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新闻 > 正文

舞蹈录像 雀鸟动画都可当舞蹈主角

动画成舞蹈主角

《与皮娜有约》截图

《与皮娜有约》截图

《与皮娜有约》截图

机器人也能弹唱起舞

舞蹈录像的手法多种多样

舞蹈录像的手法多种多样

被称为超时空超舞台的 新舞蹈 , 跳格舞蹈录像节 明起在深圳举行放映活动

本专题采写 记者卜松竹

图:黄国威提供

1月10日上午,作为OCAT五周年庆典系列活动的重要项目, 跳格舞蹈录像节 在深圳OCT艺术中心举行了放映活动。作为一门混合了舞蹈及电影两种媒体的表演形式,舞蹈录像在英美法德等地已经历数十年的发展,但在中国却还是新生事物。甚至作为先行者的香港地区,正式的发展也不过六七年时间。 跳格舞蹈录像节 由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自2004年创办。组织方介绍,如今他们将视野扩展至珠三角地区,以香港、澳门及广州三地作为共同基地,力图拓展舞蹈录像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所具备的潜在价值。近日,本报记者对 跳格 策划人黄国威进行了专访。

去人化 成舞蹈录像新潮流

广州日报:能否介绍一下舞蹈录像在香港的兴起和开展的情况?以及近期在内地有什么合作和推广计划?

黄国威:舞蹈录像在香港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起。当时随着舞台使用影像的多媒体剧场兴起,艺术家们开始拍摄一些富有动感的录像,以配合他们的舞台演出。2004年,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举办 跳格 舞蹈录像节,主张舞蹈录像不限于为舞台服务,令它完全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2009年起, 跳格 开始安排内地巡回放映,先后到过北京、广州、澳门和深圳,并且将往届的委约录像带到国外,先后在法国、意大利、泰国、英国及巴西等地放映。

2010年, 跳格 期望以珠三角地区为基地,容纳香港以外更多的中国艺术家参与,并且锐意成立中国舞蹈录像库存,同时引进国外最新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来华放映,成立一个中外艺术交流的平台。第四届 跳格国际舞蹈录像节 将于今年10月至11月举行。

广州日报:舞蹈录像的制作,目前有哪些重要的潮流和代表人物?

黄国威:舞蹈录像十分多样化,但近年有趣的发展是较注重作品的内涵,画面的处理,更甚的是 去人化 以雀鸟或虚拟舞者(动画)为主角的作品。代表性的人物、团队我认为有比利时导演提耶利 德梅及英国的DV8舞团艺术总监莱尔德 尼尔逊。

广州日报:舞蹈录像与商业和市场的关系是怎样的?

黄国威:舞蹈录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要表达的主要是创作者所想的。就跟其他艺术创作一样,不是以观众及市场口味为创作目的。所以艺术性的舞蹈录像创作与市场、商业不大扯得上关系。在欧美,基于艺术补助或委约,艺术家可以获得经费拍摄,但谈不上盈利。创作者主要以兴趣为主,自愿投入资金、时间,再将作品投到世界各地的比赛。得奖作品通常可以获得奖金。

独立艺术门类

延伸舞蹈可能性

广州日报:能否介绍一下舞蹈录像这种艺术形式?为什么要将它单独定义?它与市面上常见的各种舞蹈剧目或者舞蹈类纪录片的录像带有区别吗?和当代艺术范畴中的影像艺术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黄国威:舞蹈录像是混合了舞蹈及影像而成的艺术形式。它以影像为媒介,在镜头下展现舞蹈的不同可能性,同时亦通过剪接及特别效果,营造舞蹈的另一个存在空间。它能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虽然舞蹈录像用的媒体为影像,但它的主体是舞蹈;而舞蹈在影像这个形式的表达不局限于现场的舞台空间,所以它的时空超越舞台上发生的舞蹈,成为另外一种视觉性高的艺术媒介。

二是舞蹈在影像中的表现不局限于肢体。凭借剪接和效果,舞蹈录像可以延伸舞蹈的可能性,包括纪录片,甚至是动画或音乐录像。这些是舞台上不能表达的。与一般的剧目录像带相比,它更强调导演的主观角度,透过导演和编导的合作,将舞蹈由现场以镜头收纳,再经剪接与后期制作成为独立的作品。

舞蹈录像可看做当代艺术的一种门类,无论什么舞种,都可以通过镜头的处理理念让观众有另一种对舞蹈的欣赏角度,产生对该作品的影响。

广州日报:国际上是不是有很多的舞蹈家已将舞蹈录像视为重要的艺术传播方式?

黄国威:国际上的舞蹈录像的发展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的欧美。舞蹈艺术家在摄录机发明后积极探索舞蹈表达和表现的可能性,同时基于欧美等国对艺术的重视,当时的电视媒体都重视委约制作舞蹈录像。不过对艺术家来说,他们在拍摄舞蹈的同时也会投入现场的创作。毕竟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而现场感及观众的反应对舞蹈家来说当然是非常吸引。

让舞蹈欣赏形式变得多元化普及化

广州日报:作为一种传统上需要在剧场或者其他公共空间的舞台上呈现的艺术形式,舞蹈素来强调舞者在现场的表现力,以及观者的现场观感,这些重要的元素怎样在舞蹈录像中得以表现?

黄国威:我以为舞蹈录像不能取代现场演出,它只提供多一个舞蹈发展的可能性,而两者的观众亦有所不同。

舞蹈录像的表现主要是编导(舞蹈家)的创作(在动作素材方面),而导演的剪接及后期效果也可视作第二次的创作过程。后者要充分掌握动作所带出的张力,在有限的空间(框框)下展现舞蹈应有的爆发力。例如close up及分镜等。这有助补足电影媒介所不能达到的现场感。

广州日报:传统的舞蹈欣赏是一种较大型的群体性活动,但舞蹈录像的出现可以让人们单独、或者寥寥数人在家中欣赏,这是否会带来舞蹈欣赏方式的变革?同时是否会影响到未来的舞蹈创作,例如艺术家们在创作一段舞蹈之前已经考虑到其未来在镜头下的表现?

黄国威:我相信舞蹈录像的兴起对现场演出之间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舞蹈的欣赏形式变得多元化及普及化,更通过网上的渠道将优秀的舞者及作品让更多人欣赏,吸引他们走进剧场感受舞蹈的现场感,是推广舞蹈的全新方式。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也在土豆网开设了 跳格舞蹈录像频道 。

同时舞蹈录像的创作也可促进多媒体的合作,在舞美方面也可带来新的冲击。

链接:

现场放映佳作有约

《与皮娜有约》:

独家呈献皮娜手指舞特写

2009年6月30日,对当代舞蹈影响深远的编舞家皮娜 包什(1940~2009)因病辞世,享年68岁。这位凭着 舞蹈剧场 开创舞蹈新领域的编舞家在过去近四十年来创作不辍,其结合舞蹈及戏剧性表现的作品震撼全球观众。跳格2008年曾请来以色列导演李 雅诺的《与皮娜有约》于香港首映,全场爆满。片中李 雅诺在2002至2005年间与皮娜约会无数次,由法国巴黎到德国的乌帕塔,以超八厘米摄影机拍下她排练两出舞剧《水》及《粗剪》期间的绝密私人日志,目睹她从漫步公园、情迷咖啡厅、与马共舞,为探索灵感无所不用其极,在镜头前毫无保留地展现她的真性情。当中独家呈献的皮娜手指舞特写为人津津乐道,被誉为是众多以皮娜作题材的舞蹈纪录片中最窝心之作。本片为2006年耶路撒冷电影节、2007年第二十五届蒙特利尔国际艺术电影节及巴黎庞比度中心舞蹈录像精选作品。

《野孩子》:

超现实感成舞蹈录像经典

8岁男孩在幻想国度里尽情飞驰,发现了一个没有不可能的世界。无情的荒漠场景带来强烈的超现实感,配合凌厉的镜头调度及剪接,虚实相交叫人神往。小主角高水平的肢体及跳跃动作,活泼奔放而又充满个性,令人叹为观止,被喻为舞蹈录像经典。

《霍夫曼的故事(选段)》:

机器人甩颈舞

《霍夫曼的故事》是德裔法国作曲家奥芬巴哈的最后一部歌剧,取材于德国浪漫派作家霍夫曼的小说。本选段节录自1951年由匈牙利籍导演艾默利 普莱斯柏格拍成的电影版本,当中一幕女机器人以假乱真,令霍夫曼坠进爱情陷阱。高角度拍摄绘画在录像厂地上的楼梯营造追逐场面,机器人甩颈特技鬼马又惹笑。

OCAT成立五周年

启动 青年计划

本报讯(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骆思颖)OCAT五周年庆典暨 青年OCAT计划 活动启动仪式9日在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举行,拉开了2010年一系列艺术项目的序幕。

作为 青年OCAT计划 的首展,由王景、满宇策划的 去 展将于1月9日~3月9日在OCAT主展厅举行。展览邀请了北京、上海、珠三角等地的9位艺术家参与,共展出8件作品。策划人根据《辞海》中对 去 的第2、第3、第4、第5、第6和第8种释义,即: 过去的 、 去除 、 失去 、 距离 、 去哪里? ;分别延伸了展览5个部分的小主题,结合对当今青年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这条道路上面临或者经历过的各种状态的想象与思考,以各种形式的艺术方式呈现。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