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就是融入杨丽萍血液的印记
- 舞蹈新闻
- 2018-11-07
- 533
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很多符号,对于杨丽萍,“孔雀”就是融入她血液的印记。昨晚,杨丽萍最新舞剧《孔雀》在锦城艺术宫首演,成都观众再一次见证了杨丽萍的“孔雀”美轮美奂地传奇绽放。她的身形、她的指尖、她的眉眼,甚至她的灵魂,她的心性都在岁月中,与“孔雀”交融在一起,有时甚至超脱。还有叶锦添打造的唯美“孔雀服”、萨顶顶演绎的空灵插曲、小彩旗饰演的“时间”像一个天使般不停旋转,穿插其中的每一个亮点都美不胜收。22日、23日下午及晚上,《孔雀》还将在成都连演四场。
《孔雀》讲述了一对孔雀生死不渝的故事,近两个小时的舞剧,杨丽萍的戏份相当大,既有独舞、双人舞,也有领舞和群舞,差不多有50分钟。虽然已经53岁,杨丽萍的身体依然灵动至极。她的舞蹈已经无法单纯从所谓技术和常规动作来欣赏,而是充满了天地灵动的气息,让人觉得:这哪是人在模仿孔雀,这分明就是孔雀。最美的舞段无疑是在第二幕“夏”中,杨丽萍和王迪合作、龙年春晚有过呈现的《雀之恋》,这是生命最美好、最丰沛的季节,两只相恋的孔雀翩翩起舞,胳膊交错,一点点啄起来,舞姿的细节、韵律和生命感,令人叹为观止。杨丽萍在舞蹈中追求美的极致、爱情的极致,令人动容。
《孔雀》幕后阵容强大,舞美、服装设计由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奖得主、视觉艺术家叶锦添团队操刀,不得不说,这为舞剧“如虎添翼”。视觉上,随着春夏秋冬季节变换,孔雀的羽毛也会变色。于是,杨丽萍扮演的孔雀,春天是粉色的,夏天是蓝色的,秋天是灰色的,冬天是白色的。整个舞台上科技含量最高的,是一棵“时间树”。最开始的“序”,整棵树是光秃秃的。后来进入“春”“夏”,树枝上竟然慢慢开出一树繁花。其实,这是通过脉冲电击来实现的。进入秋天后,树叶又会一片片掉落,这则是利用了电热技术,整棵树加热后,代替树叶的材料就会脱落。这种逼真感,不亚于四季的自然变换。
《孔雀》音乐是作曲家三宝、黄荟和小胖共同完成的,小胖是四川人,也是《藏谜》的作曲。他为《孔雀》创作的序曲《鸟》,是将几百只鸟的鸣叫组合而成,非常特别。演员通过口技,表达鸟儿快乐、恐惧、悲伤等各种情绪。杨丽萍和王迪表演《雀之恋》片段时,发出的鸟语也是现场吹奏的,不是放的录音。由萨顶顶演唱的结束曲,声音通透,可谓直抵灵魂。她似乎是把这句歌词献给杨丽萍:光明是无限量的,寿命是无限量的,希望你获得永远不死的生命。
专访
舞蹈是我的宗教,但不是我的生命 看了杨丽萍的舞蹈,很多人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去形容那份纯净自然与浑然天成,于是冠她以“巫女”、“舞神”等诸多不食人间烟火味儿的词汇,还有人以为,舞蹈就是她的生命。昨日中午,记者在《孔雀》排练间隙对话杨丽萍。杨丽萍笑言,她就是“舞蹈团的大家长”,生活中就是一个普通人小的时候苦出身,长大后为了舞蹈的生存,为了赚钱,为了养活跟随自己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演员们,她要去拍广告,要去各种场合应酬。采访最后,她还希望记者更正之前外界对她的“误判”:“舞蹈是我的宗教,但舞蹈不是我的生命,生命和舞蹈是两回事,应该说,生命需要舞蹈。”
关于《孔雀》
看了3场之后, 才会琢磨出感觉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一部《孔雀》和之前曾在成都演出过的原生态三部曲《云南映象》《藏谜》《云南的响声》相比,最大的特点和突破是什么? 杨丽萍(以下简称杨):《孔雀》是舞剧,它不像之前的原生态作品是外在的力量型,大开大合的,它的力量来自心灵,平淡、宁静,需要你安静去感受树叶掉在地上的声音、花开的声音,春天淡淡的来,冬天淡淡的去。它不仅限于简单的善恶褒贬,而着力于人性复杂的戏剧张力,我认为观众看了3场之后,才会琢磨出感觉。
记:《孔雀》会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杨:它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然、生命、成长、人性和爱的故事。剧中的每个角色代表了人性里不同的层面光明和觉知(彩旗饰演的“时钟”、虾嘎饰演的神灵)、奉献和牺牲(王迪饰演的公孔雀为了爱牺牲生命),恐惧和贪执(将黑暗带入森林要抢走母孔雀的乌鸦),还有我饰演的母孔雀至善至美……人性的弱点一次次在角色痛苦复杂的纠结中暴露,但奉献和爱最终让剧中人在四季轮回中找到了生命的答案。
记:有观众看了《雀之恋》后,有小小的“挑刺”,母孔雀没有华丽的尾翼,也不会开屏。 杨:那你们一定要转告观众,杨老师观察过,母孔雀会开屏,每年4―7月份,孔雀会长出尾翼,之后就掉落了,4月份是尾翼最为茂盛绚烂的时候。在剧中,爱的升华需要通过“孔雀开屏”来艺术地表达。
关于观众
成都人胆子这么大
记:《孔雀》首轮巡演已经经过了昆明、广州等城市,你的感受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 杨:我能感受到观众非常喜欢,特别热情,演出结束后,观众全部起立鼓掌。我能很明显看出《孔雀》不同的观众群的特点。比如小孩子就是单纯地去判断好人坏人;普通观众就是看我像不像(孔雀),去看美好的爱情;哲学家看到舞台上的金色大鸟笼,就会联想到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笼子中。每一个观众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不同的感受。
记:成都观众对你的作品一直都抱有浓厚的热爱和欣赏,原定3场演出加演一场不够,周日下午又要加演一场。 杨:我和成都观众有特别亲的感觉,我刚听说省演周日下午要加演一场,第一反应就是成都人胆子这么大,两天时间要把1400多张票销售出去!别的城市如果这么做,我是不会答应的。但是放在成都,我就相信,因为《映象》《藏谜》都有过加场的案例,省演和成都观众就能办到。
关于上市
《映象》《孔雀》
不能因为我不在就没落了
记:近期有一则消息称:深创投将很快成为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股东,它还计划用3到5年时间把公司做上市。 杨:我不希望公司是一个家族企业,《映象》《孔雀》因为我不在就没落,这些作品应该是公共财产,由社会来监督管理。加上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所以上市是比较光明和规范的前途,以商业运作的方式将一位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艺术价值长久地留存、传承,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探索。
记:上市以后,商业行为会不会影响到你艺术创作的纯粹性? 杨: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没离开过市场,也经受了市场的检验。股东的吸纳,我们也是以对艺术的热爱为第一标准。至于公司的管理,我不管理,我只管作品。
记:拿到投资后,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杨:拿到投资后,我将做好作品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我们已经在昆明建立了“云南映象艺术传承中心”,今后还将赞助一些国内的舞蹈大赛。
《孔雀》讲述了一对孔雀生死不渝的故事,近两个小时的舞剧,杨丽萍的戏份相当大,既有独舞、双人舞,也有领舞和群舞,差不多有50分钟。虽然已经53岁,杨丽萍的身体依然灵动至极。她的舞蹈已经无法单纯从所谓技术和常规动作来欣赏,而是充满了天地灵动的气息,让人觉得:这哪是人在模仿孔雀,这分明就是孔雀。最美的舞段无疑是在第二幕“夏”中,杨丽萍和王迪合作、龙年春晚有过呈现的《雀之恋》,这是生命最美好、最丰沛的季节,两只相恋的孔雀翩翩起舞,胳膊交错,一点点啄起来,舞姿的细节、韵律和生命感,令人叹为观止。杨丽萍在舞蹈中追求美的极致、爱情的极致,令人动容。
《孔雀》幕后阵容强大,舞美、服装设计由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奖得主、视觉艺术家叶锦添团队操刀,不得不说,这为舞剧“如虎添翼”。视觉上,随着春夏秋冬季节变换,孔雀的羽毛也会变色。于是,杨丽萍扮演的孔雀,春天是粉色的,夏天是蓝色的,秋天是灰色的,冬天是白色的。整个舞台上科技含量最高的,是一棵“时间树”。最开始的“序”,整棵树是光秃秃的。后来进入“春”“夏”,树枝上竟然慢慢开出一树繁花。其实,这是通过脉冲电击来实现的。进入秋天后,树叶又会一片片掉落,这则是利用了电热技术,整棵树加热后,代替树叶的材料就会脱落。这种逼真感,不亚于四季的自然变换。
《孔雀》音乐是作曲家三宝、黄荟和小胖共同完成的,小胖是四川人,也是《藏谜》的作曲。他为《孔雀》创作的序曲《鸟》,是将几百只鸟的鸣叫组合而成,非常特别。演员通过口技,表达鸟儿快乐、恐惧、悲伤等各种情绪。杨丽萍和王迪表演《雀之恋》片段时,发出的鸟语也是现场吹奏的,不是放的录音。由萨顶顶演唱的结束曲,声音通透,可谓直抵灵魂。她似乎是把这句歌词献给杨丽萍:光明是无限量的,寿命是无限量的,希望你获得永远不死的生命。
专访
舞蹈是我的宗教,但不是我的生命 看了杨丽萍的舞蹈,很多人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去形容那份纯净自然与浑然天成,于是冠她以“巫女”、“舞神”等诸多不食人间烟火味儿的词汇,还有人以为,舞蹈就是她的生命。昨日中午,记者在《孔雀》排练间隙对话杨丽萍。杨丽萍笑言,她就是“舞蹈团的大家长”,生活中就是一个普通人小的时候苦出身,长大后为了舞蹈的生存,为了赚钱,为了养活跟随自己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演员们,她要去拍广告,要去各种场合应酬。采访最后,她还希望记者更正之前外界对她的“误判”:“舞蹈是我的宗教,但舞蹈不是我的生命,生命和舞蹈是两回事,应该说,生命需要舞蹈。”
关于《孔雀》
看了3场之后, 才会琢磨出感觉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一部《孔雀》和之前曾在成都演出过的原生态三部曲《云南映象》《藏谜》《云南的响声》相比,最大的特点和突破是什么? 杨丽萍(以下简称杨):《孔雀》是舞剧,它不像之前的原生态作品是外在的力量型,大开大合的,它的力量来自心灵,平淡、宁静,需要你安静去感受树叶掉在地上的声音、花开的声音,春天淡淡的来,冬天淡淡的去。它不仅限于简单的善恶褒贬,而着力于人性复杂的戏剧张力,我认为观众看了3场之后,才会琢磨出感觉。
记:《孔雀》会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杨:它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然、生命、成长、人性和爱的故事。剧中的每个角色代表了人性里不同的层面光明和觉知(彩旗饰演的“时钟”、虾嘎饰演的神灵)、奉献和牺牲(王迪饰演的公孔雀为了爱牺牲生命),恐惧和贪执(将黑暗带入森林要抢走母孔雀的乌鸦),还有我饰演的母孔雀至善至美……人性的弱点一次次在角色痛苦复杂的纠结中暴露,但奉献和爱最终让剧中人在四季轮回中找到了生命的答案。
记:有观众看了《雀之恋》后,有小小的“挑刺”,母孔雀没有华丽的尾翼,也不会开屏。 杨:那你们一定要转告观众,杨老师观察过,母孔雀会开屏,每年4―7月份,孔雀会长出尾翼,之后就掉落了,4月份是尾翼最为茂盛绚烂的时候。在剧中,爱的升华需要通过“孔雀开屏”来艺术地表达。
关于观众
成都人胆子这么大
记:《孔雀》首轮巡演已经经过了昆明、广州等城市,你的感受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 杨:我能感受到观众非常喜欢,特别热情,演出结束后,观众全部起立鼓掌。我能很明显看出《孔雀》不同的观众群的特点。比如小孩子就是单纯地去判断好人坏人;普通观众就是看我像不像(孔雀),去看美好的爱情;哲学家看到舞台上的金色大鸟笼,就会联想到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笼子中。每一个观众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不同的感受。
记:成都观众对你的作品一直都抱有浓厚的热爱和欣赏,原定3场演出加演一场不够,周日下午又要加演一场。 杨:我和成都观众有特别亲的感觉,我刚听说省演周日下午要加演一场,第一反应就是成都人胆子这么大,两天时间要把1400多张票销售出去!别的城市如果这么做,我是不会答应的。但是放在成都,我就相信,因为《映象》《藏谜》都有过加场的案例,省演和成都观众就能办到。
关于上市
《映象》《孔雀》
不能因为我不在就没落了
记:近期有一则消息称:深创投将很快成为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股东,它还计划用3到5年时间把公司做上市。 杨:我不希望公司是一个家族企业,《映象》《孔雀》因为我不在就没落,这些作品应该是公共财产,由社会来监督管理。加上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所以上市是比较光明和规范的前途,以商业运作的方式将一位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艺术价值长久地留存、传承,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探索。
记:上市以后,商业行为会不会影响到你艺术创作的纯粹性? 杨: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没离开过市场,也经受了市场的检验。股东的吸纳,我们也是以对艺术的热爱为第一标准。至于公司的管理,我不管理,我只管作品。
记:拿到投资后,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杨:拿到投资后,我将做好作品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我们已经在昆明建立了“云南映象艺术传承中心”,今后还将赞助一些国内的舞蹈大赛。
本文由bosco于2018-11-07发表在舞蹈吧,欢迎舞友加入QQ群:685936921。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430.html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430.html
上一篇:云门林怀民:舞蹈没有文化差距
下一篇:大型风情诗画剧《闽南神韵》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