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知识 > 正文

杨丽萍:舞蹈来自生活发自心底


资料图
《云南的响声》很“阿凡达”
  杨丽萍,著名舞蹈家。1958年生于云南,大理白族人。1971年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九年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并以“孔雀舞”闻名。
  1992年,她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位赴台湾表演的舞蹈家。1994年,独舞《雀之灵》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2003年,杨丽萍任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总编导及主演,该作品在全国及全世界巡演,长演不衰。2009年,编导并主演《云南映象》姊妹篇《云南的响声》,再获巨大成功。
  在很多人眼里,杨丽萍是神的化身,神、女巫、母亲、月亮各种各样的称呼层出不穷。杨丽萍自己却说,她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一棵树,一个视舞蹈为生命,用舞蹈来养活灵魂的舞者。
  2010年1月29日和30日晚,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带来的大型衍生态打击乐舞《云南的响声》在烟台大剧院上演,奇思妙想的舞台灯光布景、极富表现欲的演员表演以及大量原生态乐器发出的响声,交织成一场似真似幻的奇妙世界。其中,杨丽萍三次登台,表演的催生舞、甩发舞等震撼演出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演出结束之后,记者在化妆间见到了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白族“孔雀王”。
  与杨丽萍面对面,第一反应是50多岁了还如此年轻美丽,似乎岁月忘记在她的脸上刻上痕迹;二是不敢相信那个肢体张力能够撑满整个舞台的魅影,在舞台下却是如此的瘦小,身高1.60米,体重只有40来公斤烟台观众的热情让杨丽萍很兴奋,一边卸妆一边笑着说:“一点不累,我还没跳够呢!”
  《云南的响声》是继《云南映象》、《藏迷》之后,杨丽萍推出的第三部大型舞台作品,被定位为“衍生态”,杨丽萍首先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解释:“原生态的《云南映象》,表演的都是云南民间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歌舞。而《云南的响声》的定位是衍生态,是新一代的歌者舞者在传统歌舞的基础上,通过大胆想像创造出来的。”
  “通过化缘的藏钵,表现婴儿在母亲肚子里那种神秘的胎心音,通过将谷子撒在簸箕上模拟由小到大的雨声,以及仅仅用一只佤族的独弦琴来表现铺天盖地的蝗虫,这些都是过去没有的。”
  杨丽萍说:“你们不觉得,《云南的响声》中的很多场景与电影《阿凡达》非常相似吗?那种对传统的东西最纯粹最质朴的艺术表现。”对于这场纯民间乐器的交响乐,杨丽萍觉得观众在欣赏时完全不会有障碍,“那些声音就像是鸟的叫声,虽然不懂它们在说什么,但都知道它很动听。”
顺着找牛的喊声发现虾嘎
  杨丽萍的得意门生虾嘎因为要准备央视和北京台的两场春晚,而未能来到烟台参与本次演出,让不少观众遗憾不已。这名放牛娃出身的哈尼族小伙,被杨丽萍发现后,短短几年的培养便成长为青年舞蹈家,这个传奇故事也令很多舞蹈学习者羡慕不已。杨丽萍说,发现虾嘎,是因为他的一声喊。
  2001年,杨丽萍在云南建水普雄龙岔口大萝家寨采风,恰好在半山腰放牛的虾嘎发现丢了一只牛,于是呼唤牛的喊声在山间响起,这声音让同样从小放过牛的杨丽萍发现了这个19岁的小伙子。当知道虾嘎是村里有名的舞者时,便将他带到了昆明,从此,虾嘎成了一名职业舞蹈演员。直到今天,杨丽萍在指导虾嘎排练时,仍然会说,“我要你牛丢了时的那个感觉。”
  “这是一个来自生活,发自心底的感觉,充满了来自灵魂深处的力量,舞蹈也应该这样。”有记者提出让杨丽萍从一个舞蹈艺术家的高度,对现在的舞蹈学习者提出些意见建议,杨丽萍表示,这很难说,“不过现在一些舞蹈演员学个两三年就开始演出,我觉得这是远远不够的,舞蹈这门肢体语言需要一直学习。”
  没有经过科班学习的杨丽萍回忆着自己痴迷舞蹈的童年说,“从我个人来说,舞蹈就是跟大自然学习。小时候,我看着小蚂蚁学习它的队形,看月亮学它的柔美,放牛时跟着每家每户不同声响的牛铃铛跳舞,痴迷时,甚至会听到蝴蝶”呼哒呼哒“扇动翅膀的声音,这种美妙的感觉会让自己兴奋得全身起满鸡皮疙瘩。”
  最后,杨丽萍说出了舞蹈在自己心中的定位:“从没有职业感,有感而发,养活自己,生活的必须,生活的部分,抒发灵魂。”
 
(文章作者:权静姝)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