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杨丽萍:《响声》与《印象》大不一样(图)
- 舞蹈新闻
- 2018-11-07
- 311
杨丽萍靓装出镜
杨丽萍皮肤白皙
杨丽萍侧视
杨丽萍民族风情装束
杨丽萍现场秀舞技
杨丽萍“靓”指甲
杨丽萍十指纤柔
杨丽萍摆POSE
杨丽萍欲言又止
杨丽萍靓丽风情
(点击小图看大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新浪娱乐讯 今年五月,杨丽萍带着她全新作品――大型衍生态打击乐舞《云南的响声》踏上全国巡演路,即将于六月与北京观众见面。5月25日,杨丽萍在接受新浪娱乐对话时表示,尽管该剧与姊妹篇《云南印象》阵容相同,但表现方式和运作方式已经大不一样。
相同阵容 不同运作方式
杨丽萍表示《云南印象》和《云南的响声》虽被称为姊妹篇,但运作方式完全不同。她说:“《云南印象》是自己的行为,我就是想把像我一样的少数民族、乡村农民带上舞台。而《云南的响声》我们在排练期间,各地的演出商就买断了全国50场巡演。这次我们直接面对市场,模式很规范,在昆明首演后直接开始全国巡演。”
目前,杨丽萍带领着两个团队:一支队伍是驻扎在云南负责专门定点演出,另外一支就是全国巡演队伍。这次《云南的响声》全国巡演的演员阵容与《云南印象》完全一致。她感慨:“当年《云南印象》中的18岁放牛娃,现在已经二十几岁了。”该剧从去年11月开始排练,今年5月在昆明正式首演,谈到这次创作过程,杨丽萍说:“一点都不难,充满了创造性。”
“原生态”变为“衍生态”
杨丽萍说:“我们不满足,一直在前行。就像孔雀舞,我从前辈那学来后,又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云南的响声》中,舞蹈在进步,我们称作‘衍生态’,不是《云南印象》中的原生态。其实,在我们的村子里发生的很多不是舞蹈的舞蹈,我们把这些加工搬上舞台。”
问及为何把一台舞蹈作品用“响声”做名字,杨丽萍高兴地说:“我们终于摆脱了放录音,可以随着现场音乐和节奏声响去舞蹈,主要是打击乐舞。在这里能听到蝴蝶煽动翅膀的声音、玉米拔节的声音、水车声、葫芦的声音……喇嘛们用来化缘的藏钵可以演奏出婴儿在母亲肚子里的胎心音,太奇妙了,这恐怕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还有需要脚踩手配合的独弦琴。” 剧中有一段音乐叫“蝗虫翻山”与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创作的小提琴作品“野蜂飞舞”形式很接近。杨丽萍说:“我小的时候见过这个场面,蝗虫群飞来遮天蔽日,把庄稼吃个精光,人们能听到蝗虫咬食庄稼的声音,我们把它做成了音乐。”
体验城市中缺失的“响声”
这部作品,杨丽萍除了担任总编导和艺术总监,仍将亲自上台表演,出演的段落都是仪式感很强的舞蹈。她特别介绍了巡演过程中看哭观众的“孕妇舞”,将由几十面大鼓为临盆的孕妇“催生”。“以前偏远的地区医疗条件不足,女人生孩子被称作‘人生人吓死人’,全村人都来帮忙,是个大场面。”说完,她又指着身后的海报说:“这个是牛铃铛舞的造型。”海报上,杨丽萍用纤长的手指挑起两个牛铃、头顶两只牛角,显得力量勃发。这段舞蹈来自她童年放牛记忆,清晨牛铃叮当的声音穿透薄雾,隐约看到两只牛角。
不过,杨丽萍表示,《云南的响声》中她最喜欢的是“葫芦舞”,是瀑布和小河流水的声音。她说:“这部作品里有很多城市中看不到或者已经消失的声音和景观,对于大城市的观众来说是一种全新体验。”崔一佳/文 陈莹莹/图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3506.html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