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蒙古族舞蹈韵与美
- 舞蹈知识
- 2018-11-08
- 730
一个民族经典的文学、诗歌、史诗、音乐、舞蹈等是该民族艺术的完美结晶,它承载和记录了一个民族美学思想的形成,并集中体现着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信仰、历史文化及审美理想,很值得深入研究。
1 重视蒙古传统舞蹈的美学研究
我认为,蒙古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已形成了诗歌(史诗)、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体系,舞蹈美学思想也基本形成。但舞蹈美学研究不够系统或者还没有来得及系统化,理论上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只满足于某种自然状态不行,特别是处在当今这个变化万千的时代,随波逐流或在迷雾中前行将会丢失民族艺术的整体性,从而导致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走向衰亡。这些很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
蒙古舞蹈名词术语里蕴含了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我很自信地把蒙古舞蹈里大部分名词术语提升为为美学术语,其中为数不少的美学术语出自我本人的艺术实践。我把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练就的高难技巧,亦即人们通常说的“莫德格玛绝技”加以技艺分析、研究,对一部分“绝技”进行规范、界定,并追踪研究和加注记载。
我是表演舞台艺术的,尽管有大量的表演实践和艺术创作经验,但要进行理论与学术研究,深感力不从心。但我并不灰心,我觉得要想做成一件事情,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背水一战的决心。我认为应当从美学视角梳理和研究这些术语的历史来源、形成的环境以及审美特征,再从它们的发规律入手,追踪其动律名称与组合名称之间的变化、组合名称与名词术语之间的沿革,进而对其美学含量予以提炼、注释,而后把它们提升到美学术语加以锁定。比如,通过具体研究,我认为应当保留“陶布绣尔伯依勒格”的12个组合名词术语,使之与12种“陶古绣尔”乐曲相媲美并构成一套完整的系列性组舞。这12个名词术语不可拆开,这一组完整的系列名词术语里积淀了鲜活的蒙古舞蹈美学精神,有待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所谓“伯依勒格”,它不完全是指某一具体舞蹈。蒙古舞蹈“伯依勒格”中的文化底蕴深厚且容量大,可以说它是蒙古舞蹈美学中一个核心范畴,其中包容了蒙古舞蹈最精美的美学意蕴。 “伯依勒格”的研究还将涉及若干相关问题,比如:在什么题目里的“伯依勒格”?是什么样式、风格特点、艺术形式以及什么地区的“伯依勒格”?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和系统地揭示历史舞蹈现象背后的文 化渊源和审美特征。 再如,“陶布绣尔伯依勒格”问题,它与“随 布绣尔乐舞”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前者是由12种名词术语和12种乐曲构成的一整套体系,它是独立 存在的原生形态的“伯依勒格”。而“陶布绣尔乐舞’则主要是以蒙古史诗《江格尔》为背景,服从《江格尔》史诗中各种脸谱的人物故事内容的乐舞。“陶布绣尔伯依勒格”和“陶布绣尔乐舞”里都包含着蒙古舞蹈美学与名词术语。
“伯依勒格”是蒙古舞蹈业已形成的、精美丰富的舞蹈语汇系统的佐证。假如一个民族只有单一的几个舞蹈动作而没有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就好比只有口头语言而没有文字一样,其文明的成长将会受到极大的局限。倘若一个民族的舞蹈缺少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它怎样来表述微妙精致的审美思想呢?!由此而言,“伯依勒格”不仅仅是简单的动作程式,而是构成精美的蒙古舞蹈语汇的佐证和核心所在。
“伯依勒格”是蒙古舞蹈文化的原形和主流形态,是民族特色的象征,也是蒙古舞蹈文化兴起与繁荣发展变革中的标志,是蒙古舞蹈艺术精致化的缩影。 2 蒙古舞蹈动律的核心是情趣美
如果舞蹈仅仅是为了动作而动作,为了技巧而技巧,忽略了它的灵魂和审美,那就会淡漠舞蹈艺术中积淀的民族精神和所体现的审美情趣。如果一个民族的艺术脱离了民族性、艺术性、思想性和艺术家群体,这个民族的美学思想将无法形成。
蒙古传统舞蹈动律的核心是情趣美,应当让人们透过舞蹈的动律感悟到精神之美,领略到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和回味无穷的艺术想象力。蒙古民族在“诗的海、歌的海、舞的海”中充分显示出民族的艺术想象力和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艺术想象力和不具有艺术家群体,那么这个民族的成长将是缓慢的。
舞蹈是视觉艺术,是通过舞蹈演员的身体动律在舞蹈作品中体现美的含义。它的审美情趣直接通过演员表演展现,舞蹈演员的能力直接影响到舞蹈作品的成与败。如若舞蹈演员不注重美学和文化修养,那么,单纯靠舞蹈的技术技巧去完成一个作品,就等于没有民族文化的血脉与审美情趣,也就不大可能上升到美学高度,只能是停留在技术技巧的层面上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再好的技术技巧不可以取代审美感受。
一个民族的艺术必须注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艺术,也不可能在异彩纷呈的大干世界里获得应有的文化地位。
3 蒙族舞蹈艺术的韵之美
我很不赞成以往的一种做法:把“杜尔伯特伯依勒格”里的动律美,简化为“挑手腕”;把“土尔扈特组舞”和“阿斯尔组舞”里的动律美,简化为“绕手腕”。如此一来只是教了动作,而把美的趣味丢掉了,把民族特色淡化了。这样的做法,恰恰把蒙古舞蹈文化中的精髓剥离了,只保留了动作,却稀释了舞蹈中文化的含金量,降低了美学高度,这显然是一种文化艺术滑坡的趋向,应引起足够的警觉!
一个民族文化的血脉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以替代的。假如把蒙古民族语言里的“音韵”、音乐里的‘乐韵”、舞蹈里的“舞韵”剥离掉,还能有蒙古诗歌、蒙古音乐、蒙古舞蹈中美的文化内涵吗?还能有蒙古舞蹈审美情趣和美学吗?这样做的结果算不算蒙古舞蹈文化的异化呢? 蒙古人骑马、爱马、赞颂马,不仅仅是诗歌、小说里有,舞蹈中同样盛行不衰。“马舞”系列是蒙古舞蹈文化的根基,也是支撑我国蒙族舞蹈艺术的一根顶梁柱。“马舞”集中表现了蒙古男子的气魄,充分体现了这个马背民族的气概。骑马有不同的情景,是“走马”、“战马”还是“赛马”?这些全靠演员的艺术想象来表现。舞台上“骑”的是心中的那匹“马”,只有通过艺术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才能在艺术的真实中表现出生活的美。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贾作光、宝音巴图、仁甘珠尔扎布、青巴图、乌力吉图、查干朝鲁、叶西诺尔布、宝音套克图等,直到六十年代内蒙歌舞团的《马刀舞》以及《布里雅特婚礼舞》、《牧人舞》、《牧马》里“马舞”动作的语汇和技艺,都表现了蒙古民族的审美情趣,塑造了蒙古人的性格。这些作品曾轰动北京、轰动全国,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上述老一代的蒙族舞蹈艺术家们奠定了“马舞”系列的雄厚根基。
在蒙古民族的舞蹈中,“马舞”拥有特殊的地位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体现着蒙古舞蹈的另一种美,需要专门加以研究。我觉得应该把它作为蒙古舞蹈研究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来对待,而这方面的探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1 重视蒙古传统舞蹈的美学研究
我认为,蒙古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已形成了诗歌(史诗)、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体系,舞蹈美学思想也基本形成。但舞蹈美学研究不够系统或者还没有来得及系统化,理论上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只满足于某种自然状态不行,特别是处在当今这个变化万千的时代,随波逐流或在迷雾中前行将会丢失民族艺术的整体性,从而导致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走向衰亡。这些很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
蒙古舞蹈名词术语里蕴含了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我很自信地把蒙古舞蹈里大部分名词术语提升为为美学术语,其中为数不少的美学术语出自我本人的艺术实践。我把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练就的高难技巧,亦即人们通常说的“莫德格玛绝技”加以技艺分析、研究,对一部分“绝技”进行规范、界定,并追踪研究和加注记载。
我是表演舞台艺术的,尽管有大量的表演实践和艺术创作经验,但要进行理论与学术研究,深感力不从心。但我并不灰心,我觉得要想做成一件事情,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背水一战的决心。我认为应当从美学视角梳理和研究这些术语的历史来源、形成的环境以及审美特征,再从它们的发规律入手,追踪其动律名称与组合名称之间的变化、组合名称与名词术语之间的沿革,进而对其美学含量予以提炼、注释,而后把它们提升到美学术语加以锁定。比如,通过具体研究,我认为应当保留“陶布绣尔伯依勒格”的12个组合名词术语,使之与12种“陶古绣尔”乐曲相媲美并构成一套完整的系列性组舞。这12个名词术语不可拆开,这一组完整的系列名词术语里积淀了鲜活的蒙古舞蹈美学精神,有待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所谓“伯依勒格”,它不完全是指某一具体舞蹈。蒙古舞蹈“伯依勒格”中的文化底蕴深厚且容量大,可以说它是蒙古舞蹈美学中一个核心范畴,其中包容了蒙古舞蹈最精美的美学意蕴。 “伯依勒格”的研究还将涉及若干相关问题,比如:在什么题目里的“伯依勒格”?是什么样式、风格特点、艺术形式以及什么地区的“伯依勒格”?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和系统地揭示历史舞蹈现象背后的文 化渊源和审美特征。 再如,“陶布绣尔伯依勒格”问题,它与“随 布绣尔乐舞”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前者是由12种名词术语和12种乐曲构成的一整套体系,它是独立 存在的原生形态的“伯依勒格”。而“陶布绣尔乐舞’则主要是以蒙古史诗《江格尔》为背景,服从《江格尔》史诗中各种脸谱的人物故事内容的乐舞。“陶布绣尔伯依勒格”和“陶布绣尔乐舞”里都包含着蒙古舞蹈美学与名词术语。
“伯依勒格”是蒙古舞蹈业已形成的、精美丰富的舞蹈语汇系统的佐证。假如一个民族只有单一的几个舞蹈动作而没有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就好比只有口头语言而没有文字一样,其文明的成长将会受到极大的局限。倘若一个民族的舞蹈缺少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它怎样来表述微妙精致的审美思想呢?!由此而言,“伯依勒格”不仅仅是简单的动作程式,而是构成精美的蒙古舞蹈语汇的佐证和核心所在。
“伯依勒格”是蒙古舞蹈文化的原形和主流形态,是民族特色的象征,也是蒙古舞蹈文化兴起与繁荣发展变革中的标志,是蒙古舞蹈艺术精致化的缩影。 2 蒙古舞蹈动律的核心是情趣美
如果舞蹈仅仅是为了动作而动作,为了技巧而技巧,忽略了它的灵魂和审美,那就会淡漠舞蹈艺术中积淀的民族精神和所体现的审美情趣。如果一个民族的艺术脱离了民族性、艺术性、思想性和艺术家群体,这个民族的美学思想将无法形成。
蒙古传统舞蹈动律的核心是情趣美,应当让人们透过舞蹈的动律感悟到精神之美,领略到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和回味无穷的艺术想象力。蒙古民族在“诗的海、歌的海、舞的海”中充分显示出民族的艺术想象力和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艺术想象力和不具有艺术家群体,那么这个民族的成长将是缓慢的。
舞蹈是视觉艺术,是通过舞蹈演员的身体动律在舞蹈作品中体现美的含义。它的审美情趣直接通过演员表演展现,舞蹈演员的能力直接影响到舞蹈作品的成与败。如若舞蹈演员不注重美学和文化修养,那么,单纯靠舞蹈的技术技巧去完成一个作品,就等于没有民族文化的血脉与审美情趣,也就不大可能上升到美学高度,只能是停留在技术技巧的层面上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再好的技术技巧不可以取代审美感受。
一个民族的艺术必须注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艺术,也不可能在异彩纷呈的大干世界里获得应有的文化地位。
3 蒙族舞蹈艺术的韵之美
我很不赞成以往的一种做法:把“杜尔伯特伯依勒格”里的动律美,简化为“挑手腕”;把“土尔扈特组舞”和“阿斯尔组舞”里的动律美,简化为“绕手腕”。如此一来只是教了动作,而把美的趣味丢掉了,把民族特色淡化了。这样的做法,恰恰把蒙古舞蹈文化中的精髓剥离了,只保留了动作,却稀释了舞蹈中文化的含金量,降低了美学高度,这显然是一种文化艺术滑坡的趋向,应引起足够的警觉!
一个民族文化的血脉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以替代的。假如把蒙古民族语言里的“音韵”、音乐里的‘乐韵”、舞蹈里的“舞韵”剥离掉,还能有蒙古诗歌、蒙古音乐、蒙古舞蹈中美的文化内涵吗?还能有蒙古舞蹈审美情趣和美学吗?这样做的结果算不算蒙古舞蹈文化的异化呢? 蒙古人骑马、爱马、赞颂马,不仅仅是诗歌、小说里有,舞蹈中同样盛行不衰。“马舞”系列是蒙古舞蹈文化的根基,也是支撑我国蒙族舞蹈艺术的一根顶梁柱。“马舞”集中表现了蒙古男子的气魄,充分体现了这个马背民族的气概。骑马有不同的情景,是“走马”、“战马”还是“赛马”?这些全靠演员的艺术想象来表现。舞台上“骑”的是心中的那匹“马”,只有通过艺术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才能在艺术的真实中表现出生活的美。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贾作光、宝音巴图、仁甘珠尔扎布、青巴图、乌力吉图、查干朝鲁、叶西诺尔布、宝音套克图等,直到六十年代内蒙歌舞团的《马刀舞》以及《布里雅特婚礼舞》、《牧人舞》、《牧马》里“马舞”动作的语汇和技艺,都表现了蒙古民族的审美情趣,塑造了蒙古人的性格。这些作品曾轰动北京、轰动全国,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上述老一代的蒙族舞蹈艺术家们奠定了“马舞”系列的雄厚根基。
在蒙古民族的舞蹈中,“马舞”拥有特殊的地位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体现着蒙古舞蹈的另一种美,需要专门加以研究。我觉得应该把它作为蒙古舞蹈研究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来对待,而这方面的探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本文由bosco于2018-11-08发表在舞蹈吧,欢迎舞友加入QQ群:685936921。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5262.html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5262.html
上一篇:浅析蒙古族舞蹈中的肩部动作
下一篇:浅谈蒙古族舞蹈教学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