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马郎舞
- 舞蹈知识
- 2023-04-21
- 415
“马郎舞”是云南布依族最具代表性的舞种,流传于罗平县黄泥河、九龙河畔的布依族地区。
马郎舞属丧礼中仪式舞蹈,由于舞队须由死者姑爷(女婿)请来,布依语称姑爷为“马郎”,故名。相传远古时期,布依人死后不兴土葬,而是将死人煮熟了让活人吃。
一天,有位老人进山“守青”(看守即将成熟的庄稼),因疲劳而在地边睡熟了。一群猴子来偷吃庄稼,见到地头睡着的老人,以为他死了,便围着他哼啊跳啊,企图救活他。老人惊醒后看到此情景,由于好奇,便假寐观看。
众猴跳了一阵,见救不活他,猴王便命众猴将“死人”抬进山洞,刨坑安埋。土坑刨好后,将“死人”轻轻放入坑内,众猴子又围着坑穴跳起了舞蹈。舞毕,便往“死人”身上盖土。这时,老人一跃而起,用石块驱散众猴,回家后把所见奇情告知村人。从此,布依人学会了土葬,并在丧葬时模仿猴子跳起了哀伤的舞蹈。
跳马郎在举丧的头一天进行,整个过程约需六小时方可完成。届时,丧家先在院内栽三棵很高的“幡杆”(从山上砍来的青松树,上留树权供挂祭品用,幡杆上挂“吊钱”“孝帛”、“幡笼”(吊钱即薄绵纸打印的纸钱,孝帛是一块六丈六尺六寸长的白棉布,幡笼是蔑编外核花纸的棺罩)。树下设“香案”,上供清香、油灯、蜡烛、灵牌、粮斗及三牲祭品。另有一顶用纸钱做的仿亭子式的“鬼伞”。
么师(又称“么公”“老摩”,祭祀主持人)立于香案前,肩扛大刀,一手提雄鸡,用布依语吟诀颂咒,以“法水”镇邪(用酒衔入口内,再喷到燃烧的香烛上),气氛十分肃穆庄严,名曰“请师”。然后进行马郎舞,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叫跳“么谷赏”(又叫跳“马郎”),第二部分叫跳“奥节”又叫“转场”。
么谷赏舞队由十五到二十名男性组成。舞时队形为大圆圈,第一人为“牵牛人”,手执芦苇代牛绳;第二人为“犁地人”,双手执竹代犁铧;第三是并行的两位老者;右为么师,左手握拐棍,右手执毛巾,左边是男扮女装的老妇人,倒背竹箩。后面是死者的一亲属,执鬼伞遮护二老人。死者的女婿提酒壶随么师右旁侍侯。后面是吹鼓手和众舞者依次排列:吹唢呐二人,执锣、钹、鼓、镍各一人,其余舞者执毛巾,人数不限。最后面是“骑马人”,以竹竿代马夹于胯下,边舞边做打马状。
众舞者所持道具不同,动作形态也不相同,但动律风格和节奏却很协调,配合默契。最有特色的舞者是牵牛人、犁地人、骑马人。他们的舞蹈除模仿生活中的生产、劳作外,还模仿动物滑稽诙谐的动作。
跳完么谷赏,众舞者围坐于灵前唱“么温报”(孝歌)。唱完么温报,接着跳奥节。跳奥节的舞队由死者的孝男孝女组成,人数不限,舞者全身搞素,各人手执一注点燃的清香绕圆圈转场。圈内一么师端着盛有稻、豆、粱、麦、黍、稷等五谷的篾箩,一边滑稽地舞蹈,一边把五谷撒向众孝子。五谷代表神、禄、吉、祥、寿,表示赐福于后辈儿孙。孝男孝女们边舞边做争相接纳五谷状。
撤完五谷,紧接着的仪式是“枪鬼粑粑”,么师高绾一只裤腿,提着两捆竹叶裹的糯米粑粑。从转圈的孝男孝女们身旁边舞边跳,逗引孝子们来抢鬼粑粑。孝子们一边争枪粑粑,一边把燃烧的香火朝么师绾着裤腿的光腿上烙去,么公谈谐躲避。习俗认为哪个抢到的粑粑多,就能丰衣足食。
马郎舞中生活的、自然的模拟形态较多,总的看来,下肢弯曲颠跳动作较多,步伐轻柔舒颐,腰臀的扭摆下压,牵动膝关节的屈伸回环,往往一拍重似一拍。上肢以横向、斜向运动为主,转体和扭摆动作也常有出现,显得悠闲轻松,外柔内健。
(文章作者:王丁丁)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21312.html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