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蒙古族舞蹈教学风格的把握
- 舞蹈知识
- 2018-11-08
- 565
摘要: 蒙古族舞蹈风格奇特,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本文分析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的形成,以及蒙古族舞蹈教学中的训练步骤及内容。 关键词: 蒙古族舞蹈 风格 教学把握 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绿色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居”,从事着游牧活动。在这种生活过程中,蒙古族人民创造了具有游牧民族特征的舞蹈艺术。他们的歌与舞无不同他们游牧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反映着这个游牧民族所固有的民族个性和风格。
一、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及其特征 风格作为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是民族个性的展示。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因民族个性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风格特征,它以不同的动律、手足的舞动,表现着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征。概括地说,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正是在其游牧生活背景下形成的粗犷、豪放、沉稳、大方、刚劲而不失温柔,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真挚地表现了以游牧生活为主的蒙古族人民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豪迈的精神气质和鲜明的民族个性。
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有着清晰的演变过程。早期流传的一种“招福致祥”的民间祭祀仪式名曰“达力根巴雅尔”,多用于战争凯旋或丰收喜庆之时对神的感恩活动,通过仪式祈求康乐太平。祭祀完毕,所有参加者便开始在草原上欢乐起舞,往往跳至夜深而不止。主要动作为跪地请安、拧身跺足、横摆漫步,舞蹈风格自然优美,由舒缓到流畅。该舞乡土气息浓郁,尽展了喜庆之时人们欢乐的情感,表达了人们祈盼幸福生活的良好心愿。
“查玛”俗称“跳神”或打鬼,系蒙藏文化交流的产物。16世纪后半叶随同噶鲁派(黄教)喇嘛教传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它是以一种演述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态各异,各具特色。如《却吉勒(阎王)舞》动作劲拔犷悍,举手投足都极富雕塑性;《鹿神舞》动作矫健奔放而有气势,技艺性颇强,带有竞赛性质;《好扣麦舞》动作灵活洒脱,时而随鼓声颠跑跳跃,时而故作威风状,进行戏谑表演,身体的起伏,头部的昂垂,手的绕动,舞步的踏跳配合融洽,很有韵味;《查玛舞》在内蒙地区流传十分广泛,绝大多数寺庙均于宗教节日进行表演,其舞蹈影响极为广泛,至今仍在蒙古舞蹈的创作表演及教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中,《安代舞》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健康向上的活跃艺术特色,为各民族人民所喜闻乐见。其主要动作为上绕巾、甩绕巾、双掸巾、双摆巾、双甩巾,脚下动作为深哈腰、轻跺脚,高潮时,双腿高跳,空中甩巾,表演由徐缓到流畅,表演风格活泼生动,富于即兴色彩。舞蹈在热烈、欢腾、火爆的气氛中结束,是蒙古族舞蹈教学中的代表作。
另外《筷子舞》、《盅碗舞》、《马刀舞》、《摔跤舞》、《挤奶员》、《彩虹》、《喜悦》、《海浪》等一些舞蹈都不失为独具风格特色的优秀舞蹈。一些新作如《奔腾》等正是在这些作品的基础上为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升华,成为人们喜闻乐见,尽展时代风采的上乘之作。由于蒙古民族居住地域广阔,因而各地舞蹈都有一定地区倾向性。各地舞蹈风格虽有一定的差别,但总的来看统一性是较强的。在教学中把握这种统一性之中的舞蹈风格,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是十分有益的。
二、蒙古族舞蹈教学中的训练步骤初探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训练与把握应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掌握具体的训练步骤,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一目了然,这也是把握风格的关键之所在。
(一)体态训练。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长期的生活习俗使蒙古族人养成了自然站立姿态为仰头、挺胸、立腰,后背略后靠,膝部松弛自然,脚下呈八字形的外开状。在舞台表演及教学过程中,往往一个站姿便能让人感觉到你要表现的是哪一个民族的舞蹈。体态在训练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此外,体态练习可将单一动作提炼编成气质组合,进行气质的单一练习,气质组合适宜低班初学者。
(二)手位、脚位训练。 1.手的基本形态 (1)平手。四指并拢,拇指向旁。 (2)挥鞭手。食指伸直,大拇指与中指、无名指相握,小指弯曲。 2.手的几种位置 (1)叉腰位。双手叉腰。 (2)平鹰式位。双手平肩。 (3)高鹰式位。双手举于头上方两侧。 (4)勒马位。一手叉腰,另一手握虚拳在前方平肩。 3.脚的几种位置 (1)点步位。一脚八字步位,另一脚正前方膝略弯曲打开,脚尖点地。 (2)踏步位。一脚脚尖朝斜前方,另一脚在后膝略弯曲,脚掌点地。 (3)八字步位。两脚分开站立,脚尖朝斜前方。
(三)动律练习。 1.屈伸动律 包括平、柔、软、硬及配合各种脚位的单一屈伸,屈伸的训练尤为关键。 2.上身动律 包括摆、推、靠、扭、圆伸,也包括各种点、扭、圆、摆、反射韵。 3.呼吸训练 可单一训练,也可加在屈伸动律或上身动律训练中共同完成。 4.节奏训练 可单一练习,也可加在屈伸动律、上身动律及其它单一组合动作中共同练习。
(四)肩的训练,重点训练四种肩。 1.硬肩和柔肩 一肩向前推出,肘部向后,同时另一肩向后,肘部向前。硬肩干脆有力,柔肩柔中有刚。 2.耸肩和笑肩 一肩向上端,再下落回原姿,或双肩同时起落称耸肩。笑肩是在耸肩的基础上加快速度。
(五)腕臂训练。 1.硬腕 手腕向上、向下提压。 2.柔臂 双手体侧从柔肩开始,手臂拉出并提腕、指尖下垂,同时另一肘弯曲压腕。
(六)基本步伐训练。 1.平步 向前走或后退。 2.马步 (1)跑马步。上身前倾,一手勒马,一手直臂挥鞭手伸出,同时一腿半蹲,另一脚绷脚向前方擦地踢出,再原地倒步。 (2)勒马步。勒马姿势,一脚向前方迈步,另一脚随之旁靠,同时勒马手提压腕。 (3)软骑和硬骑。一脚脚跟落地,两膝弯曲,同时另一脚抬脚跟,重心再移至前脚。软骑柔和,上身直立;硬骑刚健,上身前倾。 3.滑步 一脚经脚掌向外弧线滑出,重心平稳移至此脚。
(七)舞蹈组合训练。 主要是训练学生进行男女分组和队形的编排。
三、蒙古族舞蹈教学风格的把握 舞蹈教学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舞蹈风格的把握。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把这种风格提炼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更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这种风格。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指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这是被前人所证实了的行之有效之路。同时教师应间接地掌握各种信息,随时代脉搏而动,从书中获得相关知识,具备高深的艺术修养,全面了解蒙古族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尤其应掌握所教授的舞蹈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舞蹈动作元素,并在训练时力争做到四个准确:示范动作准确、风格把握准确、语言讲解准确、指正缺点毛病准确。
所谓“元素”就是一个民族民问舞蹈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基本的体态、动律,也是最能体现舞蹈风格的最基本的动作。正像我们建筑高楼大厦应从建地基开始一样。“元素”的东西把握好了,就为今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从而有助于风格的掌握和更深一步的学习。举个简单的例子:如屈伸,屈伸的种类很多,而各民族各地区有各自的特点。像藏族屈伸显著的特点是连绵不断,朝鲜族屈伸则表现为韧性十足,而蒙古族的屈伸则以沉稳为主。由此可见,一个简单的屈伸在不同民族舞蹈中出现,会出现不同的效果,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韵味。再拿体态来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舞蹈体态的选择是以本民族的意识形态为出发点的,是与他们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的,是从他们生活、劳动中,最普遍最熟悉的动作中吸收和提炼的。
此外,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蒙古族民间舞的风格,应培养学生跳“心灵之舞”。所谓“心灵之舞”,就是以内心情感去带动外表的动作,也可称其为“以意带形”。由于各个民族人们生活的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所以各自的精神风貌也有所不同。如维族舞蹈多表现为“神情高傲,步履潇洒”,而蒙古民族长期生活在草原上,由于长期的马背生活使得他们的性情豪放,动作粗犷,这一点教师及学生都要有一定的了解。简单地说,就是做动作时应明确自己跳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这个民族有什么性格特征,从而在内心中形成一种感觉,带着这种感觉去学习动作,这对把握风格是大有益处的。相反,内心如果没有这种感觉,大脑一片空白,那么做出来的动作不但不能“神”似,连“形”似也谈不上了。因此,在把握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时应力争做到“神形兼备”。但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并不能完全做到深入生活和体验生活,他们只能在课堂中进行学习,也就是说他们并不能身临其境地去加以感受。这就要求教员人为地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用自己所掌握的大量知识,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把学生带入境界,从而达到融会贯通,意形完美结合,使蒙古族的舞蹈风格自然流露于动作之中。 总之,蒙古族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民族,它的舞蹈风格像缤纷绚丽的花蕾,散发着特异的芳香,愿我们把握好它,随时代而舞动,装点祖国的艺苑。
参考文献: [1]道尔吉,白马.蒙古族舞蹈诗《马头琴声》创作阐述[J].舞蹈.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2000,(4). [2]傅小凡.舞蹈之思[J].舞蹈.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2000,(2). [3]游开文.少数民族舞蹈.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讲解示范).
本文由bosco于2018-11-08发表在舞蹈吧,欢迎舞友加入QQ群:685936921。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5238.html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5238.html
上一篇: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