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动律训练的重要性
- 舞蹈知识
- 2018-11-08
- 465
中国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是一条永不枯竭的舞蹈源泉,是一门广阔的艺术。各种舞台艺术多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民间,包括友谊舞、舞厅舞、爵士舞、霹雳舞、集体舞、少儿舞乃至体育舞蹈,冰上芭蕾等无不从民间舞蹈中摄取营养和素材。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历代统治者都懂得向民间舞蹈汲取营养,却又千方百计去禁止民间舞蹈的活动。但民间舞蹈并不因为被禁止而停止,也不因为被宫廷吸收而改变其固有的乡土特色,始终是以绚丽多姿的风貌在民间广泛流传。
民间舞蹈是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劳动过程中诞生,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具有鲜明的人文风俗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了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状况,并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注入新成分的舞蹈形式,表达着人们最真实、最淳朴的情感,并有着独特的舞蹈风格和地方特色。其中北方规模较大,比较著名的是秧歌,如:东北的高跷秧歌、山东的鼓子秧歌、胶州秧歌,还有陕北秧歌,河北秧歌等不下百余种。南方有:采茶灯、莲花灯、竹马灯、云南花灯、香山花灯等各种名目的花灯,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北方秧歌等民间舞蹈多具有豪迈、刚强、热情奔放的特点,南方的花灯等民间舞蹈则以优美逶婉、秀丽别致见长。居住在草原、高原、山区或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各具鲜明特色,如草原上的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具有强悍粗犷的风格特点,地处西北的维吾尔族又以体态挺拔、动作丰富、表情优美著称,但都以舞“袖”为共同规律。
用舞蹈互相交流、沟通心灵,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民族情态,而这种民族情态中的每一个民族,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舞蹈形式又显示出主要运动部位身体配合上动态、体态、动律之间的差异。对于不同的舞蹈来说,各种舞蹈都有着自己的风格特点,舞蹈动律特点。舞蹈的风格,主要依据动作运动线条和节奏形式各自独特的韵律,不同的韵律形成不同的风格。舞蹈的基本形式是表现动律美感,动律是运动中的韵律,这种动律是在节奏快慢、刚柔、强弱、虚实、疏密的各种变化中形成的,不同的节奏可以突出不同的思想情绪。节奏是动律美感的根本条件,没有节奏便没有动律的美感,而没有动律美感,便没有可欣赏的好的舞蹈艺术。但动律也并不是仅仅依靠节奏形成的,动律的形成,主要是依靠流动的舞姿和舞蹈动作的韵化、舞蹈的动律中贯穿于舞蹈的整个过程,体现在舞蹈动作连贯而流畅的变化之中。在一个统一的基调上,安排得合理有序的舞蹈动作具有韵律感,促使舞蹈在表现方面达到准确。简练和集中,有情趣,有韵味,才能体现出她的韵律美。掌握基础训练,更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动律规则的共性与统一性,能使学生在舞蹈训练当中感知动律更多的重要性,体会到舞蹈动律更深层的含义。
掌握各个民族的风格特点,以风格为基础,那么就能掌握好而由静到动的“开泛儿”、“起泛儿”规律,训练步伐和内容的掌握也必须打基础为目的。在民间流传的各种民族根元素触发,去体会基本体态、节奏特点并延伸至动律之间的点线关系,发力点等动态特征的用力方法,在组合的连接中运动和提高,融汇在很多民间舞的动律和舞姿之中,形成别致的舞蹈之美。中国民间舞蹈形式多样,且生动优美,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和情绪外化的心理投向及寄情预示的配合为第二目的。在舞蹈动律的训练规律中,反复加强自己对动作的理解和记忆,要有具体化、风格化的作用,从自身所学的本体去感受、体会动作,加入自身对动作的理解和认知,以达到“人律合一”的训练目的。
民族民间舞蹈就是以基本动律为中心,择取主干动作,使学员通过学习掌握民族舞蹈的基本体态、舞姿、造型、动作协调、肢体灵活,为进一步掌握舞蹈风格奠定基础。创作中也是如此,要形成一个全新的舞蹈风格,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舞蹈动律的创新上,有何样的动作便有何种的风格,所体现和创新舞蹈风格的根本点,归根结底仍在于舞蹈的人体动律。因此说,动律是民族民间舞的“魂”,离开了这个“魂”就无法谈风格,所以我们在教学和创作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动律训练的问题。如何才能在教学中把握民族民间舞的动律特征,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在继承中求发展。民间舞的教学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赋予创新,民间舞蹈艺术才能走向繁荣,才能使民族民间舞保持其原有的风格特色,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立于世界舞蹈艺术之林。
本文由bosco于2018-11-08发表在舞蹈吧,欢迎舞友加入QQ群:685936921。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5200.html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5200.html
上一篇:浅谈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
下一篇:傣族舞蹈的动律特征和舞姿造型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