程中,6位演员要一直扛着木板,这对女舞者是个很大的考验。“如果仅是木板还好,关键是A角舞者还要在木板上舞动,很多演员都留下了肩伤。”刘忠说。在采风过程中,来自沂蒙老区的舞者姜莎莎的父亲做了手术,为了不影响编排的进度,姜莎莎放弃回离采风地点只有几十公里的家中看望生病的父亲。刘忠说,过家门而不入的演员,让他非常感动。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7071.html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