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舞蹈的跳跃力和爆发力
- 舞蹈知识
- 2018-11-09
- 418
如果说“舞”的形式是以“跳”的方式体现的话,那足以证明“跳”在舞蹈中的地位之重要。 下面中国舞蹈网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舞蹈里如何锻炼爆发力和跳跃力:
中国古典舞的跳跃从民族的审美特性出发,追求空中舞姿的闪、展、腾、挪﹔又从跳跃的运动规律着眼,寻求训练技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从而更直接地以单一、复合、重迭、交错的形式将古典舞的动势和韵律扩展到空中,丰富了舞蹈用形体表现情感的空间领域。所以说古典舞中的跳跃不是一种纯形式或纯技法的展现,而是从一开始就体现着民族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对于跳跃的追求,决定了它需要一种精神爆发力、柔韧性和速度为一体的肌肉能力﹔决定它必须按照科学的原理进行训练。本文只谈谈腿部的运动规律和训练。
1蹲对于爆发力的影响 谈到蹲与跳的关系,人们常说“没有好的蹲就没有好的跳”。蹲本身是训练腿部肌肉的柔韧和力量的一种手段。在跳当中,蹲具有两种功能: 缓冲的功能。也就是当人体从空中落地时,利用蹲来减缓由于重力造成的对各关节的冲撞力量,形成了保护的作用。 爆发的功能,也就是爆发力的体现。对于跳来说,爆发力的程度决定着跳的速度、高度以及舞姿形成的准确性。所以爆发力在蹲的作用下形成了跳跃。
2爆发的运动力学分析 在跳跃中,无论是小射燕,还是燕式跳﹔无论是原地叉跳,还是行进的摆腿跳﹔首先要离开地面实现腾空,才有可能完成空中的舞姿和变化。这里所需的爆发力量只是大小程度不同而且。即使是小跳也有其中一瞬间的肌肉快速收缩形成的爆发。因此,爆发力对跳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原理。
人们常希望根据爆发力的强弱、速度来形成不同的离地速度和高度。要获得最佳的反弹效果,需要三方面的协调配合:力量、角度和时间。根据动力学Ft=mv的公式,可以理解为:若要起跳高,就要有较大的离地速度(V),而(V)又决定于人对地面的作用力(F)和作用时间(t),作用力(F)越大,作用时间(t)越长,得到的离地速度(V)就越大。当人曲膝90°,也就是膝盖同地面形成45°角时,就可以获得最大的作用力(F)和较长的作用时间(t),从而获得最佳的起跳时间和最佳的跳跃高度。
爆发力形成的条件 根据动力学原理,形成爆发力的前提是蹲,包括蹲的角度、速度和力量。这种时间的延长和关节肌肉的缓冲不是无止境的,它受时间和角度的限制。形成爆发力的快速半蹲要从脚接触地面的同时就充当缓冲和反弹的双重角色。所以,必须在触及地面的瞬间。有意识地快速地压迫地面,给地面造成压力,使人跃地的力量大于人本身的重量,加强地面给予人的反作用力,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快的离地速度和高度,产生更大的爆发力量,形成跳跃。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借劲使劲”。这一点对于跳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因此说,跳跃是力量、时间、速度、角度的统一。
3跳跃所需要的肌肉群及其运动机制 中国古典舞中的一些跳跃动作,常常以快速凝聚,渐渐延伸的方式为特点,在空中体现“点”的意识。比如大射燕跳、踢吸式跳等。这类动作,除了遵循其运动规律之外,还要依靠全身性的肌肉协调配合来完成。
在各类跳中,大腿上的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是主动肌,它带动着掌、趾、踝、膝和其它肌肉的共同收缩来实现跳跃。股四头肌和三头肌都属于骨骼肌,它的三个物理特性是收缩性、伸展性和弹性。要具备收缩性,必须要以伸展性和弹性为前提,因为只有当肌肉的拉长达到一定限度之后,再被反弹回来,才有可能形成收缩。
4爆发力的肌肉解剖分析 从上述的根据中可以看出,在跳跃的过程中,只有先依靠半蹲使大腿和小腿的两组肌肉拉长,肌纤维得到伸张,才能产生收缩向上的原动力,并以快速反弹体现在跳跃腾空的瞬间,最大限度的半蹲,一方面可以使大腿的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在内力作用下得到最大限芳的拉长,为反弹收缩提供条件﹔另一面,半蹲是全脚着地,在腿部肌肉拉长的同时,跟踪受到牵动,重心由全脚移动到脚掌、脚趾上,并在腿部肌肉反弹收缩的同时,共同完成推地向上的跳跃。
5关于训练蹲的训练 爆发力形成的前提是蹲,蹲的训练就成为跳跃训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首先是强调规格。无论是低班还是高班都不能忽视。除了外开、立腰等基本要求以外,蹲时更要注意提胯。膝盖向旁拉开,像挤压一个气球似的,腿胯都不能“松”或“懈”。立时更要强调上拔到头,而不是一般的拉直,一定要把肌肉收到最高的位置,半脚尖上的蹲对拉长股四头肌和提胯都是很有效的手段。这样,才能使肌肉的拉长和收缩达到最大限度。
其次是节奏处理。掌握了规格要领,低班主要注意用力方法。低班的跳跃在力度和高度上都属于初级阶段,所以可以使用平稳的节奏处理,使学生着重于方法和要领的掌握。在中班和高班时,随着中跳和大跳数量、质量、强度上的提高,蹲的节奏应当根据需要进行变化处理。可多运用慢蹲快起的形式,训练肌肉快速收缩的功能,从而掌握爆发的原动力,同时也可以将快蹲快起,慢蹲慢起,快蹲慢起等不同节奏的蹲运用到各种动作中去,使肌肉适应不同节奏的要求,增强肌肉的应变能力和控制能力。 然后是推地训练和负重训练。这一部分的训练是以力量训练为主,一方面训练中多使用半脚尖医脚跟、从匈到蹦的小弹腿,快速连续的擦地、小踢腿以及摆动中快速抓起的强调和直膝原地小桃等一系列踝关节的动作,训练踝关节的力量和反应。另一方面,针对能力较差的学生,为增强其力量,可以借助负重的方法。一种是在上述训练的同时在踝部绑沙袋,在局部负重的状态下完成动作(注意规格,防止弯膝造成的粗腿现象)。再有一种是肩部负重时,做从半蹲到半脚尖的重复的辅助练习,保证规格,即可增强腿部肌肉和踝关节的力量,又能训练腿部肌肉和踝关节肌肉向上收缩的力量。
最后是练速度。速度连接着起跳到舞姿完成的全过程。这是它对于跳的意义之所在。 首先,从完成跳跃的角度看,离地速度决定着最佳的起跳时间和跳跃高度,离地速度快才能形成爆发力﹔其次,从完成空中舞姿的角度看,舞姿形成的速度很关键,必须在腾空跃起的一剎那体现舞姿,就要求身体各部分快速地配合,才能在同一瞬间得以完成﹔再次,从人体运动的内力角度看,以上两种速度都要依靠肌肉本身的快速收缩来完成,就需要具备一种有弹性的收缩速度。
上述的三个方面要求了肌肉收缩的速度和动作完成的速度。在训练中,可以通过打击类的动作和快慢节奏交替的适应,加强肌肉的灵活性与节奏变化的训练,训练肌肉变化和反应的速度和能力。大踢腿在速度和力量的训练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数量的增加、幅度的加大、节奏和方向上的变化,都会在肌肉的弹性素质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可以作为跳类训练的辅助训练手段。
有了力量和速度,还要在跳的实路中寻求巧妙的用力方法。把握“借劲使劲,不松不蹦”的原则,依靠肌肉本身的快速收缩实现腾空,体现中国古典舞在空中的变化和需求。
跳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在这篇短文中,主要是运用所学知识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跳跃的基本原理及运动规律,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减少盲目训练,把握训练的可行性。
本文由bosco于2018-11-09发表在舞蹈吧,欢迎舞友加入QQ群:685936921。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7873.html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7873.html
上一篇:懂这4点,才叫真会跳舞!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