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新闻 > 正文

“让文化直接用身体碰撞” 记2014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青少年舞蹈交流展演


图片摄影师:牛小北

图片摄影师:牛小北

图片摄影师:牛小北

图片摄影师:牛小北

图片摄影师:牛小北

图片摄影师:牛小北


“文化直接用身体碰撞,马上会起化学反应。”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舞蹈系主任肖向荣说。这或许正是由中国舞协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舞蹈学院协办的“第五届中国舞蹈节2014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青少年舞蹈交流展演”的初衷。8月21日至26日,为期近一周的交流课、论坛、展演等活动,强调“一对一”、“舞对舞”、“心对心”的深度交流,专家们也借此机会反思交流之于舞蹈发展。
“交流的最终目的,其实是为了回避。”澳门演艺学院舞蹈学校校长高成明关于交流的观点似乎有些另类,却是勘破当下艺术发展的“顽疾”。高成明指出,内地舞蹈高等学府培养出的人才分配到了全国各地,带去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技能,却也无可避免地稀释着地方的个性特质。“各地自身的独创精神和独立体系还未成熟,就照搬外来的成熟模式,学到了表面,却找不到安营扎寨的立身之本。这样的交流,是否违背了它的目的和初衷?”在他看来,交流的核心是要回避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已经树立的特点和已经成熟的品质,吸收借鉴必须有度。以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理念,互通有无,才是所谓的“君子合而不同”。
中国舞协主席赵汝蘅高度认同高成明的观点,她认为,学西方的东西一定要消化,一定要走自己的路才能真正有出路。“比如芭蕾,没有中国特色在世界上根本站不住脚。”
肖向荣分享了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近年教学及发展的经验:“学生不一定必须按老师教的来做,老师只是为学生搭一个平台,引导其真正走进舞蹈。”肖向荣介绍,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每个老师必须至少出国一年,学生也必须要放出去,到别的学校做至少几个月真正深度的而非走马观花式的交流。“真正的开门办教育,首先是开门,把门打开很容易,但放不放别人进来是一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每月都会请外教教课。”
台湾艺术大学舞蹈学系教授林秀贞认为,大陆在艺文方面较台湾有稳定、持续性的政策,艺文活动蓬勃。各文艺团体在政府的支持下,制作经费充足,舞者较有表现的机会,容易产生卓越优秀的舞者。而台湾则皆为私人组成的演出团体,规模小,经费有限,在表演的训练、制作上,碍于经费较难有大型的制作,然而在吸收信息与实验演出上相当灵活,作品的风格力求创新,自由活泼。加强两岸资源、管道、市场互补互利的交流融合,有重要意义和深刻价值。
海峡两岸舞蹈交流活动自2009年1月由中国舞协在台湾首次主办以来,两岸频频组团进行互访,至今已分别在台湾、北京、青岛成功举办九次联谊交流活动。由此,五年来两岸舞蹈艺术交流由浅入深,从小学进入大学,触角从普通中学舞蹈普及教育领域延伸至专业院校舞蹈教育领域,收获颇丰。中国舞协副主席冯双白坦言,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美好愿景,是这项活动当下与未来的动力与期待。(记者 乔燕冰)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