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新闻 > 正文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演活动”高原奇葩——青海省舞蹈专场


图为节目彩排开场


图为来自玉树州的节目——藏族《螭鼓舞》。螭鼓舞:藏族螭鼓舞流传在青海循化地区,以集体舞形式,表现请神、敬神、送神、降魔等,反映了当地藏族的宗教信仰、劳动和生活情趣及审美观念。


图为来自玉树州的节目——卓舞和依舞。现年49岁的扎西昂江(中),是青海省省级“非遗”传承人,因跳依舞和卓舞而闻名。卓舞和依舞:藏族民间古典舞蹈"白龙卓舞"主要发源和流传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称文镇白龙村的空格、布热、上、下开哇和东郭四个村寨里。“白龙卓”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玉树“依”的产生比“卓”早。随藏族语言的出现和发展,继而产生了歌,后又有谣,随着它们的发展和完善,便产生了“依”这种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依”是歌必舞,舞必歌,二者不可分割。


图为在“花儿”组合节目组合中,藏族演员在演唱。花儿: “花儿”也称为少年。是广泛流传在中国西北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四省(区)回、汉、东乡、撒拉、保安、土、藏、裕固等八个民族人民中间的一种独特民歌。青海是“花儿”的故乡,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是“花儿”最为流行的区域。


图为来自海南州的节目——尚尤则柔。尚尤则柔:尚尤则柔种类繁多,内容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并广泛反映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抒发思想情感。它不但表现出强烈的自娱性,而且具有非常浓厚的庆典性、仪式性和表演性。


图为来自海南州的节目——拉伊。拉伊:拉伊是藏族民歌中的一支奇葩,与藏民族的成长历程同步,在三大藏族聚居区之一的"下部多康"之安多藏族聚居区广为流传,深受广大藏族群众喜爱,有着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它的分布以青海湖环湖地域和黄河流域(以海南、黄南两州)为中心向四方辐射。拉伊的内容都是藏族青年男女倾吐爱慕之情的情歌,通常不能在公开场合如家或村庄中咏唱,而只能在山野间引吭高歌。它没有固定的歌词,是演唱者触景生情,随兴编唱,巧妙地运用比喻等方法,形象而生动地向对方表达演唱者的思想感情。


图为来自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的节目——袖舞。袖舞:飘逸的长袖,展示藏族舞蹈的奇妙瑰丽,再现了民间古补的踏歌风格。舞蹈以舞蹈者舞动的长袖而得名。“袖”舞形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强弱结合,对比恰到好处,一顿、一流动更为彰显古典舞的神韵,表现了藏族少女喜悦的心情和对家乡、对草原的深深眷恋之情。


图为来自海南州的扎木聂。扎木聂:扎木聂弹唱广泛流传于青藏高原,是青海藏族聚居区影响较大,流传久远的弹唱艺术。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扎木聂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藏族弹拨乐器。藏语“扎”是声音,“聂”为悦耳好听之意,“扎木聂”意为悦耳的琴声。扎木聂为四度关系音域琴,有三弦琴、四弦琴、六弦琴**琴等种类。扎木聂弹唱以独有的艺术形式记录了近、现代藏族社会的历史,在民族语言、音乐、演唱、舞蹈动作上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新华网 孙云龙 摄

 

2010年3月3日,“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演活动”青海省专场节目彩排活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院举行。当晚,名为“高原奇葩——青海省专场”的相关调演活动正式举行。演出内容分为五部分,分别为情满雪域、天籁之音、欢歌劲舞、花海飘香和彩袖飞虹;共计12个节目,其中来自藏区的节目有7个,分别为来自玉树州的民歌、藏族《螭鼓舞》、依舞和卓舞表演,专业藏族舞蹈《袖舞》,来自海南州的尚尤则柔、藏族拉伊和扎木聂弹唱等。

 

据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署非遗处邓福林介绍,在来自藏区的节目演出阵容中,除了《袖舞》之外,全部演员都是藏族农牧民,他们都来自农牧区,所表演的曲目也全部都保持着原生态,未作任何改变。青海省此次专场活动从准备到演出,历时近3个月。

 

据了解,由文化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演活动”于2月27日至3月30日期间在北京举行。青海省专场演出是此次调演活动的第二场,分别在3月3日和4日的晚上有两次演出。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