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舞蹈与当代中国公共文化建构
- 舞蹈知识
- 2018-11-08
- 564
【作者简介】慕羽,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
“社会舞蹈”即专业舞蹈以外的群众性舞蹈,这是一个很大、很广的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舞蹈的再次兴起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产物。最初,人们称之为“业余舞蹈”或是“群文活动”,属政府设立的人民文化馆业余艺术综合管理之列,并有中央、省、地市三级垂直管理体制。记得童年时代,我就曾以“业余舞蹈积极分子”的姿态活跃在群艺馆、青少年宫,或是街道办事处等机构,而90年代初我也凭借这些经历最终迈进了专业舞蹈学习的行列。
近20年,学术界逐渐有了“社会舞蹈”的正式提法及其相关研究,迈出了社会舞蹈研究的第一步,其中包括社会舞蹈与社会经济、变革的关系,社会舞蹈在社会文化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特点,社会舞蹈与职业舞蹈(包括学院派舞蹈、部队舞蹈、地方舞蹈等)的对比,社会舞蹈的创作,社会舞蹈的教育等方方面面,但较少引入科学方法论及缺乏理论分析的深度。一年前,笔者曾利用在英国访学的机会,考察并研究了英国的社会舞蹈生态。对于社会舞蹈的观察我们可以与公民文化理论联系起来。群众的参与性是识别“社会舞蹈”开展的深度与广度的标尺,亦即群众的参与性和参与对象的社会性。90年代以来,随着群艺馆等机构自身机制的转换,随着民众参与的新兴舞蹈模式和民营舞蹈机构的诞生,随着中国舞蹈家协会的职能转型,“社会舞蹈”成为一种与当代中国公共文化建构有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反映中国公民社会建设进程的指标之一。
一、社会舞蹈与身心健康
作为一种源远流长并广受欢迎的艺术,舞蹈凭借其丰富的种类和优美的肢体语言,辅以多彩的文化内涵,不但能作为锻炼身体的重要方式,而且更可以将积极、阳光、愉悦的情绪传达给每一个参与舞蹈的人。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贾作光先生就曾经说过:“舞蹈有四健,健脑、健心、健体、健美。”孩子们喜欢舞蹈,青年人爱好舞蹈,中老年人钟情舞蹈,在少年宫,健身房,公园,广场,甚至街头,遍布着各个年龄段的群众舞动的身影和绽放的笑容,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加入、融入到舞蹈的队伍中,尽情享受舞蹈带来的快乐。
我国现有少年儿童三亿,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不少少年儿童和家长也将注意力透射到了舞蹈美育上。只要做好引导的工作,孩子入学后,舞蹈的学习不仅不会对孩子们平时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反过来它还会促进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舞协舞蹈考级并驾齐驱的儿童舞蹈培训项目是不以“考试”为目的的“快乐小舞星”。不同于考级的“校外教育”,这套专门为“校内教育”设计的舞蹈教材以展现孩子们自我风采为目的,把枯燥、紧张的考试变为大家热衷参与的表演活动,更加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按学生所处的教育阶段来看,我国舞蹈教育的普及程度大致情况是幼儿园高于小学,小学低年级高于高年级,中学阶段是舞蹈普及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应试教育的现状,以及我国中学普遍的美育课程设置未能纳入舞蹈这一事实,我国的青少年参与舞蹈的人数比儿童参与舞蹈的比例要小很多。既然我国的中学生很少参与社会的舞蹈培训,因此我国中学的舞蹈教育目前基本上通过两种途径实施一是在课外时间开展,针对舞蹈特长生的准专业甚至专业舞蹈教育,这类教育目前大多处于“错位”阶段:学习舞蹈的孩子大多带着某种功利性,比如能够作为艺术特长生考上更好的学校,迈上更好的学习台阶,而忽视了舞蹈的美育功能,因此表现出将舞蹈艺术等同于“技术技巧”的荒唐观念,只有极少数的中学做到了“用心、用思想来舞蹈”,让中学生们认识到不仅有舞蹈特征很鲜明、风格性强的舞蹈,同时也有融入生活中的舞蹈。二是将舞蹈课列在正式课表内,作为必修课面对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这类教育目前大多处于“缺位”阶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身体素质越来越受关注。尤其针对女性来说,塑身和减肥日益流行,近十年,一些健身会所、舞蹈俱乐部等如雨后春笋开办起来,但是一直以来都处于“管理真空”的状态,良莠不齐。近年,中国舞蹈家协会培训学校也开办了“成人芭蕾”、“形体瑜伽”、“萨尔萨舞”、“爵士舞”、“踢踏舞”、“街舞”、“肚皮舞”等相关培训,力争大力发展各类成人培训,旨在规范和引领成人舞蹈培训市场的作用。相比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和芭蕾舞,在接受程度上,拉丁舞、爵士舞、街舞、肚皮舞、钢管舞等这些外来时尚舞蹈类型成为新宠。参与这些热门舞蹈培训的人群主要是都市中收入稳定的年轻白领。在国内一些发达城市,舞蹈健身已经成为白领们下班后另一项有益的生活方式,与来自不同社会职业的人群一起跳一起玩,成为了一种疏解压力的有效方式。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已经具有了20余年的历史,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广泛、巨大的社会影响。“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是以中老年为参与主体的群众性舞蹈活动,集中在45-80岁这一广泛的人群。“纵观当代城市中老年健身舞的表现形式,可以说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多样,由健身到身心共健,由自娱到自娱与娱人相结合的发展历程。其表现形式从当初的迪斯科健身舞发展成为各具风格特色、呈现多元化格局的中老年健身舞蹈运动”①。目前中老年舞蹈的存在几种形式:1、自发型的广场舞蹈,多数是在晨练和晚饭之后的娱乐。2、组织型的中老年舞蹈队,多是由小区、家属院、社区文化站组织的舞蹈队。3、表演型的中老年舞蹈训练班,多由一些以前从事过舞蹈工作或舞蹈表演的退休者主办。从对当代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时代特征的分析中,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发展的多样化、艺术化的方向和趋势。但是由于缺少与之相适应的权威性的服务机构,以及“各自为政、散兵游勇”的存在状态,且大多都是自发的缺乏专业素养的中老年群体,因此目前群众自发性舞蹈活动大多呈现组织松散无序、舞蹈内容杂乱无章、授课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正如专家指出,就整体而言尚有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健身目标与艺术追求之间的矛盾;生理条件与舞蹈艺术素质要求上的矛盾;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独具时代特色的审美需求的矛盾等。
二、社会舞蹈与全民教育
社会舞蹈具有广阔的社会空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我们深切体会到社会发展繁荣群众舞蹈,而群众舞蹈又促进了社会发展,日益感受到舞蹈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在国民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我们所思考的是一种多元化选择的健康普及,多层次、分对象,让社会舞蹈“贴近”群众,与过去有性质上的不同,更多的不是靠行政命令,也不是靠群众积极响应的政治激情,而是一份“关怀”与“期待”,更像是一种平等“交流”和“对话”。在公民社会,公民文化权利和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一样,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权利。在英国舞蹈教育方面,我体会最为深刻的一点,就是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非职业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协调发展。英国的职业舞蹈机构无论大小,都会开展各类针对不同对象的非职业舞蹈培训。英国不少大型舞团旗下都有一些为各个年龄段人群提供广泛参与机会的舞蹈教育和社区项目。负责该项目的团队有着与其他机构合作的丰富经验,并致力于实现该部门所有项目的包容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这些项目甚至有可能会延展至出国演出后在异地展开培训。
关注农村的群众舞蹈。在我国广大农村有着非常丰厚的民间歌舞文化传统,民间歌舞存在于民族的生活中,是生活的文化、百姓的文化、俗世的文化,是一方水土独特的产物,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源头、根基和底层,饱含民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但是,原有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瓦解降低了农民参与的热情,原已发展起来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歌舞等农村班社随着集体经济生活方式的瓦解也逐渐解散,民间歌舞也很难吸引年轻人参与。可见,丰富和发展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还是一项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极大关注的文化工程。在农村,除了一些沿袭下来的民间艺人外,普通农村人的艺术素质、配套设施与城市人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2007年中国舞蹈家协会承办的“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在全国启动并实施,这是舞蹈人参与社会的一件“实事”,它不仅配合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更为重要的是从该项目的酝酿、构想、策划、实施都体现出一种实干精神,而这种“素质教育应倾斜广大农村”的精神正源自于“缩小城乡孩子差距”,“平等社会权利”的理念。“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的美育教材是根据农村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生活特点而编创的,就是要让农村的孩子、边疆的孩子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舞蹈的快乐,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将富于时代性的新农村少儿舞蹈和少数民族舞蹈、地方特点相结合是各地开展“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的亮点,也是“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得以发展拓展的新空间。项目至今,已普及全国近29个省市,举办了数百个教师培训班,培养农村教师近5000人,在4000多所农村小学开展了少儿舞蹈美育素质教育,工程惠及数千万的农村少年儿童。大家评价说,舞蹈美育素质教育从农村娃娃抓起,这真是把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的好项目,功载千秋,泽被万代。
搭建并连接城市社区舞蹈展演的平台,这是一个符合群众舞蹈特点的、人人均可参与的“百姓健康舞”展演平台,为广大社区百姓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百姓健康舞”是中国舞蹈家协会面向全国社区打造的舞蹈普及活动,形成团队、社区、城区、城市、省区乃至全国的多层次、多级别展演模式,负责组织社区舞蹈的编创、人员调配、举办展演等各项事务,促进群众舞蹈事业的发展。委员会人员由各地市县舞协、群众文化艺术馆、文化站、社区委员会、街道办事处、舞蹈团队骨干、教师等组成。
城市时尚舞蹈俱乐部。“俱乐部”是一群有着相同爱好的人以某种名义聚集在一起的非官方的团体或组织,俱乐部文化不是必须到某个特定的场所才能接触到,而是渗透到平时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在目前的北京跳舞俱乐部还是一种小众的娱乐,但却已成为北京最时尚的夜生活方式。以萨尔萨俱乐部为例:90年代末至今萨尔萨舞作为当今世界最流行的拉丁舞之一,以其热情、奔放的气质折服了世人。近年,萨尔萨舞迅速在都市的白领圈中风靡开来一批以萨尔萨舞为主题的拉丁风情酒吧、俱乐部悄然火爆于都市夜间的七彩霓虹灯中。作为萨尔萨舞的传播媒介,这些俱乐部除了教授萨尔萨,还会带领学员到酒吧表演、组织一系列与萨尔萨有关的活动。
三、社会舞蹈文化类型
社会舞蹈的文化类型至少与三种形态相关:民族文化、流行文化、公共文化等。
其一,社会舞蹈与民族文化。作为民族文化内容之一,社会舞蹈活动,尤其是青少年舞蹈活动以及中老年的舞蹈活动同时具有时代特征以及在文化历史传承上的意义。比如中老年舞蹈活动中就有以民族民间舞蹈为素材的广场舞蹈;有各种不同地域风格的秧歌舞大、小场;有腰鼓、大鼓、太平鼓;有舞武结合的木兰扇、木兰剑、太极拳、太极剑等……这些翩跹跳跃于晨风、晚霞之中的健美舞影,已经成为当代都市自然美景中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
其二,社会舞蹈与都市流行文化。流行文化总是和社会大众娱乐艺术及其消费者联系在一起,流行文化不仅是“现在进行时”,而且也常常是昙花一现。对于社会舞蹈来说,从时代更替上,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流行舞蹈形式。中国对于国外流行舞蹈的引进与社会逐渐成长起来的流行意识是紧密相连的,流行舞蹈文化绝不会脱离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当邓丽君的歌声、迪斯科、牛仔裤在中国登陆的时候,那些唱惯了颂歌和进行曲、跳惯了忠字舞、扭惯了大秧歌、读惯了标语口号的人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鲜、刺激。80年代中后期,有人模仿着电影中的美国人跳开了“霹雳”。霹雳舞突然间风靡了中学的校园,1987年后,霹雳舞就沦落为一种没落的状态。而“蹦迪”在90年代成为国内的流行语,迪斯科重新走红,不过衰败起来却比美国要快得多了。到了20世纪末,Hip Hop的风潮兴盛,“街舞”、“拉丁舞”才又再度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如今的流行舞蹈更是丰富多样。
其三,社会舞蹈与公共文化。公共文化是由政府主导,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建立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满足公民不同文化需求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舞蹈是指广大社会成员参与的舞蹈文化活动,以适应社会群众文化心理结构和生理结构为前提,以满足社会成员精神生活需要为依据,面对的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职业背景的广泛人群,它包括社会上所有含舞蹈因素在内的一切文化现象,或是由广大民众参与实践的具有社会性的一切舞蹈活动,比如广场民间舞蹈、社区舞蹈、校园舞蹈、社交舞蹈、少儿舞蹈、成人舞蹈、中老年舞蹈等多种类别;以及舞蹈创作、展演、比赛、培训等各种活动方式;所包含的内容,反映了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操和民族意识。当代社会舞蹈表现为参与人员广泛性、表现形式多样性及自娱性等,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值得一提的是,“社会舞蹈”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大都是非职业普通群众,不过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如今职业舞蹈从业者的介入也可以促进并引导社会舞蹈的发展,但必须遵循社会舞蹈的内在规律和社会属性。以“百姓健康舞”为例,其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时尚性,内容丰富多彩,歌曲大都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张弛有度,有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太湖美”、“我和我的祖国”;有独具风格的地方民歌如“龙船调”、“吉祥谣”;有幽默诙谐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有朗朗上口的舞厅歌曲“玫瑰玫瑰我爱你”、“前生缘”;还有激情振奋的军旅歌曲“军歌声声”、“鱼水情”……歌舞,从古至今就是群众十分喜爱的娱乐形式,从古代的“踏歌起舞”到如今的“载歌载舞”,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广大群众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快乐舞蹈,达到心情舒畅,自娱自乐,健康体魄的效果,并培养起广大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
同西方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普及型的舞蹈教育还只是刚刚起步。本文就是希望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舞蹈诸多方面的初步分析,尝试揭示出社会舞蹈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栏目策划:唐宏峰
注释:
①高惠军:《论当代城市中老年健身舞发展的趋势与途径》,个人图书馆网站
“社会舞蹈”即专业舞蹈以外的群众性舞蹈,这是一个很大、很广的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舞蹈的再次兴起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产物。最初,人们称之为“业余舞蹈”或是“群文活动”,属政府设立的人民文化馆业余艺术综合管理之列,并有中央、省、地市三级垂直管理体制。记得童年时代,我就曾以“业余舞蹈积极分子”的姿态活跃在群艺馆、青少年宫,或是街道办事处等机构,而90年代初我也凭借这些经历最终迈进了专业舞蹈学习的行列。
近20年,学术界逐渐有了“社会舞蹈”的正式提法及其相关研究,迈出了社会舞蹈研究的第一步,其中包括社会舞蹈与社会经济、变革的关系,社会舞蹈在社会文化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特点,社会舞蹈与职业舞蹈(包括学院派舞蹈、部队舞蹈、地方舞蹈等)的对比,社会舞蹈的创作,社会舞蹈的教育等方方面面,但较少引入科学方法论及缺乏理论分析的深度。一年前,笔者曾利用在英国访学的机会,考察并研究了英国的社会舞蹈生态。对于社会舞蹈的观察我们可以与公民文化理论联系起来。群众的参与性是识别“社会舞蹈”开展的深度与广度的标尺,亦即群众的参与性和参与对象的社会性。90年代以来,随着群艺馆等机构自身机制的转换,随着民众参与的新兴舞蹈模式和民营舞蹈机构的诞生,随着中国舞蹈家协会的职能转型,“社会舞蹈”成为一种与当代中国公共文化建构有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反映中国公民社会建设进程的指标之一。
一、社会舞蹈与身心健康
作为一种源远流长并广受欢迎的艺术,舞蹈凭借其丰富的种类和优美的肢体语言,辅以多彩的文化内涵,不但能作为锻炼身体的重要方式,而且更可以将积极、阳光、愉悦的情绪传达给每一个参与舞蹈的人。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贾作光先生就曾经说过:“舞蹈有四健,健脑、健心、健体、健美。”孩子们喜欢舞蹈,青年人爱好舞蹈,中老年人钟情舞蹈,在少年宫,健身房,公园,广场,甚至街头,遍布着各个年龄段的群众舞动的身影和绽放的笑容,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加入、融入到舞蹈的队伍中,尽情享受舞蹈带来的快乐。
我国现有少年儿童三亿,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不少少年儿童和家长也将注意力透射到了舞蹈美育上。只要做好引导的工作,孩子入学后,舞蹈的学习不仅不会对孩子们平时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反过来它还会促进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舞协舞蹈考级并驾齐驱的儿童舞蹈培训项目是不以“考试”为目的的“快乐小舞星”。不同于考级的“校外教育”,这套专门为“校内教育”设计的舞蹈教材以展现孩子们自我风采为目的,把枯燥、紧张的考试变为大家热衷参与的表演活动,更加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按学生所处的教育阶段来看,我国舞蹈教育的普及程度大致情况是幼儿园高于小学,小学低年级高于高年级,中学阶段是舞蹈普及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应试教育的现状,以及我国中学普遍的美育课程设置未能纳入舞蹈这一事实,我国的青少年参与舞蹈的人数比儿童参与舞蹈的比例要小很多。既然我国的中学生很少参与社会的舞蹈培训,因此我国中学的舞蹈教育目前基本上通过两种途径实施一是在课外时间开展,针对舞蹈特长生的准专业甚至专业舞蹈教育,这类教育目前大多处于“错位”阶段:学习舞蹈的孩子大多带着某种功利性,比如能够作为艺术特长生考上更好的学校,迈上更好的学习台阶,而忽视了舞蹈的美育功能,因此表现出将舞蹈艺术等同于“技术技巧”的荒唐观念,只有极少数的中学做到了“用心、用思想来舞蹈”,让中学生们认识到不仅有舞蹈特征很鲜明、风格性强的舞蹈,同时也有融入生活中的舞蹈。二是将舞蹈课列在正式课表内,作为必修课面对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这类教育目前大多处于“缺位”阶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身体素质越来越受关注。尤其针对女性来说,塑身和减肥日益流行,近十年,一些健身会所、舞蹈俱乐部等如雨后春笋开办起来,但是一直以来都处于“管理真空”的状态,良莠不齐。近年,中国舞蹈家协会培训学校也开办了“成人芭蕾”、“形体瑜伽”、“萨尔萨舞”、“爵士舞”、“踢踏舞”、“街舞”、“肚皮舞”等相关培训,力争大力发展各类成人培训,旨在规范和引领成人舞蹈培训市场的作用。相比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和芭蕾舞,在接受程度上,拉丁舞、爵士舞、街舞、肚皮舞、钢管舞等这些外来时尚舞蹈类型成为新宠。参与这些热门舞蹈培训的人群主要是都市中收入稳定的年轻白领。在国内一些发达城市,舞蹈健身已经成为白领们下班后另一项有益的生活方式,与来自不同社会职业的人群一起跳一起玩,成为了一种疏解压力的有效方式。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已经具有了20余年的历史,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广泛、巨大的社会影响。“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是以中老年为参与主体的群众性舞蹈活动,集中在45-80岁这一广泛的人群。“纵观当代城市中老年健身舞的表现形式,可以说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多样,由健身到身心共健,由自娱到自娱与娱人相结合的发展历程。其表现形式从当初的迪斯科健身舞发展成为各具风格特色、呈现多元化格局的中老年健身舞蹈运动”①。目前中老年舞蹈的存在几种形式:1、自发型的广场舞蹈,多数是在晨练和晚饭之后的娱乐。2、组织型的中老年舞蹈队,多是由小区、家属院、社区文化站组织的舞蹈队。3、表演型的中老年舞蹈训练班,多由一些以前从事过舞蹈工作或舞蹈表演的退休者主办。从对当代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时代特征的分析中,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发展的多样化、艺术化的方向和趋势。但是由于缺少与之相适应的权威性的服务机构,以及“各自为政、散兵游勇”的存在状态,且大多都是自发的缺乏专业素养的中老年群体,因此目前群众自发性舞蹈活动大多呈现组织松散无序、舞蹈内容杂乱无章、授课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正如专家指出,就整体而言尚有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健身目标与艺术追求之间的矛盾;生理条件与舞蹈艺术素质要求上的矛盾;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独具时代特色的审美需求的矛盾等。
二、社会舞蹈与全民教育
社会舞蹈具有广阔的社会空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我们深切体会到社会发展繁荣群众舞蹈,而群众舞蹈又促进了社会发展,日益感受到舞蹈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在国民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我们所思考的是一种多元化选择的健康普及,多层次、分对象,让社会舞蹈“贴近”群众,与过去有性质上的不同,更多的不是靠行政命令,也不是靠群众积极响应的政治激情,而是一份“关怀”与“期待”,更像是一种平等“交流”和“对话”。在公民社会,公民文化权利和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一样,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权利。在英国舞蹈教育方面,我体会最为深刻的一点,就是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非职业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协调发展。英国的职业舞蹈机构无论大小,都会开展各类针对不同对象的非职业舞蹈培训。英国不少大型舞团旗下都有一些为各个年龄段人群提供广泛参与机会的舞蹈教育和社区项目。负责该项目的团队有着与其他机构合作的丰富经验,并致力于实现该部门所有项目的包容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这些项目甚至有可能会延展至出国演出后在异地展开培训。
关注农村的群众舞蹈。在我国广大农村有着非常丰厚的民间歌舞文化传统,民间歌舞存在于民族的生活中,是生活的文化、百姓的文化、俗世的文化,是一方水土独特的产物,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源头、根基和底层,饱含民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但是,原有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瓦解降低了农民参与的热情,原已发展起来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歌舞等农村班社随着集体经济生活方式的瓦解也逐渐解散,民间歌舞也很难吸引年轻人参与。可见,丰富和发展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还是一项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极大关注的文化工程。在农村,除了一些沿袭下来的民间艺人外,普通农村人的艺术素质、配套设施与城市人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2007年中国舞蹈家协会承办的“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在全国启动并实施,这是舞蹈人参与社会的一件“实事”,它不仅配合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更为重要的是从该项目的酝酿、构想、策划、实施都体现出一种实干精神,而这种“素质教育应倾斜广大农村”的精神正源自于“缩小城乡孩子差距”,“平等社会权利”的理念。“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的美育教材是根据农村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生活特点而编创的,就是要让农村的孩子、边疆的孩子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舞蹈的快乐,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将富于时代性的新农村少儿舞蹈和少数民族舞蹈、地方特点相结合是各地开展“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的亮点,也是“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得以发展拓展的新空间。项目至今,已普及全国近29个省市,举办了数百个教师培训班,培养农村教师近5000人,在4000多所农村小学开展了少儿舞蹈美育素质教育,工程惠及数千万的农村少年儿童。大家评价说,舞蹈美育素质教育从农村娃娃抓起,这真是把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的好项目,功载千秋,泽被万代。
搭建并连接城市社区舞蹈展演的平台,这是一个符合群众舞蹈特点的、人人均可参与的“百姓健康舞”展演平台,为广大社区百姓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百姓健康舞”是中国舞蹈家协会面向全国社区打造的舞蹈普及活动,形成团队、社区、城区、城市、省区乃至全国的多层次、多级别展演模式,负责组织社区舞蹈的编创、人员调配、举办展演等各项事务,促进群众舞蹈事业的发展。委员会人员由各地市县舞协、群众文化艺术馆、文化站、社区委员会、街道办事处、舞蹈团队骨干、教师等组成。
城市时尚舞蹈俱乐部。“俱乐部”是一群有着相同爱好的人以某种名义聚集在一起的非官方的团体或组织,俱乐部文化不是必须到某个特定的场所才能接触到,而是渗透到平时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在目前的北京跳舞俱乐部还是一种小众的娱乐,但却已成为北京最时尚的夜生活方式。以萨尔萨俱乐部为例:90年代末至今萨尔萨舞作为当今世界最流行的拉丁舞之一,以其热情、奔放的气质折服了世人。近年,萨尔萨舞迅速在都市的白领圈中风靡开来一批以萨尔萨舞为主题的拉丁风情酒吧、俱乐部悄然火爆于都市夜间的七彩霓虹灯中。作为萨尔萨舞的传播媒介,这些俱乐部除了教授萨尔萨,还会带领学员到酒吧表演、组织一系列与萨尔萨有关的活动。
三、社会舞蹈文化类型
社会舞蹈的文化类型至少与三种形态相关:民族文化、流行文化、公共文化等。
其一,社会舞蹈与民族文化。作为民族文化内容之一,社会舞蹈活动,尤其是青少年舞蹈活动以及中老年的舞蹈活动同时具有时代特征以及在文化历史传承上的意义。比如中老年舞蹈活动中就有以民族民间舞蹈为素材的广场舞蹈;有各种不同地域风格的秧歌舞大、小场;有腰鼓、大鼓、太平鼓;有舞武结合的木兰扇、木兰剑、太极拳、太极剑等……这些翩跹跳跃于晨风、晚霞之中的健美舞影,已经成为当代都市自然美景中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
其二,社会舞蹈与都市流行文化。流行文化总是和社会大众娱乐艺术及其消费者联系在一起,流行文化不仅是“现在进行时”,而且也常常是昙花一现。对于社会舞蹈来说,从时代更替上,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流行舞蹈形式。中国对于国外流行舞蹈的引进与社会逐渐成长起来的流行意识是紧密相连的,流行舞蹈文化绝不会脱离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当邓丽君的歌声、迪斯科、牛仔裤在中国登陆的时候,那些唱惯了颂歌和进行曲、跳惯了忠字舞、扭惯了大秧歌、读惯了标语口号的人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鲜、刺激。80年代中后期,有人模仿着电影中的美国人跳开了“霹雳”。霹雳舞突然间风靡了中学的校园,1987年后,霹雳舞就沦落为一种没落的状态。而“蹦迪”在90年代成为国内的流行语,迪斯科重新走红,不过衰败起来却比美国要快得多了。到了20世纪末,Hip Hop的风潮兴盛,“街舞”、“拉丁舞”才又再度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如今的流行舞蹈更是丰富多样。
其三,社会舞蹈与公共文化。公共文化是由政府主导,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建立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满足公民不同文化需求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舞蹈是指广大社会成员参与的舞蹈文化活动,以适应社会群众文化心理结构和生理结构为前提,以满足社会成员精神生活需要为依据,面对的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职业背景的广泛人群,它包括社会上所有含舞蹈因素在内的一切文化现象,或是由广大民众参与实践的具有社会性的一切舞蹈活动,比如广场民间舞蹈、社区舞蹈、校园舞蹈、社交舞蹈、少儿舞蹈、成人舞蹈、中老年舞蹈等多种类别;以及舞蹈创作、展演、比赛、培训等各种活动方式;所包含的内容,反映了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操和民族意识。当代社会舞蹈表现为参与人员广泛性、表现形式多样性及自娱性等,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值得一提的是,“社会舞蹈”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大都是非职业普通群众,不过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如今职业舞蹈从业者的介入也可以促进并引导社会舞蹈的发展,但必须遵循社会舞蹈的内在规律和社会属性。以“百姓健康舞”为例,其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时尚性,内容丰富多彩,歌曲大都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张弛有度,有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太湖美”、“我和我的祖国”;有独具风格的地方民歌如“龙船调”、“吉祥谣”;有幽默诙谐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有朗朗上口的舞厅歌曲“玫瑰玫瑰我爱你”、“前生缘”;还有激情振奋的军旅歌曲“军歌声声”、“鱼水情”……歌舞,从古至今就是群众十分喜爱的娱乐形式,从古代的“踏歌起舞”到如今的“载歌载舞”,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广大群众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快乐舞蹈,达到心情舒畅,自娱自乐,健康体魄的效果,并培养起广大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
同西方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普及型的舞蹈教育还只是刚刚起步。本文就是希望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舞蹈诸多方面的初步分析,尝试揭示出社会舞蹈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栏目策划:唐宏峰
注释:
①高惠军:《论当代城市中老年健身舞发展的趋势与途径》,个人图书馆网站
本文由bosco于2018-11-08发表在舞蹈吧,欢迎舞友加入QQ群:685936921。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5100.html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5100.html
上一篇:古代中亚的胡旋舞考释
下一篇:街舞的美学分析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