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舞蹈锅庄促进高原各民族群众和谐共处
- 舞蹈知识
- 2023-05-02
- 343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香格里拉,有的地方称锅庄为“擦拉”(意为玩艺),在部分地方称锅庄为“卓”(意为舞蹈)。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奇妙锅庄
锅庄,藏语称为“卓”。人们这样赞誉锅庄舞内容之丰富,“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典型舞蹈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香格里拉,有的地方称锅庄为“擦拉”(意为玩艺),在部分地方称锅庄为“卓”(意为舞蹈)。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传承演绎
锅庄舞有古旧锅庄和新锅庄之分,古旧锅庄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人大都比较喜欢此调,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辉煌的寺院》、《银光闪烁的王宫》、《福气财运降此地》、《丰收啊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
新锅庄的歌词内容、舞姿都比较灵活,多反映生产劳动,和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活动,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新锅庄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比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流派纷呈
迪庆各地的锅庄舞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德钦奔子栏一带的锅庄舞曲调低沉典雅、浑厚豪迈、凝炼深沉,拖腔多而长,犹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洒脱,象雄鹰展翅。香格里拉一带的锅庄舞曲调轻快活泼与豪放相济,跳舞时,参舞者皆弯腰搭肩,舞蹈始而平稳缓慢,临近结束时动作小巧迅速,变化较快,歌舞都在欢乐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德钦的锅庄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一般程序为:仪瓦(锅庄序歌)、央卓(招福锅庄)、思卓(迎宾锅庄)、堆卓(赞颂锅庄)、宗卓(相会锅庄)、主卓或彰卓(辞别锅庄)、卦卓(挽留锅庄)、扎西巨(锅庄结尾歌),除序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时必须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道后再跳下一道程序。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跳锅庄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健身活动,更是一种开拓社会交往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锅庄舞友,也结交了很多朋友。”撒拉族青年韩守祥说。
一年前,家住青海省西宁市胜利路的韩守祥喜欢上了锅庄,自此以后,只要有空,他每天晚饭后都要到西宁市新宁广场上跳一会儿锅庄舞,顺便和他的一些新老朋友天南海北地神侃一通,度过一段轻松愉快的饭后时光。
“锅庄舞曲古朴稳健,节奏明快,让人很放松,尤其是广场大众锅庄,随意而又不拘束,大家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地跳几曲,感觉真的很好。”韩守祥的“舞友”郑洪涛说。
近年来,原来只有在藏族群众聚居的牧区才能看到的锅庄舞不仅走进了都市,而且打破了民族界限,成为多民族聚居的高原古城——西宁市的大众舞蹈。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在西宁市的几个广场和公园里,都能看到聚集在一起跳锅庄的各族群众,以舞蹈为纽带,他们共同分享生活的乐趣,在缓慢流动的“圆圈”中,他们也获得了友谊。
“以前只有在重要的节日和宗教仪式活动中,牧区的群众才能聚在一起跳跳锅庄,看到锅庄跳到了城市,跳进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我感到很自豪。”来自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尔盖乡的藏族牧民卓玛本说。
卓玛本告诉记者,他是来西宁采购年货的,看到颇为壮观的广场锅庄,也情不自禁地加入进去跳了一阵。“感觉真的不一样,跳了一会,我就认识了好几个新朋友。”他说。
来自兰州大学的程金城教授观看了西宁的广场锅庄后,颇为感慨地说:“大众锅庄尽管着装各异,舞姿杂乱,但是每个人举手投足间所展现出来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表情,都显得是那么自然和率真,在这里没有伪饰,也没有偏见,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所带来的和谐,这也许就是大众文化的本真。”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21597.html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