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子舞”民间舞蹈家族一支奇葩
- 舞蹈知识
- 2018-11-09
- 500
■ 守望非遗
◆“落子舞”其实就是过年时的一种杂耍,在高跷队前给高跷队开路,主要是逗观众开心。它以道具的奇特、音乐节奏的简易明快、队形的夸张变幻、舞步的灵巧多样而著称,堪称民间舞蹈家族中的一支奇葩。
◆在上世纪中叶,“落子舞”曾在高唐风靡一时,其队伍庞大、参加人数之多堪称前所未有,在周边县市更是独树一帜。
“看见打花落,吃饭都忘掉;瞧瞧‘落子舞’,干活劲头鼓。”这个民谣说的就是高唐“落子舞”。高唐“落子舞”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最早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发源地在赵寨子镇倪堂村。日前,记者在倪堂村见到了一个从小“打落子”的老人赵振合。
赵振合老人今年77岁,在他的记忆中,“落子舞”其实就是过年时的一种杂耍,主要就是逗观众开心,是在高跷队前给高跷队开路的。
在赵振合家中, 他拿起一根“落子”介绍说:“制作‘落子’是有讲究的,首先要准备一根长一米左右的竹竿,在竹竿上截出两个标记,把竹竿三等分。然后将竹竿两端的两小段三等分,再作出两个标记,在这六个标记处分别钻孔,将竹竿穿透,用铁丝将铜钱或者铃铛固定到竹筒中。最后将竹竿两头缠上红绸,中间绑上花布,这样,一个‘落子’就做成了。随着舞步的节奏,‘落子’会发出多种清脆的声音。”
“在我小时侯,一到过年时就有玩杂耍的,村里的人都带着孩子出来看热闹,黑压压的人群把场地堵得水泄不通,高跷队无法正常表演。这时候,‘落子’和‘丑老婆’就会迎着人群,左蹦右跳为高跷队打开场地。”赵振合说,他的父辈们都很喜欢热闹,是每年正月初一、十五“打落子”的主要人选,经常带高跷队上街表演。由于从小接触“落子”,赵振合对“落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幼跟随“落子舞”传承人陈思祥学习“落子舞”,十几岁的时候,就耍得非常熟练了。
此后,赵振合就接了师父的班,只要有空,每年正月初一、十五他都要上街“打落子”。赵振合介绍说,“落子舞”节奏简易明快、舞步灵巧多样,没有条条框框约束,自由发挥的余地非常大,只要跟随锣鼓点,可以随心所欲地跳。
“落子舞”以道具的奇特、音乐节奏的简易明快、队形的夸张变幻、舞步的灵巧多样而著称,堪称民间舞蹈家族中的一支奇葩。
据悉,“落子舞”人数不限,10人、20人、30人、40人均可,但打、跳的动作、舞步、节奏要绝对一致。全队人员要求男女各半。在历史上,领舞者是类似戏曲舞台上的男丑角和女彩旦。女彩旦大多数为男扮女装。男女领舞者是队伍的支柱和核心。他们不仅与整个队伍配合一致,而且相互挑逗,妙趣横生。
赵振合介绍说,“落子舞”的服装形态非常考究,男演员头戴英雄巾,黑裤褂加黄坎肩,打裹腿,黑鞋加彩绸,脸上画成小丑模样,嘴上夹个小胡;女演员则上身紧身红褂,下身紧身裤、红鞋,盘着发髻、涂着红脸蛋,左手挎篮子、右手拿扇子。男女两人相互配合,跟随锣鼓点不停地扭动身躯,抖膀飞眼,惹着观众捧腹大笑。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在上世纪中叶,“落子舞”曾在高唐风靡一时,其队伍庞大、参加人数之多堪称前所未有,在周边县市更是独树一帜。
据赵振合回忆,1958年,他参加工作后,过年过节就不再“打落子”了。随着时间的冲刷,“落子”逐渐被人们遗忘。
为了让独具特色的“落子舞”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赵振合老人一有空就手把手教给孩子们学习“落子舞”的动作。他说:“我乐在其中, 跳了一辈子‘落子舞’,我就怕这门艺术失传,现在看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愿意学,我真的挺高兴的,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不能丢呀。”谈起“落子舞”后继有人,赵振合十分欣慰。
如今,在赵寨子镇倪堂村包括赵振合老人一共有9个人会跳“落子舞”,另外,蒋官屯村82岁的巩洪魁老人,王辛村的王华山、焦春山、马长山三个人都会跳。在镇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他们都在积极地置道具、教徒弟,扩大“落子舞”的队伍,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落子舞”重新活跃在群众的视野中,将这门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发扬光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贡献一些绵薄之力。
为了让这一古老民间舞蹈不至于失传,2011年,“落子舞”作为高唐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聊城市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政策性保护。
◆“落子舞”其实就是过年时的一种杂耍,在高跷队前给高跷队开路,主要是逗观众开心。它以道具的奇特、音乐节奏的简易明快、队形的夸张变幻、舞步的灵巧多样而著称,堪称民间舞蹈家族中的一支奇葩。
◆在上世纪中叶,“落子舞”曾在高唐风靡一时,其队伍庞大、参加人数之多堪称前所未有,在周边县市更是独树一帜。
“看见打花落,吃饭都忘掉;瞧瞧‘落子舞’,干活劲头鼓。”这个民谣说的就是高唐“落子舞”。高唐“落子舞”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最早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发源地在赵寨子镇倪堂村。日前,记者在倪堂村见到了一个从小“打落子”的老人赵振合。
赵振合老人今年77岁,在他的记忆中,“落子舞”其实就是过年时的一种杂耍,主要就是逗观众开心,是在高跷队前给高跷队开路的。
在赵振合家中, 他拿起一根“落子”介绍说:“制作‘落子’是有讲究的,首先要准备一根长一米左右的竹竿,在竹竿上截出两个标记,把竹竿三等分。然后将竹竿两端的两小段三等分,再作出两个标记,在这六个标记处分别钻孔,将竹竿穿透,用铁丝将铜钱或者铃铛固定到竹筒中。最后将竹竿两头缠上红绸,中间绑上花布,这样,一个‘落子’就做成了。随着舞步的节奏,‘落子’会发出多种清脆的声音。”
“在我小时侯,一到过年时就有玩杂耍的,村里的人都带着孩子出来看热闹,黑压压的人群把场地堵得水泄不通,高跷队无法正常表演。这时候,‘落子’和‘丑老婆’就会迎着人群,左蹦右跳为高跷队打开场地。”赵振合说,他的父辈们都很喜欢热闹,是每年正月初一、十五“打落子”的主要人选,经常带高跷队上街表演。由于从小接触“落子”,赵振合对“落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幼跟随“落子舞”传承人陈思祥学习“落子舞”,十几岁的时候,就耍得非常熟练了。
此后,赵振合就接了师父的班,只要有空,每年正月初一、十五他都要上街“打落子”。赵振合介绍说,“落子舞”节奏简易明快、舞步灵巧多样,没有条条框框约束,自由发挥的余地非常大,只要跟随锣鼓点,可以随心所欲地跳。
“落子舞”以道具的奇特、音乐节奏的简易明快、队形的夸张变幻、舞步的灵巧多样而著称,堪称民间舞蹈家族中的一支奇葩。
据悉,“落子舞”人数不限,10人、20人、30人、40人均可,但打、跳的动作、舞步、节奏要绝对一致。全队人员要求男女各半。在历史上,领舞者是类似戏曲舞台上的男丑角和女彩旦。女彩旦大多数为男扮女装。男女领舞者是队伍的支柱和核心。他们不仅与整个队伍配合一致,而且相互挑逗,妙趣横生。
赵振合介绍说,“落子舞”的服装形态非常考究,男演员头戴英雄巾,黑裤褂加黄坎肩,打裹腿,黑鞋加彩绸,脸上画成小丑模样,嘴上夹个小胡;女演员则上身紧身红褂,下身紧身裤、红鞋,盘着发髻、涂着红脸蛋,左手挎篮子、右手拿扇子。男女两人相互配合,跟随锣鼓点不停地扭动身躯,抖膀飞眼,惹着观众捧腹大笑。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在上世纪中叶,“落子舞”曾在高唐风靡一时,其队伍庞大、参加人数之多堪称前所未有,在周边县市更是独树一帜。
据赵振合回忆,1958年,他参加工作后,过年过节就不再“打落子”了。随着时间的冲刷,“落子”逐渐被人们遗忘。
为了让独具特色的“落子舞”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赵振合老人一有空就手把手教给孩子们学习“落子舞”的动作。他说:“我乐在其中, 跳了一辈子‘落子舞’,我就怕这门艺术失传,现在看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愿意学,我真的挺高兴的,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不能丢呀。”谈起“落子舞”后继有人,赵振合十分欣慰。
如今,在赵寨子镇倪堂村包括赵振合老人一共有9个人会跳“落子舞”,另外,蒋官屯村82岁的巩洪魁老人,王辛村的王华山、焦春山、马长山三个人都会跳。在镇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他们都在积极地置道具、教徒弟,扩大“落子舞”的队伍,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落子舞”重新活跃在群众的视野中,将这门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发扬光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贡献一些绵薄之力。
为了让这一古老民间舞蹈不至于失传,2011年,“落子舞”作为高唐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聊城市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政策性保护。
本文由bosco于2018-11-09发表在舞蹈吧,欢迎舞友加入QQ群:685936921。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8161.html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8161.html
上一篇:形体训练 驼背如何练直
下一篇:蒙族舞蹈的几种表现形式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