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舞再现当年疆场千军万马
- 舞蹈知识
- 2023-04-21
- 330
“只为奸臣起浪波,兵强马壮动干戈,这一回,靴脚踢碎旧山河。我安禄山可恨圣上无道,光听谗言不纳忠语,保他作甚”
伴随着“黑马”老鞑子的一声令下,辕门外三声炮响,亲兵手持皂旗一挥,远处的海螺号发出浑厚雄壮的呜呜声,紧跟着鼓、锣、铙、钹、小镲、横笛等伴奏一拥而上,只听鼓声阵阵、战马嘶鸣、人声鼎沸,黑的、白的、粉的、红的、黄的竹马蛇舞灵动
以上所描述的是流行于无棣一带的民间艺术竹马舞,故事所体现的是唐玄宗时期“老鞑子”安禄山起兵造反,疆场上千军万马、纵横驰骋的打斗场面。近日,笔者来到无棣县佘家镇观音堂村,寻找已流传了300多年的竹马队。
据80岁高龄的张宝贤老人介绍,竹马始于清朝的康熙年间,兴盛于民国和解放初期,距今已经有300多年了,细算下来,到他这一代至少已传了六辈人。在他的记忆中,从17岁开始,他就跟着父亲跑竹马。目前他已是村里年龄最大的“竹马人”,也是这一民间艺术现在的“总教练”。
在张宝贤老人的指引下,徒弟张新亭翻箱倒柜地把竹马找出。只见竹马的骨架用竹篾扎成,外面糊以绫纱,然后再经彩绘而成。虽然年代久远,却依然鲜艳漂亮如初。听老人讲,由于多年未曾组织过演出,怕竹马被虫吃鼠咬掉,所以只能束之高阁。
随后,张宝贤还拿出了传家之宝海螺号,这个海螺号已有300年的历史,据传是当时建队时用的。老人又把我们引到了一个战鼓前,他告诉笔者,这个鼓不同于一般的鼓,无论从音质还是音量上都比其他的鼓浑厚,仅仅这个鼓绑就有200年的历史,鼓皮虽曾打坏过几次,不过现在包在这上面的鼓皮至少也得80多年了,就连鼓上的铆钉都是清朝时候的。
由于演员们都外出打工了,所以没机会看一场真正的竹马舞,但是张宝贤简单介绍了竹马舞表演的相关内容。传统的竹马舞表演少则十七人,多则几十人。竹马分为前后两截,固定在舞蹈者的前胸、后腰,马身系若干小铜铃,身子一动,“叮当”有声。按17人的竹马表演来看,17匹战马中有一匹骑黑马的总指挥,其余分成队列两班人马,其中黑色两匹、白色两匹、粉色四匹、红色四匹、黄色四匹,根据颜色来区分,他们分别代表安禄山的大将、副将、士兵、夫人、丫鬟。
表演时,骑手将马的前后身拴在腰间并加以固定,左手拉动马头,右手高举马鞭,配以打击乐以助声威。鼓声阵阵,彩旗飘飘,煞是威风。特别是到了晚上,竹马旁边人员手持灯烛,随着不断变换的队形而转动,转动和表演配合起来,忽明忽暗,飘忽不定,尤为好看。
“昂昂杀气威,武艺占高魁,大枪无人敌,上阵把马催哩噔呛咯啦吭哐”说着说着,张宝贤忍不住唱了起来,神情依然不减当年的神采和威风。“其实竹马舞有很多的玩意儿,以前还有唱,只不过后来都失传了,所以我才根据评书里的内容自编了一些对白。”张宝贤在兴致高涨之余,也对竹马舞失传的一些东西流露出深深的惋惜。
其实,早在1986年张宝贤在村任职期间,他就积极组织过对这一民间艺术挖掘和整理,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但是随着电影、电视等文艺节目的普及,竹马舞这一传统民间艺术遭遇了严重挑战。受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该村在2010年以前的18年没有组织排练和演出,技艺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近年来佘家镇政府先后为观音堂竹马队投入了20000多元,购置了锣鼓、服装、器械、灯笼等表演用品,还精制15匹竹马,有40余人参与了这一节目的排练和演出,使这一面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得以重见天日,并焕发了青春。
目前,竹马舞这一民间艺术奇葩已被批准为滨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作者:王丁丁)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21400.html
上一篇:印度舞蹈特点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