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新闻 > 正文

项目负责人破解《云南映象》市场运作的四步曲

门票销售火爆、观众座无虚席……从红土高原北上京城,再到西部重镇重庆,《云南映象》所到之处,无不为观众制造了一种“海赚票房”的印象。一台由杨丽萍和来自山寨的业余演员撑起的演出,何以具有如此魅力?记者近日采访了项目负责人荆林,听他破解《映象》的生意经。

第一步:确立项目,慧眼识《映象》

荆林说, 《映象》本身不好,再怎么运作鼓吹也没用。2001年,当他决定和杨丽萍共同投资《映象》时,就有人提醒他:“一台歌舞能火吗?”但荆林坚持认为《映象》风险小,市场大。他说,现代工业发达的今天,“原生态”最能打动人心。丽江古镇为什么热,因为它的古朴隐藏着人们对“生活天堂”的向往。都市人休假为何老向农村郊区跑?因为在那里可以感受乡土的亲和力。《映象》为什么感动人,因为它复原了最古老的舞蹈方式,用自然力量来安抚人们疲倦的心灵。

原音:“确立项目”在《映象》的市场运作中所占成本微乎其微,只需要眼光,但它却是最关键的。

第二步:推广营销,把艺术当商品

“有了好的产品,接下来便是如何打进市场了。”荆林说,《映象》在云南首演成功,并未使他高枕无忧。接下来在杭州、温州、上海等地的演出,荆林只把它当作演员之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磨合。剧组曾因开支大一度犹豫放弃参评“荷花奖”,但荆林认为排除万难也一定要参评,因为这个奖关系到《映象》的品牌树立。

在北京演出,荆林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站,如果能在首都打响,《映象》接下来的国内巡演就有了“定海神针”。于是,荆林特别培训了营销小分队,让12名演员身穿民族服饰走上长安街宣传。荆林还把媒体宣传确定为打开市场的钥匙,他和杨丽萍不厌其烦地接受当地乃至中央媒体采访。

原音:什么是演出市场化?绝不是卖票这么简单。《云南映象》是被作为艺术产品,而不是艺术品来对待的。

第三步:内部管理,演员签约制

《映象》进入演出市场,必须要建立演员签约制度。由于《映象》排练了多年,还要继续上演许多年,于是人员构成就多样化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人员庞大,内部混乱,一度有不少演员曾因利益问题离开了剧组。杨丽萍精心招来排练的演员流失,给《映象》造成不少损失。

荆林称,在内部管理上,剧组推行了演员签约制。所有演员一律和剧组签合同,把他们的舞台表现体现到收入上。全体演员的收入均实行了阶梯制,根据他们每场的表现来决定收入水平。考核的指标达10项之多,包括了临场发挥、有无过失、激情状态等。

原音:签约制可以让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业余演员明白,他们是共同的创业者。

第四步:远期战略,我们一直在努力

《映象》的成就并未使他们知足常乐。荆林说,云南方面已提出组建《云南映象》集团公司的设想,用这个品牌开发DVD、烟、酒、茶、纪念品等衍生产品,形成产业链条。在进军国际市场方面,按照国际演出行业惯例对《映象》进行包装,来自澳大利亚的灯光、舞美师正在对《映象》进行再加工。

荆林说,杨丽萍还有两个想法,一是在云南建立专为《映象》演出的剧场,像百老汇、红磨坊那样有自己的基地。在节目资源上,云南少数民族歌舞远不止现在观众所看到的,还可以继续推出《映象》第二集、第三集……

原音:《云南映象》还未成功,现在所走的一步仅是远期战略中的一小步。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