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文化科教 前行的步伐越发坚实
- 舞蹈知识
- 2023-04-21
- 306
一个“定位”深入人心
2004年以来,文化科教领域明确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定位,即文化科教工作要紧紧围绕艺术繁荣发展这个中心,服务于文化建设这个大局。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理念完全符合文化科教工作的规律。正因如此,2006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如春风化雨,深入人心。广大科教工作者自觉地把这一定位作为思考和规划自身工作的起点,各个领域的努力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针对现实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发展战略问题,艺术科研工作者,以创新的方式,设立了“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成立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从而加强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为配合古籍保护计划的实施,文化科技工作者高效率地组织编制和颁布了《古籍定级标准》、《古籍普查规范》等六项标准,切实推进了我国的古籍保护工作;针对一些偏远地区条件比较滞后、开展大型文化活动不甚便利的现状,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文化科技企业专门研发了先进的流动舞台车,为构建全方位的文化服务网络、使文化建设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贡献了力量;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等艺术院校大力倡导学生参加“三下乡”服务,在为基层群众送去优秀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加强了自身的艺术实践。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让文化科教工作者尝到成功的喜悦,而成功的实践又让他们对这一定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伴随着这一理念的深入人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长期成为文化科教工作的指针。
两项“工程”规划未来
2006年,是“十一五”时期的开局之年。文化科教领域经过认真调研和详细论证,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的两个工作重点,即文化科技工作,以文化创新工程为核心,促进文化创新体系建设;艺术教育工作,以艺术职业教育为龙头,带动艺术教育工作全面发展。
其中,“文化创新工程”旨在通过对文化创新项目的扶持、培育和推广,引导文化行业的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我国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艺术教育工程,则是要切实加强艺术职业教育工作,以此为龙头全面推进艺术教育工作。同时,继续推进与原部属高等艺术院校的共建工作,并切实加强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管理工作。
2006年5月,文化创新工程正式启动;而艺术教育工程也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两项工程”的实施,是文化科教领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具体体现,厘清了今后一段时期,特别是在“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使这一领域的工作走出了新格局,提升了新境界。
“整合”与“提升”成为趋势
文化科技工作点多面广,散落于舞台科技、图书馆科技、乐器科技、艺术医学等多个领域。“文化创新工程”则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定位,将各个领域的优势文化科技、艺术科研资源整合起来,大大提升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实际上,2006年,“整合”与“提升”已经成为了文化科教工作中的两大亮点,贯穿于文化科技、艺术科研和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以艺术科研而言,2007年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的评审工作将由以前的两年一评,变革为一年一评。这不仅仅是工作量的增加,更是对资源利用、管理方法、工作水平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应对这样的新形势,艺术科研工作者已经进行了相关的整合,争取有新的提升。艺术教育领域同样如此。2006年,有着20年历史的中国中等艺术教育学会正式更名为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学会的更名,不仅是简单的名称变换,对于工作内容、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内容。
可以说,“整合”与“提升”,2006年已然迈出了重要步伐,而在不远的将来,它必然成为发展的趋势。
文化创新渐成热点
2005年,首届文化部创新奖的评审工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热烈的效应,直接延伸到了2006年第二届评奖工作中。自今年4月发出通知以来,共有114个项目申报参评,比首届的71项增加了40%。此外,本届创新奖的申报项目,涉及到院团建设、演出活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服务与建设、艺术教学实践与文化人才的培养、社会文化服务等诸多方面,社会影响大、质量比较高。比如,广东省文化厅申报的《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北京市文化局申报的《体制机制创新使北京儿艺获得新发展》等,紧扣当前文化建设领域的热点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尽管创新奖的评审,反映的只是文化工作者大力创新、争取文化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的某些片段,但从中可以看出,立志创新已经成为包括文化科教工作者在内的广大文化建设者的普遍追求。
文化科技企业对于创新的呼声,更为强烈。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锐丰音响公司等演出设备企业都加大了科研投入,致力于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演艺设备领域的相关行业组织,也在通过各种途径,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
院校创作亮点频现
2006年,艺术教育领域最为让人瞩目的创新之举,就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探索中国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之路。围绕着这样的目标,全国的艺术院校,结合各自学校发展的实际以及当地文化建设的需要,热情地投身于“出人才、出精品”的艺术职业教育探索之中。
这一年,院校创作热舞台。云南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出品的舞蹈风情诗《天地之上》、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出品的舞剧《一把酸枣》、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参与创作的舞蹈风情诗《家住长江边》、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师生自主创作的音乐剧《同一个月亮》、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创作的《青铜神圣》等,在各地的舞台上掀起了一股“院校旋风”。院校的创作实力,院校在产学研各个领域的潜力,令人瞩目。
两种“力量”良性互动
2006年的文化科教领域,在以往的基础上,更加自觉主动地将“社会力量”纳入视野,注意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10月举办的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上,我们发现了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北京百汇演艺学校等社会力量办学的身影。在各个场合的讨论之中,国办艺术院校与社会力量办学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交流。两种力量的相互借鉴和合作,成为未来艺术教育领域值得期待的一点。
在艺术科技领域,国有单位与社会力量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走向了深入。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将成为业界的共识。
回顾这即将过去的一年,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总结。不过,我们总结过去,我们更加期待未来。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21567.html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