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民间舞蹈教育传承及发展研究
- 舞蹈知识
- 2018-11-08
- 564
在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赣鄱大地,流传着一句歌谣“吉安的灯彩,抚州的傩,赣南的采茶,九江的歌。”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以南,有着丰富多彩的赣文化,其中江西民间舞蹈是赣文化园地中的奇葩。而赣南采茶舞是江西民间舞蹈的主要形式之一,2006年赣南采茶舞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赣南采茶舞教育传承之沿革
1、职业教育的开端
民间舞蹈一直以来主要通过民间传承,赣南采茶舞也不例外。但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一些变化。许多地方高校师院的音乐教师开始拜民间艺人为师,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素材代教材。他们通过不断积累赣南民间舞蹈素材,并将其运用到文艺团体舞蹈专业院校的学生和群众文艺骨干的实际训练中,来实现赣南采茶舞的传承。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的舞蹈训练班当时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融入民间舞蹈传统,通过对素材的搜集整理,建立自己的舞蹈库。那时包括《采茶舞》在内的民间舞陆续涌现。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这种方法已经不再适合民间舞蹈教学的客观需要。没有固定教学的舞蹈音乐,没有规范的教材和系统的教法,找不到任何教学相关资料,传承只能依靠当地专家口传身授。
2、 教学体系初探
赣南采茶与地方采茶戏有着密切的联系,赣南采茶舞多来自赣南采茶戏中的片段,是从采茶戏中分离出来的。北京舞蹈学院(北京舞蹈学校为其前身)可以说是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舞蹈教育机构,也可以将其视作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的一个浓缩样本。为丰富民间舞蹈教学,北京舞蹈学校派师生赴赣南采风,在1959年时初步整理出赣南采茶舞教材,并在中国舞学科“54级”民间舞课程教学中进行实施。广东舞蹈学校在1963年时也将赣南采茶戏引进课堂。遗憾的是,最终并未能将赣南采茶舞系统整理为教材进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3、 教学体系的独立建构
1986年,北京舞蹈学院建立了独立的中国民间舞蹈系。1994年赣南文艺学校民间舞教师陈宾茂担任该系的客座教授,教授赣南采茶舞(男班),并较为系统地整理出赣南采茶舞的教材。该教材已经正式编入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辅助教材大纲,同时也作为江西省各艺术院校的民间舞教材而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2008年,北京舞蹈学院郭磊教授组织力量对赣南采茶舞进行全面研究,规范了此舞种的教材和教法。2008年赣州市启动“赣南采茶戏进校园活动”活动,安远县开展“采茶戏健身操进校园”,将采茶与校园体操有机融合;章贡区将采茶戏作为素质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列入学课程,建立了人员培训机制,每学期派出骨干教师、文艺特长生到赣南采茶歌舞剧团、赣南文艺学校进行跟班学习和专业培训,邀请市、区采茶戏研究专家及专业教师编印了十几种赣南采茶戏少儿普及教材,自创自编青少年采茶健身操,学习采茶戏中的矮子步、登山步、十字步、扇子花等基本动作。相比而言,江西自身赣南采茶舞课程资源的开发较为匮乏,在全省20多所高校的舞蹈专业中仅有两所院校开设赣南采茶舞专业。
二、赣南采茶舞教育传承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错位——轻理论而重技能
一般的舞蹈教学通过教授学生,并让他们循序渐进地练习,使其最终能够在身上呈现同一鲜明的风格特征。而民间舞蹈教学与其他舞蹈门类不同,民间舞蹈都带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域特色,舞蹈中所表达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训练只是民间舞蹈教学的最低目标。目前的民间舞蹈专业中,关于舞蹈技巧的教材和课程较多,但是舞蹈理论的教材和课程安排却少之又少。舞蹈理论并没有得到重视。赣南采茶舞教授也不例外。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只重视舞蹈技能课程的学习,而对舞蹈理论和文化等课程的学习丧失兴趣,这并不利于学生对赣南采茶舞的理解,没有很好地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2、 教学手法较为单一
口传身授一直作为中国民间舞蹈传统的教学方法。现今的教育下,高校招收的专业舞蹈学生很多对于民间舞蹈并不是很了解,这种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按照老师教授的动作进行模仿,重视了模仿性,并没有顾及到学生自身对舞蹈的感知,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性,这样只会造就一批模仿民间舞的高手,并没有使学生认识和体会民间舞的意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教改的不断深入,多媒体大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因多媒体自身具备直观性、交互性等特点,这就在调动课堂气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上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诸如赣南采茶舞等民间舞的教学中,由于许多资料是欠缺的,这种多样化教学手法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都停留在教师示范、学生观看和模仿的层次上,导致了教学效率低等不利影响。
三、赣南采茶舞教育传承发展策略
1、既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民间舞蹈不是居庙堂高处的艺术品,而是在群众广为流传,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它源于生活,能够直接反应当地人民深刻复杂的思想感情、人文观念和宗教信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现代民间舞蹈教育提倡的应是“既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不能仅仅局限在基本舞蹈训练知识和技能的教授,而是上升为舞蹈背后蕴含的文化学习和传承,这样也有助于学习者对舞蹈的理解和加深。赣南采茶舞作为为江西民间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客家文化发展的产物。让赣南采茶舞文化进入学校的民间舞蹈课程,可以使学生通过对赣南采茶舞的学习,了解赣南的民俗文化、生产活动、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学会尊重地方民间文化传统,懂得感受赣鄱大地民间艺术风格,领略蕴含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赣南文化的理解和热爱,维护赣南采茶舞的生存和发展。同时还可以增加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使全国乃至全世界了解赣南文化、了解江西地方文化,使学生在接触其他地区民间舞蹈时,了解文化背景的差异带来舞蹈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田野作业”,做到与民共舞
“田野作业”是社会学、现代人类学和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也是舞蹈学进行实证研究的一种方法,是学院民间舞蹈教材的补充和修正。探究中国民族民间舞“我从何处来,我又向何处去”,这是现在民间舞学科建设的重点,否则,弘扬与传承、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说法就是一句空话。赣南采茶舞作为乡间舞蹈,来源于劳动,是土生土长在高山上的。艺来源于生活,中国民间舞蹈作为一个特定舞种,更是源于民间,因此只有在民间才能找到民间舞蹈最初的文化原型,才能深刻体会到民间舞蹈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田野作业”,深入赣南地区,搜集和整理赣南采茶舞的素材和相关文献,了解当地文化,当然这不仅包括文字素材,还要包括动作素材等编撰成赣南采茶舞课堂上的动态教材。同时还有一个身体模仿学习的阶段,只有当你跳得跟当地人非常接近或是一样好的时候,才能说明你对赣南采茶舞有了感觉。将课堂定期或者不定期搬到民间,让学生去领略真正的民间舞蹈,参加当地的传统节日,感受民间艺术家的表演,更好地了解所学民间舞蹈,更好的去传承。
3、创建系统规范教学体系,多学科融合推动协调发展
民间舞蹈是一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艺术,自身与音乐、体育、美术和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民间舞蹈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依赖这些相关学科的发展,舞蹈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也会对音乐、美术、体育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赣南采茶舞蕴含着赣南深厚的文化,从舞蹈的服饰、伴奏乐器、道具等多种因素都能反映出赣南的民间美术、文学、历史等多学科的地域知识。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丰富,有的学者提出艺术大融合的理念,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如果说知识和智慧是美的高级形式,那么作为多学科产物的舞蹈就是多种知识和智慧的总揽,通过多学科的融合,提升舞蹈教育的地位,利于艺术课程地位的巩固。在这其中,教材是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载体,承载着培养舞蹈人才的内容,因此民间舞蹈教材要能反映学科的最新观点、理论、动态和方法。目前讲授赣南采茶舞的专业教材并不多,因而教育学者要跟上时代步伐,不断搜集素材,了解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完善现有教材。另外还要注重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高校可以借鉴赣州市启动的“赣南采茶戏进校园活动”,在学校开设赣南采茶舞的文化、理论等公共课程,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也不忽视基础教育。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新思潮的不断冲击,赣南采茶戏(包括舞蹈)的民间传承的受众范围越来越窄,传统的“口传身授”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对于赣南采茶舞蹈传承和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模式。因此,加强规范性的教学模式,把民间舞蹈艺术融入学校舞蹈教育中,对于保护并有效地传承赣南采茶舞蹈,挖掘和提升民间文化的艺术内涵,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一、赣南采茶舞教育传承之沿革
1、职业教育的开端
民间舞蹈一直以来主要通过民间传承,赣南采茶舞也不例外。但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一些变化。许多地方高校师院的音乐教师开始拜民间艺人为师,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素材代教材。他们通过不断积累赣南民间舞蹈素材,并将其运用到文艺团体舞蹈专业院校的学生和群众文艺骨干的实际训练中,来实现赣南采茶舞的传承。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的舞蹈训练班当时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融入民间舞蹈传统,通过对素材的搜集整理,建立自己的舞蹈库。那时包括《采茶舞》在内的民间舞陆续涌现。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这种方法已经不再适合民间舞蹈教学的客观需要。没有固定教学的舞蹈音乐,没有规范的教材和系统的教法,找不到任何教学相关资料,传承只能依靠当地专家口传身授。
2、 教学体系初探
赣南采茶与地方采茶戏有着密切的联系,赣南采茶舞多来自赣南采茶戏中的片段,是从采茶戏中分离出来的。北京舞蹈学院(北京舞蹈学校为其前身)可以说是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舞蹈教育机构,也可以将其视作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的一个浓缩样本。为丰富民间舞蹈教学,北京舞蹈学校派师生赴赣南采风,在1959年时初步整理出赣南采茶舞教材,并在中国舞学科“54级”民间舞课程教学中进行实施。广东舞蹈学校在1963年时也将赣南采茶戏引进课堂。遗憾的是,最终并未能将赣南采茶舞系统整理为教材进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3、 教学体系的独立建构
1986年,北京舞蹈学院建立了独立的中国民间舞蹈系。1994年赣南文艺学校民间舞教师陈宾茂担任该系的客座教授,教授赣南采茶舞(男班),并较为系统地整理出赣南采茶舞的教材。该教材已经正式编入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辅助教材大纲,同时也作为江西省各艺术院校的民间舞教材而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2008年,北京舞蹈学院郭磊教授组织力量对赣南采茶舞进行全面研究,规范了此舞种的教材和教法。2008年赣州市启动“赣南采茶戏进校园活动”活动,安远县开展“采茶戏健身操进校园”,将采茶与校园体操有机融合;章贡区将采茶戏作为素质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列入学课程,建立了人员培训机制,每学期派出骨干教师、文艺特长生到赣南采茶歌舞剧团、赣南文艺学校进行跟班学习和专业培训,邀请市、区采茶戏研究专家及专业教师编印了十几种赣南采茶戏少儿普及教材,自创自编青少年采茶健身操,学习采茶戏中的矮子步、登山步、十字步、扇子花等基本动作。相比而言,江西自身赣南采茶舞课程资源的开发较为匮乏,在全省20多所高校的舞蹈专业中仅有两所院校开设赣南采茶舞专业。
二、赣南采茶舞教育传承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错位——轻理论而重技能
一般的舞蹈教学通过教授学生,并让他们循序渐进地练习,使其最终能够在身上呈现同一鲜明的风格特征。而民间舞蹈教学与其他舞蹈门类不同,民间舞蹈都带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域特色,舞蹈中所表达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训练只是民间舞蹈教学的最低目标。目前的民间舞蹈专业中,关于舞蹈技巧的教材和课程较多,但是舞蹈理论的教材和课程安排却少之又少。舞蹈理论并没有得到重视。赣南采茶舞教授也不例外。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只重视舞蹈技能课程的学习,而对舞蹈理论和文化等课程的学习丧失兴趣,这并不利于学生对赣南采茶舞的理解,没有很好地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2、 教学手法较为单一
口传身授一直作为中国民间舞蹈传统的教学方法。现今的教育下,高校招收的专业舞蹈学生很多对于民间舞蹈并不是很了解,这种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按照老师教授的动作进行模仿,重视了模仿性,并没有顾及到学生自身对舞蹈的感知,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性,这样只会造就一批模仿民间舞的高手,并没有使学生认识和体会民间舞的意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教改的不断深入,多媒体大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因多媒体自身具备直观性、交互性等特点,这就在调动课堂气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上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诸如赣南采茶舞等民间舞的教学中,由于许多资料是欠缺的,这种多样化教学手法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都停留在教师示范、学生观看和模仿的层次上,导致了教学效率低等不利影响。
三、赣南采茶舞教育传承发展策略
1、既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民间舞蹈不是居庙堂高处的艺术品,而是在群众广为流传,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它源于生活,能够直接反应当地人民深刻复杂的思想感情、人文观念和宗教信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现代民间舞蹈教育提倡的应是“既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不能仅仅局限在基本舞蹈训练知识和技能的教授,而是上升为舞蹈背后蕴含的文化学习和传承,这样也有助于学习者对舞蹈的理解和加深。赣南采茶舞作为为江西民间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客家文化发展的产物。让赣南采茶舞文化进入学校的民间舞蹈课程,可以使学生通过对赣南采茶舞的学习,了解赣南的民俗文化、生产活动、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学会尊重地方民间文化传统,懂得感受赣鄱大地民间艺术风格,领略蕴含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赣南文化的理解和热爱,维护赣南采茶舞的生存和发展。同时还可以增加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使全国乃至全世界了解赣南文化、了解江西地方文化,使学生在接触其他地区民间舞蹈时,了解文化背景的差异带来舞蹈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田野作业”,做到与民共舞
“田野作业”是社会学、现代人类学和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也是舞蹈学进行实证研究的一种方法,是学院民间舞蹈教材的补充和修正。探究中国民族民间舞“我从何处来,我又向何处去”,这是现在民间舞学科建设的重点,否则,弘扬与传承、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说法就是一句空话。赣南采茶舞作为乡间舞蹈,来源于劳动,是土生土长在高山上的。艺来源于生活,中国民间舞蹈作为一个特定舞种,更是源于民间,因此只有在民间才能找到民间舞蹈最初的文化原型,才能深刻体会到民间舞蹈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田野作业”,深入赣南地区,搜集和整理赣南采茶舞的素材和相关文献,了解当地文化,当然这不仅包括文字素材,还要包括动作素材等编撰成赣南采茶舞课堂上的动态教材。同时还有一个身体模仿学习的阶段,只有当你跳得跟当地人非常接近或是一样好的时候,才能说明你对赣南采茶舞有了感觉。将课堂定期或者不定期搬到民间,让学生去领略真正的民间舞蹈,参加当地的传统节日,感受民间艺术家的表演,更好地了解所学民间舞蹈,更好的去传承。
3、创建系统规范教学体系,多学科融合推动协调发展
民间舞蹈是一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艺术,自身与音乐、体育、美术和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民间舞蹈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依赖这些相关学科的发展,舞蹈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也会对音乐、美术、体育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赣南采茶舞蕴含着赣南深厚的文化,从舞蹈的服饰、伴奏乐器、道具等多种因素都能反映出赣南的民间美术、文学、历史等多学科的地域知识。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丰富,有的学者提出艺术大融合的理念,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如果说知识和智慧是美的高级形式,那么作为多学科产物的舞蹈就是多种知识和智慧的总揽,通过多学科的融合,提升舞蹈教育的地位,利于艺术课程地位的巩固。在这其中,教材是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载体,承载着培养舞蹈人才的内容,因此民间舞蹈教材要能反映学科的最新观点、理论、动态和方法。目前讲授赣南采茶舞的专业教材并不多,因而教育学者要跟上时代步伐,不断搜集素材,了解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完善现有教材。另外还要注重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高校可以借鉴赣州市启动的“赣南采茶戏进校园活动”,在学校开设赣南采茶舞的文化、理论等公共课程,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也不忽视基础教育。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新思潮的不断冲击,赣南采茶戏(包括舞蹈)的民间传承的受众范围越来越窄,传统的“口传身授”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对于赣南采茶舞蹈传承和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模式。因此,加强规范性的教学模式,把民间舞蹈艺术融入学校舞蹈教育中,对于保护并有效地传承赣南采茶舞蹈,挖掘和提升民间文化的艺术内涵,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由bosco于2018-11-08发表在舞蹈吧,欢迎舞友加入QQ群:685936921。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5240.html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5240.html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