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民间舞蹈中的道具与服饰
- 舞蹈知识
- 2018-11-08
- 809
摘 要:中国民间舞蹈的特点之一在其对道具与服饰的运用。道具不仅辅助舞蹈走出难于表意的盲区,同时也在舞蹈动作的发展变化上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本文对中国民间舞蹈中道具运用的根源进行探究,并对现今民间舞蹈中的道具的具体运用做出具体阐述,如蒙古族的《盅碗舞》、《筷子舞》;藏族的《铃鼓舞》;维族的《盘子舞》等。舞蹈服饰和舞蹈表演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舞蹈中的服饰成为表明舞蹈环境、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的同时,也协助舞蹈演员表达舞蹈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时代,以及民族、身份、性格等。从观赏者角度来说,舞蹈服饰为最便捷辨别民族、身份的一种特殊代号。舞蹈服饰不仅能介绍环境和人物,还可以表现舞蹈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情绪。中国民间舞蹈中的服饰作为人体动态的自然延伸,对于一定的舞蹈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道具与服饰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不仅是角色身份的标志和典型环境的说明,还包含着高超的技艺性,体现了舞蹈技与艺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中国民间舞蹈;道具;服饰;表演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11-02
在我国古典文学传统中,常用的一个表现的手段叫缘物寄情,即通过物来表达感情。同样,它也是我们民间舞蹈艺术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在极大程度上辅助舞蹈走出难于表意的盲区,同时也在舞蹈动作的发展变化上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据《尚书益樱》记载:“二鸟兽跄跄??凤凰来仪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等,从中勾画出了原始舞蹈道具的使用形态。《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葛天氏之乐》中描述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其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很显然,它是三个人,手执牛尾,踏足为节,载歌载舞。由此可见,这些原始的舞蹈几乎都使用道具,或模拟鸟、兽等动物,或将道具作为通神、娱神的法器。我们对远古舞蹈进行认识与分类,正是通过舞者风格各异的道具和服饰来划分的。
那么作为中国民间舞蹈审美基本物质的延展,道具和服饰可以说是最贴切作为基本物质材料的运动人体的。但是,身着的服饰与手持道具在材料特征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如舞蹈中道具的运用,其根源可能与劳动中工具的使用有关。由于工具的使用和改善对劳动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意义,工具往往也成为初民潜在的崇拜对象――原始巫术仪式中的法器,此即工具具有“审美性”的舞蹈道具的发端。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巫术仪式都伴随着舞蹈活动,工具作为“法器”就自然成为执掌一切生灵的象征。起初,中国的“巫”字比喻古代女巫所用的道具,象女巫两袖舞形,指古代称能以舞降神的人,流露着“道具舞蹈”的文化信息。由此可见,道具在我国舞蹈的发展中并不是后来附加的成分,而是和原始舞蹈同时产生的,并构成了我国舞蹈艺术早期的审美形式。
现今的道具作为专为舞蹈表演而制作的用具,多由演员随身携带,是构成舞蹈艺术视觉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民间舞蹈道具多种多样,属于服装和装饰的许多物品,在舞蹈表演中都用来做道具使用,如水袖、鼓、盅碗等。舞蹈道具和舞蹈表演的关系十分密切,有些舞蹈便以道具的名称命名,道具成为该舞蹈的重要标志;有些道具是塑造舞蹈形象的重要因素;很多道具则成为表明舞蹈环境、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舞剧中的道具又常常成为埋设伏线、展现矛盾、推进剧情发展的媒介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辅助手段。舞蹈道具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不仅是角色身份的标志和典型环境的说明,还包含着高超的技艺性,体现了舞蹈技与艺的高度统一。舞蹈演员使用道具的娴熟技巧,为舞蹈增添形式美感,提高了舞蹈表演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舞蹈道具的特点是虚拟假设,一物多用,即不是原物自然形态的照搬,经过了夸张变形的改造。简洁精要,工艺美化,在富于特征的部分精工细做。许多舞蹈道具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具有欣赏价值。
在中国民间舞蹈表演中,道具在为其民族的风格性服务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其使用的技艺性、技巧性、技术性,舞蹈表演往往通过高超的道具技艺达到高潮。如:蒙族的盅碗舞,据史料记载,它起源于元代“顶瓯灯起舞”的艺术形式,《盅碗舞》是在“顶瓯灯起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论是跪式舞姿还是坐式舞姿都完好地继承了传统语汇,所不同的是由顶灯盏、托灯盏演变为顶碗持盅而舞。这里,结合杂技的因素是《盅碗舞》能够一下抓住人的关键。此舞因受地点(蒙古包)道具(灯碗)所限,基本上是在原地跪、坐、立而舞。主要赁借手、腕、臂、肩的樟、挑、拉揉和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进行表演。技艺精湛者,亦能双手各托燃灯,边快步奔走边作流星般盘绕动,此时灯焰飘忽摇曳,舞姿轻盈流畅,富有独特魅力。又如蒙古族的筷子舞,舞蹈便以筷子为道具而得名。为民间喜庆欢宴中即兴表演的形式。早期多为男子在室内单人表演,后在室外各种欢乐场合广泛应用,男女人数不限。在室内表演时因空间的局限,表演者主要在原地坐、跪、立而舞。基本动作是随着腰部的和谐拧动和腿部韧性屈伸变化,用成把的筷子有规律地敲击手、臂、肩、腰、腿、脚等部位,偶有快速蹲转、击打地面等动作。开始时动作柔和圆韧,造型稳健端庄,随着情绪高涨,动作逐渐加快,形成以双肩抖动、腰部舞动、头部摆动为特征的舞蹈,亦可在快速进退或绕圈中做跳跃盘旋的技巧。藏族舞蹈“热巴”中的铃鼓舞,男艺人手持耗牛尾和铃档,女艺人右手持单柄手鼓,左手持长鼓糙。男纵跳挥铃,女旋转击鼓,女有“顶鼓旋转”、“缠头击鼓”、“扭腰打点”,男有“单腿跨转”、 “躺身平转”、“躺身蹦子”、“兔子跳”等技巧动作。而维族舞中的盘子舞,又名“顶碗小碟舞”,表演时舞者两手各持一小碟子,和着音乐,边打边舞,边舞边转,并在头上顶一只盛水的碗。以上例子均表现了各自民族所具有的特色性舞蹈道具的使用,能更为充分地、直接地体现本民族浓郁的民族舞蹈风格。
同时,民间舞蹈服饰对舞蹈表演的影响也十分重要。舞蹈服饰通过外部形式协助舞蹈演员表达舞蹈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时代,以及民族、身份、性格等。从观赏者角度来说,舞蹈服饰为最便捷辨别民族、身份的一种特殊代号。一方面,某些服饰由于限制人体动作而导致一定舞蹈风格的成型。比如,彝族的大摆裙,形成了提裙、甩裙的动作;傣族姑娘穿的筒裙导致了蹲提步、送胯的舞步。另一方面,某些服饰成为人体动态的自然延伸,强烈感情的宣泄,与舞者构成舞蹈本身。如藏族的水袖舞,水袖与人体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舞蹈中水袖既是一条条崎岖山路,又是飘香的酥油茶,更是一条维系情感的纽带。 一般说来,道具在受人体操纵之时延展了人体的动作,而服饰在装饰人体的同时也会限制人体的运动。东西方舞蹈文化诸多差异中,其中之一便是东方舞蹈着重服饰对自然人体美化的同时着重道具延展人体的动态,而西方舞蹈强调人体的天然并强调运动人体的纯粹表现。
舞蹈道具在舞蹈作品中能极大地渲染舞蹈的氛围,增强艺术的表现力。舞台空间和场面的感觉因道具的运用而富于立体感和层次感,道具在这里为舞蹈气氛的烘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舞蹈的语言表现性更为形象。舞蹈道具也在强化舞蹈表演技巧的同时,更构成了舞蹈作品的表演风格。而舞蹈服饰不仅能介绍环境和人物,还可以表现舞蹈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情绪,此外它亦是美化舞蹈的一种手段,不仅给舞蹈带来清新和飘逸,同时也给舞蹈欣赏者带来视觉上的新鲜感与冲击感,并给欣赏者带来愉悦和想象,给生命带来了不可替代的美感,使美丽的服饰与欢乐起舞的生命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风姿流韵.中国人民出版社. [2]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北京出版社. [3]舞蹈艺术浅谈.北京出版社. [4]蒙古族文化志.内蒙古出版社.
本文由bosco于2018-11-08发表在舞蹈吧,欢迎舞友加入QQ群:685936921。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5248.html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5248.html
上一篇:体育舞蹈运动员服饰选择与研究
下一篇:对中国舞蹈意象的思考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