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知识 > 正文

德昂族民间舞蹈概况


  德昂族是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人口较少,主要居住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的三台山乡和临沧地区镇康县的军弄乡。陇川、梁河、瑞丽、盈江、耿马、永德、保山及畹町等县市有少量分布。德昂族原称“崩龙”,1985年9月21日,根据本民族意愿,正式更名“德昂”。德昂是本民族的自称。“昂”的含义是“山岩”、“岩洞”的意思,“德”为尊称。全句原意是“洪水时期从山崖旁葫芦里出来的人”。德昂族有自己的《创世纪》和祖先从葫芦(或岩洞)里出来的传说和故事,反映了德昂族在历史上经历的血缘家庭、对偶婚家庭、母系家庭、父系家庭等各个发展阶段,是德昂族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德昂族现有“饶实”(“黑崩龙”)、“饶静”(“红崩龙”)、“饶波”(“花崩龙”)和“饶可”四个支系。语言属南亚语系盂高棉语族的侗昂语支。无本民族文字,一般使用傣文。

  德昂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汉晋时期的淄人,即为唐时的扑子蛮和元明时的浦人,是现今侗族、德昂族、布朗族的先民,其共同特点是“木棉布”和“贯头衣”。史书称为“尾濮”,用藤篾缠腰部分称为“折(缠之误)腰濮”、嚼沙基芦子嘴唇被染红的称为“赤口濮”,纹面的称为“文面濮”等。“濮”人是个比较广义的称呼。以南亚语系民族为主。“濮”人曾是这里的古老居民。

  德昂族住居的德宏、临沧、保山、思茅等地属印度洋季风影响下的季雨林区,具有夏无酷热,冬无飞雪、无霜期长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的特点。全年分干、湿两季,自然条件甚为优越。在这里,既生长着捕、红木、揪木等优质树木,又有青草遍野的天然牧场,既生产黄莲等野生药材,也有轻化工原料的野生植物。是个宜农、宜牧、宜加工野生原材料,宜住居的美丽之乡。

  德昂族杂居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不一致的其他民族之间,政治上、经济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些民族的影响。到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临沧地区德昂族仍是原始父系大家庭公社的公有制和个体家庭私有制的并存。个别地区则有八十九人共居在一幢大房子里的大家庭,一直延续到本世三十年代才最后解体。

  德昂族有悠久的种茶历史,被誉为古老的茶农。走亲串戚,访友求婚都以茶叶作为礼物;邀请赴会的请帖,也以茶叶代替。几乎每个人都爱喝浓茶。

  德昂族主要种植水稻、旱谷和包谷,以大米为主食。自种蔬菜,也找一些蘑菇和野菜作副食。住房大都是竹木结构的楼房,房顶两头各伸出一块偏厦,相传是仿照孔明的帽子形状建盖的。

  德昂妇女的服饰十分别致,包头和衣边都缀上许许多多彩色小绒球;两襟都缀有方块银牌;耳上戴大耳坠,颈上挂银制大项圈,腰间刻有精致花纹的藤蔑圈;包头一般只打一结,两端向后垂。筒裙较长,一般都要围到胸部以上,下结腰带。男子裹黑色或白色包头,上穿大襟衣,下穿宽管裤,左耳或右耳戴大耳筒,青年人还挂大项圈。包头两端、衣襟、衣领甚至衣角,都要缀上许多彩色小绒球。

  德昂族的婚姻多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恋爱和婚姻比较自由。恋爱时,小伙子到姑娘家对歌,父母、哥嫂回避时卧床而听,如自家姑娘对歌中唱不赢对方,母亲或姐嫂可起床帮腔。一般禁止青年男女夜间外出谈情说爱。经过恋爱,只要男女双方同意,父母一般都不反对,而且不讲究聘礼。提亲及接亲时只要送一些茶和肉之类的实物,给姑娘的母亲送几元“奶水钱”,礼节性地表示一下感谢抚育之思即可。

  德昂族人死后一般实行土葬,村寨有公有墓地,葬时棺木横埋。人死亡七天后要请佛爷超度亡魂到天国,以后就不再扫墓祭献。

  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稍大一点的村寨都建类房(佛寺),供养着佛爷。“饶实”和“饶静”支系多信左底教派。忌杀生,不养猪,但现已改变。

  德昂族除信奉小乘佛教外,也信仰原始鬼神,认为人畜生病和死亡,都是魔鬼所害,为求得平安兴旺,必须把魔鬼从村寨和家里赶走,因此在数年一次较大的拜佛活动“做贡”结束时,要举行驱鬼仪式:

  在做贡期间,由寨内头人先选出两个体魄强健的男青年送入佛寺,化装成“魔王神”。到驱鬼之日,他们头戴宽竹叶帽,用棕叶丝做长发,以笋壳做面具,用两个蛋壳做眼睛,用纸剪成人的嘴、鼻贴于面具上;身上披蓑衣,胸前挂两个铃铛,小腿用墨绘成直条纹至脚趾,手持钢叉或长矛。待日头偏西时,两人(魔王神)便冲出佛寺,后面跟上几个挂沙袋的青年,他们边跳达大喊“杀呵!“打死恶鬼!”每到一户竹楼前,用叉或矛在房屋上戳几下。上楼进屋后,拍打或脚踢屋内器物,撤几把沙子,表示已将隐藏在家中的鬼驱赶出门。当驱鬼人把鬼赶出寨外时,佛寺的长老便点燃七堆草,让各户牵牛跨过火堆,佛爷同时念驱鬼经,然后各户封门,表示恶鬼已被阻隔在寨外了。

  德昂族的宗教节日除了佛教的泼水节外,另外还有盛大的“祭寨神”和“祭谷娘”节。“寨神”是在村寨中或附近选取一棵大树,每当春节祭祀时,各户要把事前制作好的木矛沿神树杆立起,并用绳子捆住,作为全寨的保护寨神,并以此作为保护村寨不受侵犯的象征。祭祀中,青年们要敲锚锣,击象脚鼓,增添祭把的隆重热烈气氛。“谷娘”是获得丰收的女保护神。开始播种前,全村择选一天为祭日,这天,村民们穿上盛装,敲起锚锣、象脚鼓到地里,把祭谷娘的牛、猪、鸡赶到一起宰杀,由佛爷、长老到地里念经。共餐后,开始播种。

  德昂族创造了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学和艺术。流传着大量的神话、传说、史诗、故事、诗歌、寓言、笑话和谚语,就其内容而言,大多是表现爱情和对自己家乡热爱与赞美,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德昂族艺术主要是音乐和舞蹈。乐器有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打击乐器有象脚鼓、镲等。水鼓(德昂族叫“格楞当”)则是德昂族人民独特的一种乐器。管弦乐器有葫芦丝(最多三管)、萧(笛子)、小三弦、二胡、琴、口弦等,在唱歌和“串姑娘”时使用.德昂族的民间舞蹈,题材较广泛,风格亦各异。总体上可分以下几种:

  1。鼓舞。德昂族的民间舞蹈大都是以鼓、镲作为其特定的伴奏乐器。可以说,德昂人是每舞必鼓,鼓是德昂族民间舞蹈之魂。

  鼓舞,大致可分为保山、梁河、盈江、耿马的《长鼓舞》(夏格楞东);陇川的《抬鼓舞》;保山的《水鼓舞》(夏格楞娥);镇康的《佛鼓舞》(夏格楞帕);潞西的《短鼓舞》。

  2,《竹竿舞》。这是一种丧葬舞,只有在七旬以上、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才能跳。舞者腰缠马串铃,用四根细、两根粗的竹竿做道具,置于地上敲击而舞。竹竿象征马,敲击声为马蹄声。此舞蹈在众人守灵的三天之内进行,每天分早、中、晚三次。既用以颂扬死者生前功德,也用以表示让死者的亡魂骑上“马”去西天,不必步行,以免吃苦。

  3,《戛养舞》。原系被人们称为德昂族支系“养人”流传下来的一种舞蹈,故称为《戛养舞》,意即跳养人舞。主要保存于陇川县的户弄村、瑞丽市的勐休等地区。

  4、《跳摆》。主要流传于临沧地区的镇康县,属于男性跳的一种圆圈舞。

  上述这些民间舞蹈,既真实、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再现了德昂族的五史和风格,也折射出了德昂族人民的心理性格和审美意识,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史料。


(文章作者:王丁丁)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