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知识 > 正文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性

研究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是继承优秀蒙古族舞蹈艺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在文化艺术呈多样化发展的当代社会,如何保存、发扬传统舞蹈艺术特长,弘扬民族文化,笔者认为只有抓住蒙古舞的核心去创新、去继承探索才能使蒙古舞走向正确的发展轨道。 
  蒙古族民间舞蹈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自娱性民间舞蹈,如“安代”;宗教性舞蹈,如:“萨满舞”、“查玛”;表演性民间舞蹈,“筷子舞”、“盅碗舞”等。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居住在蒙古高原,作为狩猎、游牧民族,蒙古人的生活习俗对蒙古舞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受蒙古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道德心理、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蒙古族舞蹈的动作步伐沉稳、节奏轻快、感情质朴、粗犷豪放、动作力度感强,产生的形体动作铿锵有力、造型鲜明,加上丰富的肩部流动动律和眼神的灵活处理,时而极目远望,时而俯望前方,胸部的挺收、横拉、后靠、前后上下扭动,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劲健、原力之美,造就了蒙古舞蹈特有的刚毅之美的审美特质。 
蒙古族舞蹈的刚毅之美,主要表现在舞蹈的内质上,表现为原始、激扬、刚劲、强健等多方面。史料中对蒙古舞描述多有“举足踏岸”“握手顿足”“顿足起舞”“踏舞”等强调协调与用力的描述,充分证实了力量和集体凝聚力在传统蒙古舞中的地位。《蒙古秘史》最早记录了蒙古族古典舞蹈激扬蹈励的气势:“绕蓬松茂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矣!”的确,没有能比舞蹈这种人体的律动更能体现生命的活力和情调。 
蒙古族传统的游牧生活离不开马。蒙古舞的马步,便是通过对马的观察而形成的,而马步自身又可演化为若干变种,不论缓急,其节奏均与骏马奔驰的节奏一致。所以,才有节奏欢快之说。对上肢、手臂的规范,来自对雄鹰展翅、海青翱翔、天鹅拍水、鸿雁高飞等的观察和模仿。所以,蒙古舞中展翅翱翔之舞姿、动感、韵律总给人以自然和谐的感觉。蒙古舞中的硬手、弹拨手的特征最初也来自于此。当然,宗教对民间舞之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各种媚神、献神、娱神的动作,都是在热烈激情的气氛和环境里进行的,人的情感随周围气氛的狂热,也会生出歇斯底里的状态,呼喊、狂跑、跳跃和手舞足蹈,使原始歌舞构成了独特的激越、深情的旋律和节奏,奔放纵情、雄健刚劲的抒展舞姿。其中,在审美表现形态上,萨满舞蹈更趋向于劲健之美,它不仅保持了宗教的庄严性和人类童年时代文化传承人的质朴性,还具有鲜明的北国地域特色,故而彰显出其原始、激扬、刚劲、强健的内质。 
蒙古族舞蹈多是草原生活与牧业生产日常动作的艺术化,生活气息和草原文化气息都十分浓郁。展现英勇骑士驰骋草原的雄姿,自然成了男性舞蹈的典型特征之一,也集中概括了北方许多民族舞蹈的气质,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无论艺术创作还是生活原形,骑士勒马扯疆绳,使骏马前蹄离地,腾空飞起,通过坐骑的桀骜不驯来炫示骑手的凛然神威。当骏马急驰飞奔时,骑士常常举手扬鞭来表达一种激昂和自豪的情绪。马鞭的抽、绕、甩等动作也发挥了动作的感情力量。手剥羊皮是蒙古族的一种经常性劳动,这使得他们手的基本形态形成五指并拢,像小铲子一样,由此而产生了弹拔手、铲手、提压腕、甩手等舞蹈基本动作,这些基本动作明显地注入了一种内在的力量意识,从而使外形动作很富有力量。就以舞蹈《蒙古人》为例来说,作品中大量运用的勒马、骑马、耸肩、硬肩、碎抖肩、提压腕及柔臂等动作均是以蒙古族舞蹈的基本语汇为素材,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延伸发展而来的,而这些动作又恰到好处的体现出蒙古族人民的气魄、博大的胸襟;那些由服装加长加宽所演化出的形态不一的摆动走向或胸、肩、含、仰,似翻江倒海,气势汹涌,似骏马奔驰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表现出蒙古人成熟深邃的思想以及豪迈奔放的性格。 
综上所述,经过上千年的孕育、发展而形成的蒙古舞蹈的风格,是对古老传统的凝炼和记述,是蒙古民族历史智慧的结晶。蒙古舞的基本造型、传统风格是从蒙古族传统的精神气质、文化氛围中凝缩而成的,凝聚着蒙古族传统的审美意识,这些民族审美特点也形成了我们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要用科学、创新的态度使这种舞蹈艺术的精华更加发扬光大。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