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舞蹈 > 正文

儿童歌舞的编舞方法

儿童歌舞中的歌与舞常常是不可分的。它意味着:诗歌(歌词)、音乐与舞蹈三者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歌舞节目,并以此打动儿童爱美的心灵。因而,可以把儿童舞蹈叫做儿童歌舞。
儿童歌舞分两大类:自娱性的与表演性的。自误性的舞蹈包括律动、歌表演、集体舞等,它们是全体儿童都可参加的舞蹈形式。表演性舞蹈指的是由少数孩子在舞合上表演的舞蹈、歌舞剧等。自娱性舞蹈的形式比较自由,动作也较简单。但要编得简单而有趣味,也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表演性舞蹈的内容显得十分丰富,动作和队形变化更复杂一些。但也要编得适于儿童接受,使儿童在舞蹈的愉悦中获得身心满足。
我在多年的舞蹈教学中作了一些有意识的尝试,也有了一些认识和感想。
一、编舞的准备
(一)编舞时要有一个巧妙的构思
舞蹈工作是七分构思、三分编舞。构思就是指当编舞者还没有进入舞蹈创作之前,对要创作的这个舞蹈有一个整体的想法,即:这个舞蹈的题材是什么,准备怎样去表现它,有什么情节,由几个孩子去跳(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多大年龄,什么样的性格),舞蹈分几段,怎样的队型画面,用什么样的音乐,大体上用什么样的动作,以及怎样展开,怎样结尾,直至这个舞蹈要造成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一个什么意思等等,这些统统包括在构思之内。
有的教师在给儿童编舞蹈的时候,喜欢拿过一首歌,就为它编动作。舞蹈跟着歌词走,歌有多长,舞蹈也就编多长。其实,编舞不是简单地用动作配歌,而是重新进行舞蹈独有的艺术构思。有一个舞蹈《我的小鸡》,开始,一群小朋友扮作小鸡蹲在圆圆的筐子里,一个小朋友把罩在筐子上面的纱揭开了,于是小鸡们从筐子里跳出来,追逐着、游戏着,里边不时有些小鸡啄米的细节,可好玩了。后来小朋友把小鸡又都赶回筐子里,剩下一只小鸡就是不肯进去,好像在说:“我不进去嘛,我再玩一会嘛!”十分有趣。
这个舞蹈全靠有一个巧妙的构思。
所谓巧,就是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巧,就是新,就是奇,奇了往往和儿童的思维就靠近了。舞蹈《郊游》表现的是小朋友生活中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我在构思这个舞蹈时,作了这样的设计:用一块块大积木,一会儿搭成“桥”的形状,孩子们从洞下穿来穿去,一会儿积木又曲曲弯弯摆成了一条线,孩子们踮起脚尖踩在上面,像是在过小溪,合着爽朗的笑语“走哇走哇走”,轻快的歌“春天正是郊游的时候,花儿在笑,鸟儿在点头”,一路欢歌一路走。它的舞就是“走”。“走”出一个个小桥、小洞、小溪来,还有划船,坐汽车这些舞台上虽没有出现,但仿佛使人看见了形象。这个舞蹈的趣味就是能给孩子们带来联想上的满足,带来甜美的艺术享受,而这种联想,正是编舞者在构思中就运筹好了的。
可以认为,舞蹈对儿童来讲,是一种游戏,一种趣味,一种追求,一种表现。而在这种追求、这种表现中,孩子们获得了美的享受,获得了想像的快感,获得了创造的愉悦。因而,为儿童特别是幼儿编排的舞蹈,从进行构思的时候起,就要想一想,怎样把一个舞蹈,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律动,歌表演或集体舞,编成小游戏让孩子们来做,使孩子们觉得跳舞就像做游戏那么好玩。
(二)编舞时必须选择能使儿童动作起来的音乐。
儿童歌舞的音乐,一般情况下有这样三种途径:(1)按照舞蹈的构思、情节写一个适合这个舞蹈的音乐;(2)有了舞蹈的构思以后,选一个适合这个舞蹈用的音乐;(3)或者听了一首好的音乐,以这首音乐做基础,构思一个舞蹈。然而,不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是有了音乐之后,才进行编舞的。有了适合的音乐,舞蹈的形象思维就活跃了,可以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对音乐要会分析,能理解音乐的蕴含及音乐的本质。
儿童歌舞所要求的音乐,首先应该好听,能激发情感,不好听的音乐要引起儿童的兴趣,要唤起他们的想像,特别是要唤起编舞者的灵感,也是不容易的。音乐的好听,指的是曲调顺畅、上口,比如《娃娃要睡觉》:
1 3 1 | 1 3 2 | 1 1 2 2 | 3 2 1|
摇呀 摇,摇呀 摇,我的 娃娃 要睡 觉
小花 被 盖盖 好,两只 小手 放放 好
摇呀 摇,摇呀 摇,我的 娃娃 睡着 了。
音乐只有一句,三个音符在只有三度的音域中反复飘荡着,很有几分“摇呀摇”的形象。虽然音乐的进行比较缓馒,舞蹈性的节奏不很鲜明,但由于曲调好听,有内在形象,编舞时可以从“摇呀摇”的形象中找到舞蹈的动律。
(三)编舞时要运用分段的方法。
分段,就是要安排好舞蹈的结构,如同写文章一样,文章是很讲究梳理结构的,舞蹈也是如此。一个舞蹈怎样开头,怎样发展,怎样结尾,结构上要层次分明、清晰,两层次主要又是通过速度的交换,对比方法来体现的。
一个舞蹈总有轻重缓急、紧张松驰之分,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是一样的重,重也不重了;如果是一样的轻,轻也不轻了。红花要绿叶扶,重的要靠轻的衬托。急的要有缓的对比,才能显出节奏的美。
二、编舞的进行
如果说,构思是舞蹈的设计阶段,写音乐或选音乐是舞蹈的准备阶段那么,编舞则是舞蹈的施工阶段。这个阶段最后要在排练当中完成。
(一)编舞阶段首先编好一个个有趣的形象动作。
舞蹈靠的是形象,不能靠解说。所谓形象就是指视觉形象。儿童认识舞蹈,接受舞蹈,是从有趣的形象动作开始。一个姿态做出来,一个动作舞动起来,使儿童能辩认出这是孔雀,还是蝴蝶,是小熊还是大象,是流水还是细雨,或者使他们感觉出这个动作传达了一种什么情绪,是在雨天戏耍的,还是过小溪时那种踩在石头上小心翼翼的,以及这个动作美不美,喜欢不喜欢,等等。这样,舞蹈才会为儿童带来趣味,才会在他们脚底下变得活泼起来,才会吸引他们共同参与舞蹈的创造。
编舞中的核心是形象,形象动作应该是舞蹈中的核心动作,共同完成舞蹈的创作,就要求儿童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多捕捉音乐中的形象。所谓观察生活,是要学会用舞蹈的方法去模仿生活。而舞蹈的方法,也就是人的形体动作的方法。
我在编舞蹈《冰糖葫芦》的过程中,当要求小朋友表现吃到冰糖葫芦味道的各种表情时,无论怎么启发,孩子们的表现都无法令人满意。于是,我就买了芒果、话梅等各种味道都有的食品,供孩子们品味,体会各种滋味。当孩子们从镜子里互相看到各自的表情时,有的捧腹大笑,有的扒在地上,各种怪动作,无奇不有。我要的就是这种感觉。我让孩子们从镜子里看,这不是一个很好的舞蹈场面吗?
舞蹈靠人的身体去描绘大自然。它不同于绘画,绘画用的工具是画笔。舞蹈在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情时,当然没有画笔那样方便。然而,舞蹈的功能恰恰在于,它以人体模仿的小动物形象,比实实在在的小动物的动作要美得多。
(二)进行编舞时,必须编出舞蹈的主题动作。
也就是说,有趣的形象动作编好后,不是闪现一下就不存在了,而是要使它成为舞蹈中的主题动作,并不断反复、再现它才能造成一个鲜明的舞蹈形象。这种方法,就叫做主题动作在舞蹈中贯穿的方法。
主题动作不能多,在一个短小的舞蹈里,只要有一个主题动作就可以了,其它都是这个动作的派生。同时,主题动作往往在舞蹈一开始就要给儿童留下印象,以后不管怎样变,都会使儿童联想到它。
比如《小蝴蝶》(音乐略)。
小蝴蝶呀 最爱花 花丛就是她的家 小蝴蝶呀最美丽 五颜六色象朵花 小蝴蝶呀 落花中 好象又开一朵花 小蝴蝶呀落花中 好像又开一朵朵 花好像又开一朵花。
用这个音乐统一个短小的律动,可以设想一个一拍一下压手腕,同时颤动膝盖的动作,开始双手逾压手腕;这从身体两侧渐渐抬起、表示蝴蝶的翅膀并拢上又分开,再边压边向上方并拢,又分开向两旁落下,结合歌词中“好像又开一朵花”的含意,表示翅膀好像开了一朵花,最后边压边踏步蹲下,上身向前倾,面手在两旁碎擦手腕,头也随着碎动,表示蝴蝶落在花朵上采花粉。
一个动作贯穿了这个律动的始终。可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动作放大十倍,反复十遍,就成了舞蹈。
(三)进行编排时必须运用变化动作。
一个动作在舞蹈中以不加变化的样子反复出现多次,也会使孩子们感到单调、平淡。因而,在反复时还可熟悉使动作不断变形的方法。即:看起来还是同一个动作,但反复出现时,或在位置、方向上有了变化,或在动作的姿态上有了长一点,短一点、大一点、小一点的变化,或在动作的节奏上有了重一点、轻一点、快一点、慢一点的变化,或在动作的动律上有了刚一点、柔一点、抑一点、扬一点的变化。这样,可以使孩子们既找得到原来动作的影子,又见到了变化万千的动作形象。
三、编排中的要领
(一)组织动作
讲变化动作,实际上是讲组织动作的方法。舞蹈实际上是个组织化的过程,如果动作不加以组织,永远不能成为舞蹈。
舞蹈中的动作好比音乐中的音符,音符是构成音乐的材料,动作也是构成舞蹈的材料。
因而,动作不等于就是舞蹈。举一个生活例子,如同山楂一样,当它没有被串连起来的时候,它叫山楂,当它被一根竹签串起来之后,就叫糖葫芦了。
舞蹈的道理也相似,当动作没有被组织起来之前,它叫动作,当它被组织起来之后,就叫舞蹈了。
(二)撷取自然动作(生活动作)
如,我在编《三个和尚》这个舞蹈时,先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当讲到三个和尚你推我,我推你都不愿去打水的时候,让小朋友们用动作来表现出来,在讲到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扑灭大火,保护自己的家园时,再让孩子们自己编动作,结果,一个舞蹈一会儿就编好了,而且大多数动作都是孩子们自己编的,老师只不过加以组织和修改。这样的舞蹈孩子们学得快,而且不容易忘。
总之,教师在编儿童歌舞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儿童生活中,集中在儿童身上,用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儿童的情感去模仿自然,表现自然。
在为儿童编舞的过程中,当然要动用舞蹈上的一般规律,一般方法,但不能简单地把成年人的方法,成年人的动作照搬到儿童歌舞中来。那样,孩子们会消化不了,表演起来会死气沉沉,像个小大人。
教师应用童心为儿童编舞,用童心给儿童做示范,用童心启发儿童的表演。
国家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启动了,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同时还要重视学习者的经历。因此,在创编儿童歌舞的过程中,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才能创编出充满新意,跟上教育改革步伐的儿童歌舞。
常见传统儿童歌舞的几个误区:
1、儿童歌舞成人化。
用成人的眼光、心理来创编儿童歌舞,作品太深沉,孩子们看不懂。“看得懂”是对舞蹈创作的起码要求,“看不懂”的作品无法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2、主题不突出,以歌编舞。
常见有的教师在给儿童编舞时,喜欢拿过一首歌,就为它编动作,舞蹈动作跟着歌词走,歌多长,舞就多长,没有认真思考舞蹈所表现的主题。
当然以歌曲为基础编出的好的儿童舞蹈,也是有的,特别是幼儿园、低年级小朋友表演的舞蹈,教师不是简单地用动作配歌的方法进行编舞,而是重新进行舞蹈特有的构思。
3、技巧动作与舞蹈情节不贴切。
有的儿童舞蹈仅是为展示技巧动作,孩子们只顾完成动作,忽略了表演。纯粹的机械运动使得舞蹈艺术失去光泽,孩子们看完后感到单调、枯燥、乏味,感到“不好看”。
4、缺乏新意,无法产生共鸣。
新世纪、新要求,新一轮的课程,全新的教育理念,这一切新的起点再向我们呼唤:更新教育理念,创编新的儿童歌舞,可还是跳不出原来的模式,孩子们看了无法产生共鸣,主要就是缺乏新意。
如何让儿童歌舞“新”起来呢?
首先着眼于创新,立足于教育。
既然儿童们不喜欢成人化舞蹈,简单化的生活罗列舞蹈,机械运动似的舞蹈那么该创编怎样的“新”舞蹈呢
要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反映世界。创编要有新意,构思要注意巧妙。巧妙就是“新”、“趣”。
记得广州有个儿童舞蹈《步步高》,它是根据大家所熟悉的广东音乐《步步高》编的。孩子们踏着轻盈的舞步来到一棵树下,人人都靠着小树比身高“步步高”的寓言,使人自然而然领会到充满童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
儿童舞蹈应该是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为他们喜闻乐见。作品应该是小巧精致,深入浅出,内容清晰,主题明确,同时又富有童趣、童心,寓教育于舞蹈之中。
那么围绕“新”、“趣”的形象动作要从哪里来要从观察生活中来,从捕捉音乐形象中来。
所谓观察生活,就是学会用舞蹈人的形体动作去模仿。
一位老师创编的《快乐小蚂蚁》给大人、小孩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快乐的小蚂蚁一字排开,在强节奏的音乐中爬出场,头上下摆动着,显得很灵活,肢体的扭动,又显得蚂蚁的小巧。小蚂蚁搬家、筑巢、存粮、嬉戏表现得妙趣横生。这虚拟的小动作,不仅有点像真的小蚂蚁,而且还有一种从真的小蚂蚁自身绝对找不到的那种舞蹈所独有的美。因此,观众们对团结、勤劳、快乐的“小蚂蚁”报以极热烈的掌声。
模仿最好是抓住对象某一特征,并加以模仿,不必面面俱到。只要这一特征“像”了,就全像了。如模仿鸭子,不表现头、身子,只要努力去表现鸭子摇摇摆摆的走路的样子,形象的动作就活起来了。
形象动作不单是模仿,还包括内心活动的情感。“快乐的小蚂蚁”之所以大家看完后叫好,就是能在大家面前展现了一群团结、勤劳、快乐的小蚂蚁的形象,活灵活现的。
当然好的形象动作还要从音乐当中去捕捉的。
形象动作无时无刻不在流动着音乐的内涵。如果没有音乐,简直不知动作从哪儿流动出来。
当音乐的节奏、韵味以及流动着的感觉得到形象唤起编者的灵感时,这样创作出来的舞蹈的效果往往较佳。
儿童舞蹈的使命,说到底就是育人。因此在创编儿童歌舞时,应该以新的教育理念、艺术构思、舞蹈的语汇去反映孩子们生活中的童真、童趣,反映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同时又注意把握年龄段的不同特点,选取不同层面的不同题材,相信儿童歌舞会“新”起来。(文章作者:仝丽)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