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名家——冯双白
- 舞蹈知识
- 2023-04-19
- 970
资料图
姓名:冯双白
职务: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硕士研究生导师
著作:《中国舞剧史纲》(合著)、《中国现当代舞蹈史纲》、《图说中国舞蹈史》、《新中国舞蹈史》等
简介:
1954年出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浙江绍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副导师。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社会舞蹈学会副会长。全国舞蹈比赛、文华奖、荷花奖、群星奖等众多国内舞蹈大赛评委,曾参与许多获奖作品的策划、编剧和创作。
自幼受到艺术家庭的影响,并在北京景山学校接受出色的启蒙教育。在北京市少年宫舞蹈组接受初级舞蹈教育。文革期间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在先后从事农业、渔业、印刷业生产劳动的同时,曾经参加各级文艺宣传队,最后被选拔进内蒙古兵团文工团,接受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教师的专业舞蹈训练。曾经担任舞蹈演员、编舞、乐队演奏员并演出过话剧节目。1974年作为舞蹈编导之一参与创作的大型歌舞剧《兵团之歌》在当年的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文艺汇演中获得优秀剧目奖。
197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直接领受过王瑶、游国恩、王力、费振刚等著名教授的亲自教诲,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北京舞蹈学院《艺术概论》课教师,曾经自己编写了全部艺术概论教材。1980年入全国第一届高等院校美学教师进修班,接受朱光潜、李泽厚等人传授的美学知识。由于受到朱光潜先生“不通一艺莫论艺”之观点的深刻影响,1982年考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舞蹈史论系,开始深入探讨舞蹈之“一艺”,以求走进艺术的深堂奥室。获得硕士学位后留该院舞蹈研究所。
从事舞蹈专业研究以来,高度重视基础史论的学习和研究,长期从事中国古代乐舞思想史、近现代舞蹈史、当代舞蹈历史、舞蹈应用理论的研究。先后写作和发表了近二百篇两百余万字的著作、论文、评论。其中《先秦乐舞思想述略》、《白居易诗文中的乐舞观初探》等论文反响较好。先后写作并出版了《中国舞剧史纲》(与人合作)、《中国现当代舞蹈史纲》、《宋辽金西夏舞蹈史》、《怎样欣赏舞蹈》、《图说中国舞蹈史》、《新中国舞蹈史》等舞蹈史论著作,写作了《略谈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向民间舞蹈学习的三次高潮》、《中国舞蹈与观众》、《平民的欢乐--从北京地区民俗舞蹈的发展看舞蹈在现今社会中的价值》等学术论文,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其中有的第一手资料和分析论点受到过国际舞蹈人士的注意和好评,论文被收入国际会议论文集。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承担的国家重点项目《中华艺术通史》中担任五代宋辽金夏舞蹈史、清代舞蹈史的撰稿人,在河北人民出版社主持的百卷本《中国艺术史》中,担任《宋辽金西夏舞蹈史》的作者。曾经在全国重点图书《中华文明史》中担任有关先秦乐舞思想的章节写作。
作为当代青年学者,曾经长期追踪研究当代舞蹈创作思潮和走向,针对中外舞蹈艺术的创作和表演实践,写作了大量的舞蹈批评文章,任《人民日报》特约评论者,对中外舞蹈作品和舞蹈思潮发表评论。坚持在全国主要报刊和舞蹈杂志上发表评论文章,有的批评文章或观点被反复转载刊发。在《中国青年报》上曾经开辟过舞蹈专栏并受到较好的评价。参与了对当代许多重要作品的评论,是八十年代以来“舞蹈观念更新”、“舞蹈特征大讨论”、“当代舞蹈思潮”等重大课题的主要参与者和撰稿人;在进行舞蹈批评时,尽可能地做到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分析得当,并非常注意文笔精练和文章的可读性,希望文章问世后有人真正去读。由于能够做到批评的基本公正、准确和观点鲜明,并为读者考虑,因此受到舞蹈界内人们比较多的注意,被认为是主要的青年舞蹈批评家之一。
1987年起任舞蹈研究所副所长,负责学术研究工作。曾任“八五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当代舞蹈精粹舞蹈电视科研系列片》课题的制片人,在该项目中《新舞蹈艺术的先驱--吴晓邦》、《人民的舞蹈家--贾作光》两辑中任导演和撰稿人。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里,全课题组的人员都力求准确地、科学地、历史地再现中国当代舞蹈大师的艺术成就和风采,总结其艺术规律和经验,特别注重将传统的舞蹈艺术理论研究及其成果转换为视觉形象的传达。这是一种全新的舞蹈艺术研究方式,是以现代化的手段,采取符合舞蹈特征的研究思路,以动态的方式研究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和风格,抢救性地保存大师的经典性作品,对舞蹈艺术的规律做科学的分析。在担任该课题的策划者和撰稿、导演的过程里,投入了很多很多的心血。在拍摄过程中,在克服许多困难的同时,本人也进一步深入了解、学习了中国传统民间舞和古典舞文化的内涵,更深地理解了中国近代以来舞蹈艺术的发展道路和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为今后舞蹈史论两个方面的研究做了更全面的准备。在整个创作集体把已经制做完成的舞蹈大师专题片在舞蹈界播放之后,应该说,反响还是很强烈的。
曾经提出并在所内主持了院级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舞蹈资料丛书》。此项目体现了本人这样的看法:舞蹈研究起步很晚,资料工作基础很薄,必须给予重视。带领全所十几名科研人员完成的《中国舞蹈书刊总目》,耗时三年,编写二百万余字,相当全面地搜集了目前已经在刊物(不含报纸)上公开发表的舞蹈论文,并为每一篇文章做了概括性的内容提要。作为主编之一,对每一提要都做过审读,作为撰稿人,为已经问世的所有舞蹈专业图书写了提要。此项工作,虽然投入了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是夜以继日地工作,但的确填补了舞蹈研究基础资料工作上的一项空白,为他人的舞蹈研究做了基础性的工作。
在舞蹈史论研究中高度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在舞蹈人类学、生态学的研究方向上给予很大的关注。为了做好田野考察工作,曾经多年在春节期间深入北京地区农村考察民间艺术活动,也在工作中考察了新疆维吾尔族、海南黎族、云南傣族和彝族、青海藏族一些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自己一直认为,当今的青年舞蹈史论研究人员,应该严防去追求浮华的名利和时髦潮流,应该肯于潜心研究自己的民族艺术。本人只所以不畏艰苦、牺牲节假日去深入北京农村,收集第一手资料,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充满了信心和情感。在此基础上,作为策划和撰稿人,与台湾电视艺术家合作拍摄了北京地区汉族民间舞《人间舞者》共13集,即是这种研究的成果之一。在台湾公共电视台播出后,有一定的反响。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舞蹈系硕士导师、博士生副导师,已培养了四名硕士,其中有撒拉族的第一个硕士马胜德。从1988年起担任舞蹈系主任,本着对事业负责的精神,主持了全部招生入学考试、课程设置、毕业论文答辩等工作,努力使全国第一个舞蹈博士、硕士研究生点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所担任的《舞蹈概论》、《舞蹈批评》等课受到广泛好评。该系至1997年已经有二十名硕士生先后毕业并获得学位,有三十多名硕士课程进修生先后学习并结业。
在研究工作中,本人清晰地看到:目前,中国当代舞蹈的发展急需理论指导,但舞蹈界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严重倾向。为此,自己积极参与了一些舞蹈艺术实践。其中作为编剧、总策划、总撰稿参加创作的大型舞蹈诗《咕哩美》、大型舞剧《妈勒访天边》、国家教委96年教师节晚会《托起明天的太阳》舞蹈晚会、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栏目、《中国文艺》中“舞坛流韵”专栏节目、2000年中央电视台首届电视舞蹈大赛等,受到高度好评和奖项。这些实践活动为自己做出科学的舞蹈批评和理论研究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将理论研究的即有心得向实践领域渗透。
多年来,积极参与了舞蹈界一些重大舞蹈文化活动,并在全国许多省区进行舞蹈讲学。其中在“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评选活动中任策划发起人、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作为评委参与文化部“文华奖”、“群星奖”、“孔雀奖”、中国文联“山花奖”、全国舞协“荷花奖”、全国人口基金会“人口奖”等重大的全国性舞蹈评奖工作以及一些省区级舞蹈评奖。在较多的艺术实践和深入的理性思考基础上,曾经多次赴全国一些省市舞蹈编导培训班讲学,受到专业编导们较多的好评,被认为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面、在舞蹈创作艺术规律的总结方面,迈出了比较扎实的步伐。
自1999年以来,担任舞蹈研究所所长。带领全所科研和行政人员,积极探讨科研改革之路,在所内推进科研责任制,鼓动大家建立舞蹈学研究的雄心大志,投入到中国舞蹈学科的建设中去。同时,发动群众进行科研与文化市场相结合的新型办所之路,希望三年之内能够见到一点成效。
曾经出访联邦德国、日本、新加坡、南非、赤道几内亚和香港地区,参加国际舞蹈学术活动并发表论文和有关中国民俗艺术活动的专题报告。
(文章作者:权静姝)
本文由bosco于2023-04-19发表在舞蹈吧,欢迎舞友加入QQ群:685936921。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20984.html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20984.html
下一篇:臀胸颈部位对国标舞蹈的重要性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