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知识 > 正文

追寻 深山瑶寨的舞魂


    “其实我觉得,我们这个长鼓舞的传说和汉族的天仙配传说很像,是很美丽动人的故事。”广东省民协秘书长、土生土长的连南瑶族人李丽娜讲起广东这著名的少数民族舞蹈,神采飞扬,“大意是说,盘王的一个女儿装扮成瑶家姑娘,化名十三妹,下凡到瑶山,和忠厚诚实的瑶族青年唐冬比成了亲,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后来盘王发现了,就把她召回去。唐冬比按照十三妹的嘱托,到南山砍琴树制成长鼓,在农历十月十六耍歌堂那天演奏起来。跳了三百六十下之后,他就上天了。后来这个舞蹈也就传下来了。”
  传统中的长鼓舞是只有耍歌堂、每年三月三“起愿节”、六月六“赛土神”、“香歌节”以及寨子里来了贵客,或是有工程落成的时候才跳来庆贺。不过现在很多人看到的长鼓舞是在城里面的舞台上。这种特色鲜明的舞蹈样式,很多年前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专业舞蹈人们“采风”取材的对象。加工整编后,服装更鲜亮了,动作更华丽了,演员也更漂亮了,不过常感觉那种动人的“土”味少了些。不仅是长鼓舞如此,龙灯、火狗、寿星公、龟鹿鹤等民族民间舞蹈,也渐渐离开乡土,越来越为大众所熟悉了。
  排瑶长鼓舞:谈谈情,说说爱
  广东连南的南岗瑶寨如今已经很有名,自驾车来的人很多。这座位于海拔800多米的山间寨子,据说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灰黑色的片石砌成、装饰着小飞檐的石屋借着山势,沿寨中那条石阶主干道层层叠叠地排列上去。因为房屋成“排”,因此这里的瑶族自称“排瑶”。村中老人说,占地面积差不多10万平方米的老寨,最鼎盛的时期,房屋有700多栋,人家约1000户,人口约8000,比现在壮观得多了。
  要看地道的长鼓舞,当然要来瑶寨。最佳当然是耍歌堂,不过其他节庆也不错。三声土炮响过,盘王巡游过后,最引人注目的长鼓队就登场了。鼓手们一边舞蹈,一边行进,全寨子的男女老少和四方宾客们跟在后头,吵吵嚷嚷,欢天喜地。
  在现场看长鼓舞,最直接的感受是那“咚啪”、“咚啪”的鼓声。携鼓盛装的鼓手,头缠红布,插着野鸡翎毛,两手旁伸,两肘微弯,微屈的双膝随着鼓点有节奏地一伸一屈,带着身体上下起伏地颤动,刚柔并济。“咚啪、咚啪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唐冬比?”当地人笑言,“就是纪念他们的。”
  跳长鼓的都是“阿贵哥”(男子),那姑娘们干什么?“我们唱歌啊。”李丽娜说。节庆上年轻姑娘多,“打嘟”(跳长鼓舞)就是一种最好的展示年轻男子魅力的活动。跳得好,长得帅,抱得美人归的几率自然比较大。所以每逢冬令时闲,寨前屋后就有不少男青年跟着前辈学长鼓舞,练上两三年,就差不多可以登台表演了。
  “咚啪”的鼓声、盘旋的舞步之外,长鼓舞背后的学问还大得很。原来,长鼓舞有很多细分的种类,如大掌排的《种树鼓》、《砍树鼓》,模仿“找地方”、“垦土”、“植树”、“管理”、“伐木”等林业生产的全过程;火烧排《十二姓鼓》,描述了古代瑶族唐、房、李、邓、沈、盘、龙、许、冯、周、招、邵十二姓的形成、迁徙及繁衍发展的历史进程;九寨的《斗鸡鼓》,通过模仿公母鸡相聚的亲昵场面,反映瑶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风俗;油岭排的《歌堂长鼓》,通过模拟拜祭神明的各种礼仪,反映一种祈福纳祥的心理;而南岗村的《欢乐长鼓》,则是南岗排唐、邓、房三姓瑶族每三五年集中起来举行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活动时所跳。
  长鼓舞历史悠久,宋代人便有记录,但是当时的鼓和现在的形制有些不同。后来加了背带,让鼓可以横挂在脖子上,无论拍打、舞蹈都更方便了。长鼓舞遂定型。
  小长鼓舞:过山瑶的“盖房草图” 小长鼓舞:
  连山、乳源等地的另一个瑶族支系――过山瑶也跳长鼓舞,但是用的鼓比较小,号称“小长鼓”。这种舞蹈的历史也很久,可以追到1000多年前。按照一些专家的说法,瑶民的祖先可能起源于黄河流域,自周代起陆续南迁,这种舞蹈很可能是随隋代迁来广东的湖南、贵州、广西等地的瑶民而来的。在瑶族先民迁徙的过程中,途中要经过洞庭湖、湘江、沅水等大江大湖,所以舞蹈中有“飘摇过海”、“行江”等动作。
  小长鼓舞主要表现盖房子的过程,比如“转天转地”、“寻屋地”、“挖屋地”、“垫石脚”、“量木”、“锯木”、“立柱”、“上梁”、“安门”、“盖房”等,一共是27个基本动作。基本上一套舞蹈看下来,一座房子也盖好了。
  “模拟盖房子的二十多个动作,主要是表现建房劳动的全过程。”民俗专家称,“古时过山瑶没有文字,这个舞蹈就能当媒体用,传播造房技术知识,也能娱乐消遣。”
  小长鼓舞表现的内容和过山瑶频繁迁徙游垦的生活有关系。每迁一地,当然要先盖房安居,才能开山耕地。所谓“过山”,就是因历史上这个瑶族支系没有定居的村寨而言。旧时的过山瑶生活,往往三两户散居一处,每三五年又迁居别处。居室以茅寮为主,结构简单,修建并不复杂。而瑶民的家居用品又不多,迁徙起来十分方便。至于过山瑶为什么要频繁迁徙,根据史料的记载,与历代统治者的压制不无关系。
  连山的舞龙灯、龙门的舞火狗,也都是过山瑶特有的民族舞蹈。
  动物舞蹈:粤先民与动物的亲密关系
  “广东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全国来说是种类最多、表现形式最丰富的。”李丽娜说,“特别是以动物为主题的舞蹈,成百种。”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中,有一种壮族特有的“舞寿星公与龟鹿鹤”舞(简称“舞龟鹿鹤”),历史已有约500年。民族舞蹈的特色,是通常都有民间传说相伴,不像专业队伍创作的舞蹈,纯以艺术性和技术流取胜,故事性未必强。舞龟鹿鹤说的是古时某个正月初一,一位老翁和灵童、玉女一同出门,途中劝开了互相斗殴的黄鹿、金龟和仙鹤,大家一道欢天喜地地前往野外迎春踏青。舞蹈表达的是祈求来年大吉大利、五谷丰登、迎春拜青的愿望。因为涉及的人物、动物较多,一套舞蹈要9人共同扮演。
  连州市三水瑶族乡,还有布袋木狮舞。通过一块黄布做成的袋状狮形,加上数人的巧妙配合,可以变化出6套72种不同的图形;澄海县盛行动物舞蹈,从骆驼舞到蜈蚣、麒麟、鲤鱼、青犹、白马、孔雀、老虎、双咬鹅好似“动物园”。此外几年来番禺黄阁等地的麒麟舞,各地的鳌鱼舞、貔貅舞、龙舞、狮舞,种类繁多,早已成为大众娱乐,在各种文化节、艺术节和传统节日中频频出现。
  为什么广东的动物舞蹈会这么多,民俗专家猜测这和广东气候湿热、生物种类繁多有关。早期岭南林木繁茂,从考古发掘来看,早期岭南先民捕猎或是豢养的动物品种极为多样。加之临海,还有很多北方各地见不到的海产。动物和人的关系亦敌亦友,人怕动物凶猛,同时也认为一些猛兽、瑞兽可以趋吉避凶。从舞蹈的角度来说,其起源可能是早期的渔猎庆典,或是祈求有丰富猎获的仪式。这些古老的习俗在进入农耕社会之后,随着自然环境的逐步变化,有些渐渐失去了生产的现实意义,但作为一种传统,凝聚族群和娱乐休闲的意义则渐渐深化。
(文章作者:王丁丁)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