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新闻 > 正文

第二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 舞蹈文化交流

   在第二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开幕式上的舞蹈节目中,《情姐下河洗衣裳》是一个具有南方风格的舞蹈,虽然只有短短的3分钟,可在编排这个舞蹈的时候,导演和演员们却花费了千百倍于演出时间的功夫。

“我们新疆学习舞蹈的学生更熟悉的是新疆民族舞。而这个舞蹈风格不同,在把握上有相当的难度。”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王泳舸介绍说:“本次舞蹈节开幕式新疆艺术学院有164名学生参加了8个节目的演出,每个舞蹈初排就3天。因为60%的参演学生都是少数民族,为了学好江南舞蹈,老师不仅从动作上分解教学,而且要花大量的时间为学生们讲解江南舞蹈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人物性格、道具的使用等,学生回到学校后再继续排练,现在导演看到我们的学生演出的江南舞蹈都比较满意了。”就算是比较熟悉的新疆舞蹈,比如《黑走马》,由于请来的内地编导编排习惯和切入点的不同,在没有很多动作的情况下表现哈萨克族男性的特点,这对新疆演员都是一种挑战。

而对新疆艺术学院的学生来说,王泳舸认为“排练虽然辛苦,但学生们学到的和付出的应该是成正比的。”对于这一点,学生们也都有自己的话想说。

永迪是新疆艺术学院09级舞蹈编导班的学生,在舞蹈《梦忆江南》的排练中,她发现编导在编排舞蹈之前会把编导构图先讲解一遍,让演员心里先有一个大概的构图。“这对演员在舞蹈表演中的二度创作非常有帮助。”永迪说:“我能跟这些国家级的编导学到很多编排手法和舞蹈风格。”让08级表演系的波塔印象最深的舞蹈是《饮酒歌》,“这是欧洲风格的舞蹈,开始的那场舞编导只讲了走位和大概的结构,没有规定动作,全靠自己体会,用感受转化成动作。”她说:“刚开始感觉很尴尬,不会动作,只能看别的演员。后来我不仅在舞台上找感觉,还向电影借经验。”这样的表演经验对波塔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提升。作为09级舞蹈教育班的学生,魏雪迪关注的是舞蹈老师们教学方式的不同,有的老师注重表演,有的则注重细节。她说,等她走上舞蹈教育岗位时,要试着将这两种方式结合。“我们舞台经验少,没有参加过这样的大型活动,尤其是还能跟国家一、二级演员和编导同台,虽然压力很大,但更多的是荣幸。我们一定会好好表现,为学校、为新疆争光。”这几位90后七嘴八舌地说着,但是想表达的都是同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

新疆舞蹈节开幕式节目:舞出木卡姆的内涵
   新疆木卡姆剧场排练厅见到新疆艺术剧院创研部主任、国家一级导演库来西·热介甫时,他正对着几十位演员在为《木卡姆的春天》做联排。然而7月11日,记者再次在新疆师范大学体育馆见到他时,他已经变成了一个“闲人”。

其实,这只是句玩笑话。原因是,库来西编导的两台晚会(《星光灿烂耀天山》《木卡姆的春天》)和一个节目(《朱拉》)的演员全都到了排练现场,演员们做准备的时候,库来西只能在观众席坐着。

趁着这个空当,记者和库来西聊了起来。库来西依然是神采飞扬地说着自己的“心头肉”。《朱拉》是列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中名录的一个片段。很多人都认为《朱拉》首次登上舞台是在《木卡姆的春天》正式演出时。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康巴尔汗就已经演绎过它。“后来,《朱拉》渐渐淡出舞台,甚至快要消失了。《朱让拉》重新与观众见面真的是在抢救文化遗产。”

与第一届国际舞蹈节不同的是,此次舞蹈节的舞台增加到三个表演区,两个升降台。因此,《朱拉》的演员人数也由50人增加到了90人,演员分别来自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新疆艺术剧院歌剧团、新疆木卡姆艺术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歌舞团、兵团武警指挥部政治部文工团等六家单位。库来西说:与观众以往见到“的欢快、热烈的维吾尔族舞蹈不同,《朱拉》的音乐与舞蹈快慢相间、有抑有扬,节奏更稳、内在的东西更多,它更多体现的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结合。”

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对演员的要求也高了许多。90位演员中,有2/5是汉族演员,3/5是少数民族演员。对于平常很少接触的节目类型,演员们难以一下掌握。库来西就在演员中间建起了“一帮一,结对子”,一个少数民族演员搭配一个汉族演员,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