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长鼓舞
- 舞蹈知识
- 2018-11-09
- 534
瑶族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创造了诸多灿烂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只有长鼓舞被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学专家郑德宏研究瑶族文化已有50年历史,素有瑶文化“活字典”之称,80岁的他深情地告诉记者,“长鼓舞包括鼓和舞,鼓的来历比较早,从产生到现在,淳朴的瑶民都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圣物和灵魂。长鼓,在瑶族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有人曾称瑶族文化为长鼓文化。”
长鼓舞是如何来的?曾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瑶族始祖盘王非常喜爱打猎,一天他独自上山打猎,追赶羚羊时跌落山崖,被梓木叉死。太阳落山了,盘王子女不见父归,就满山遍野寻找,最后在山崖梓木树下找到了盘王与羚羊的尸体。盘王子女悲痛不已,将梓木砍下挖成长鼓身,剥下羚羊皮蒙鼓的两端,遂有了长鼓。盘王子孙拿长鼓拼命敲打,边打边跳边呼喊:“回来吧!回来吧!”一方面泄心中之恨,另一方面为招父之魂,从此,瑶族就有了长鼓舞。
瑶族人能歌善舞,婚姻喜庆、节日、祭祀等活动中都要舞长鼓,甚至过去到州府告状,集结举事也要舞长鼓。长鼓瑶语称“播公”,历史悠久。南宋绍兴二年(1132)颁发的《十二性瑶人过山榜文》载“天子殿前,国王长衫大绣,长腰木鼓,斑衣赤领,琵琶吹唱。”据此,长鼓舞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宋人沈辽做的《踏盘曲》也清楚地描写了瑶族节日的盛况:湘水东西踏盘去,青烟云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找起长腰鼓……
瑶族打长鼓大多在农历正月十九、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十五、十月十六举行,尤以每年农历十月十六盘王节最隆重。
“敬盘王风调雨顺,习长鼓五谷丰登。”节日期间,九村十八寨的瑶胞身着节日盛装,跳长鼓舞、唱盘王大歌,热闹非凡。舞者和观者五彩缤纷的服饰,构成了一幅“花边式”的美丽图案。舞者绕圈而舞,观者围圈而观,如日运行;“曲”的身姿,“拧”的换位,如繁星闪烁;还有歌、舞、乐的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与其他民族民间舞蹈相比,瑶族长鼓舞有四大独特之处:一是屈膝、稳健有力。在整个长鼓舞动作之中,动作都必须在两膝弯曲的情况下进行。这个特点的形成和瑶族人民长期在山坡上从事体力劳动的生活环境分不开。二是“曲”、“拧”。长鼓舞一般都在堂屋中表演,观众伫立四周,中间剩下的空地不大。由于表演场地的限制,特别是在方桌上表演时,每一次位置的变化都必须拧身而过,每一个姿态都必须保持曲线,因此,长鼓舞必须贴身而舞,动作不能过大,要非常紧凑严谨。三是击鼓而舞蹈。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在鼓上击出不同的鼓点,动作的节奏是重拍向下,才能稳桩,因而也形成了节奏鲜明,动作稳而有力的特点。四是长鼓舞的音乐伴奏以唢呐为主奏,辅以鼓点。表演形式有单人、双人、四人、八人、大群舞等等。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8304.html
上一篇:舞者,你为什么腰痛?
下一篇:舞蹈练习中力量的素质训练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