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新闻 > 正文

万玛尖措:用舞台艺术诠释藏文化精髓


《香巴拉》的成功,让万玛尖措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如今的他,是编剧导演,是万玛舞团的创始人,是芝加哥希林艺术中心的艺术总监……身兼数职,责任也愈加沉重。
对舞台艺术熟练掌握的万马尖措选择把对民族文化的理解,通过舞台这一形式呈现,让更多人看到和分享这种精神和感受。




23岁斩获全国舞蹈大赛创作金奖
1991年,12岁的万玛尖措进入中央民族大学学习。自小受家庭影响,接触藏族舞蹈的他选择了民族舞专业。数年的基本功学习让他对民间舞和现代舞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大学时期,万玛尖措开始进行舞台剧创作。
2002年,23岁的万玛尖措凭借舞蹈《出走》,荣获第五届全国舞蹈大赛创作金奖,成为当时年纪最小的金奖得主。这次意外的得奖经历让他受宠若惊,也让他突然感觉到了肩上的重担。
“作为舞蹈演员,只需要关注自己演绎的部分;作为编导,则需要把握作品内涵和呈现方式,让观众接收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创作初期,万玛尖措的作品大多是以其他少数民族为创作主题,“蒙古族、维族等民族的音乐和舞蹈开发都比较成熟,而且认知度高。作为一个新人,我会选择比较成熟的题材进行创作。”
对于自己从小耳濡目染的藏民族文化,万玛一直不敢尝试。“作为藏族人,我对本民族文化始终有敬畏之心,这需要一个积累和沉淀的过程。”


积累和沉淀的结晶“香巴拉”
《香巴拉》或许正是万玛尖措口中“积累和沉淀”的结晶。
“香巴拉”是藏语的音译,又称“香格里拉”,是极乐世界、自由净土的意思。以《香巴拉》命名,万玛想表达的是“人生来会被包围在物质和欲望中,要做出很多选择,但不管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还是不可承受之轻,都应该用平和的心境去面对和平衡,以寻求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安静。”

在《香巴拉》中,万玛尖措采用了现代的舞蹈剧场形式,以舞蹈为主体,融合音乐、歌曲、对白等多种元素,称得上“一部舞台上的电影”。但藏文化元素才是架构整部作品的血肉:经过重新解构的藏舞动作,未做任何加工的原生态道具,还有回归质朴的民族服饰。
“艺术作品是沟通媒介,只有干净、纯粹才能保证沟通畅通。在作品中,我尽量去掉装饰性、概念化的东西,让情感更接地气。”
“一百个观众眼中有一百个香巴拉。”这是万玛尖措创作《香巴拉》最想看到的效果,“每个观看者都会因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观演感受,这是艺术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创作愿望。”


藏文化传播“三关键”
谈及藏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万玛尖措总结了三个关键词:平衡、族群文化认同和国际化语境。
“平衡”是万玛尖措的创作态度。“平衡观演关系在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万玛告诉记者,“艺术表达是‘客观呈现’,而绝非仅仅是创作者主观意识的灌输。要把平等的观演空间留给受众,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阅历观看作品。只有平等的互动和积极的反馈,作品才有它真正的传播意义。”
“族群文化认同”是万玛尖措的创作原则。“藏族文化,包括音乐、舞蹈和宗教信仰是我艺术创作的根基。所以无论我将作品带到世界各地,藏族观众的文化认同是我衡量这部作品是否成功的最终考量。”
“国际化语境”是万玛尖措的创作方式。“普世价值观能让观众去思考领悟作品的意义,但前提是你得先把他们吸引到剧院里。”《香巴拉》在国外演出成功,坚定了他的创作想法。“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想要走出去并得到认同,都需要找到国际化的传播语境。观众在熟悉的叙述方式和语言环境中,才有兴趣去接触作品、理解作品、感悟作品。”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