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知识 > 正文

流变――舞蹈记忆

现代舞蹈真正走入民间并形成一个以跳舞为标志的群体,是20世纪初发生在上海十里洋场的事。这个叫“老克勒”的阶层是当年上海滩最风流倜傥的人物,他们也是上世纪第一批用舞蹈诠释身体语言的中国人。一位“老克勒”在公众场合抱着一个女子舞起来,在当年是会被卫道士们斥责为伤风败俗的。当然,任何一种解放都不免遇到这样那样的斥责,好在“老克勒”们在那个年代劲吹的西风下,不以为然地继续“马照跑、舞照跳”。

上海的文艺青年们踏着老克勒的足迹,把西风之舞带到了延安,为生活清苦的革命根据地带去了一股清新的风。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纷杂的舞步从来没有停止过,已然成为革命前辈们追忆似水年华时不可或缺的画面。

最癫狂的“文革”十年,舞蹈演变为另一种忠实的身体语言。集体狂欢般的忠字舞更是一种虔诚的表达,人们要用身体表达语言无法涵盖的无限忠心。作为中国人身体语言的独特样本,它记录了真实的历史。

冰冻的大地开始融化,一群特殊的年轻人在特殊的地点悄然无声地成为舞的先行者。上世纪70年代,在那些有特殊意味的大院里,紧闭的窗帘、昏暗的灯光,老式留声机下,红男绿女舞起来,那是一种先兆,预示着大院外面的中国的春天也要随之而来了。

那些为跳舞付出沉重代价的人是当年的青年先锋,今天他们已近暮年。回忆起舞出来的坎坷,也只能把所有谜底都解释为命运。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难相信会有人因为跳贴面舞或迪斯科而坐牢,可没有他们付出的沉重代价,今天比比皆是的街舞或钢管舞恐怕根本没有存在的一点缝隙。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舞蹈的流变也是这样。

TIPS上海老克勒

老克勒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代表了中国最早也是最精致的小资趣味。“克勒”是英文“CLASS”的音译,意指一种格调,也就是那个时代的上海摩登青年一直引以为豪的“绅士精神”和“淑女风度”。老克勒擅长跳舞,无论是交际舞、爵士舞、恰恰、伦巴、踢踏舞,都十分在行。他们对舞会的音乐、服装和参加者的身份十分看重。一般在家庭举办私人舞会,就算去舞厅,往往也会包场。

TIPS交际舞

交际舞,又称为交谊舞或舞厅舞,它是一种适用于社交场合的舞蹈,是人们用以进行交际活动的一种社交方式。它包括华尔兹和狐步舞,显示出一种高贵、典雅的风度。这也符合人们跳舞的目的:交际。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接受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建议,支持举办交际舞会,鼓励在工作之余学会松弛和娱乐。改革开放初期,交际舞走入民间,以集体舞的形式成为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青年的主流生活方式。

TIPS贴面舞

贴面舞在中国盛行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顾名思义,就是男女双方脸对脸跳舞,其舞曲比较长,一般长达半个小时,甚至更久。由于跳舞时灯光昏暗朦胧,男女双方贴得也很近,很容易被色情业加以利用,所以在1984年,有关部门曾发出通知,严禁开办营利性舞会,并对舞厅灯光应如何安置等细节有明确规定。这项规定重点所指就是贴面舞。

TIPS迪斯科、霹雳舞

迪斯科来源于美国黑人民间舞蹈和爵士舞,跳迪斯科需要随着音乐的快节奏,扭动身体的各个部位,特别是腰胯部位。迪斯科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于中国,甚至有人用它代替做早操,有人将其演变成迪斯科太极操,成为老人健身的方式。

霹雳舞对应的英文名为“Breaking”,是一种难度较高的街舞,对舞者的力量和身体协调性的要求很高。其中常见的一种动作是,舞蹈者肩背着地,保持平衡,用双手推动身体并旋转。霹雳舞的热潮始于1987年美国电影《霹雳舞》的引进,很多青年就是通过电影学会跳霹雳舞的。

TIPS街舞

街舞是一系列舞蹈的总称,包括Hip-Hop(嬉哈)、Poping(机器人舞)、Breaking(霹雳舞)、Locking(锁舞)、Free Style(混合舞)等。它依托美国黑人的街头文化,与涂鸦、滑板、街头即兴表演等密切相关,有着深厚的服饰、音乐文化背景。传入亚洲后,日本和韩国都根据自身流行文化的需要对其进行过改进。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起开始出现街舞,目前盛行的街舞主要是美国原味的街舞和韩国歌舞组合式的街舞。

TIPS肚皮舞

肚皮舞是非常女性化的舞蹈。其特色是,随着变化万千的快速节奏,摆动腹部,使劲舞动臂部、胸部。跳肚皮舞必须在平滑的地板上,赤足舞蹈。由于其专门针对腰、腹、臀等容易产生赘肉的部位,迎合了瘦身美体的需要,近年来受到广大女白领追捧。

(实习编辑:袁微)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