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原生态”舞蹈多达150种
- 舞蹈知识
- 2018-11-08
- 499
专家呼吁:追本溯源 给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空间
甘肃新闻网兰州电 据兰州日报报道:谈到甘肃省民族民间舞的存在现状时,徐枫告诉记者,在多年的田野调查中发现的150余种民间舞蹈,已经消亡和濒临消亡的占35%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三方面造成的:首先,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生活习俗、生活节奏等发生了变化,民间舞蹈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其次,人们对民间民族舞蹈认识不足,在越来越多的功利目的的驱使下,人们对民间舞蹈进行随意改造,丧失了它原有的形态。随着民间舞蹈传承人的去世,有的民间舞蹈逐渐消失。另外,还有现在继续存在的民间舞蹈在不断发展,这些舞蹈主要存在于交通不发达的地区,因其与外界沟通较少,原始性反而得以保存。
随着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规定的出台,社会各界对民间舞蹈保护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民间舞蹈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一部分受到政府部门重视和积极扶植的舞种迅速发展壮大,如秦安拉花舞、凉州舞狮、凉州攻鼓子、武都高山秧歌、赤格尔咒乌、永靖拉花大秧歌、苦水高高跷、合作手鼓舞、夏河卓舞等20余种民族民间舞蹈十分活跃,常在各类民间活动中担纲主角。民间舞蹈是艺术舞蹈最丰富的矿藏,一切舞蹈艺术的生产都离不开民间,民间舞是舞台艺术的根本,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保护民间舞蹈艺术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
甘肃省汉族民间舞
在民国前全是男性舞者
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的民间舞蹈共有三大块五大类,三大块是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汉族民间舞蹈、宗教舞蹈,五大类包括鼓乐舞、秧歌舞、社火舞、祭祀舞和技巧性舞蹈。徐枫提到本报(8月6日12版)报道过的甘肃省第一位敦煌舞的 扮旦 演员冷雪,他曾观看过他的表演,认为他的舞蹈综合了甘肃民间拉花表演、戏曲身段和敦煌壁画舞等多方面元素,继承的同时吸收了现代舞的表演方式,是一位现代 扮旦 演员。而甘肃省所有汉族民间舞蹈在民国前全为男性表演。这一说法在甘肃名流慕少堂的《甘青史略》也曾有记载。
为什么会有 扮旦 这种表演形式,面对记者的疑问,徐枫进行了详细的解答:首先,是封建礼教对古代妇女的束缚,古代女性不能在公共场合露面,不能进入任何娱乐场合,更别说是登台表演了。因此,民间舞蹈、戏曲、曲艺等均为男性演出。其次,民间表演活动被视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不适宜女性参加。还有,封建社会的女性需要裹足,在甘肃省民间舞蹈中,很多高难度、危险的动作,比如靴跷、高跷的表演等,不适合 小脚 的女性表演。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女性不能随便动戏箱、祭祀道具等,而甘肃民间舞蹈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在祭祀场合,妇女当然没有表演的资格了。而人们又想要欣赏到女性角色的表演,这样就出现了男扮女的伴旦表演。扮旦表演在我省的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拉花是我省民间舞蹈的一种,其中包含有花灯舞、手帕舞、扇舞、荷花舞、烛灯舞等多种表现形式,甘肃省著名的永靖大拉花舞就起源于祭祀。在民国前所有的表演者都是男性,现在虽有女性的加入,但男性依旧是占多数。
专业舞蹈工作者
最大程度保护利用
我们现在看到的民间舞蹈都是经过改造了的,丧失了它原汁原味的艺术魅力,民间舞蹈的土壤在乡村、不在城市,如果将民间舞蹈移至城市,民间舞蹈就成了 盆景 ,失去了大自然的味道。 徐枫说。针对如何保护甘肃省民族民间舞蹈的方法,徐枫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摸清家底,追本溯源。我省民族民间舞蹈种类丰富,历史悠久,我们需要了解到原生态的民间舞蹈,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研究和应用。第二,对已知名录尽快建立。将甘肃历史上曾存在、依旧活跃、已消亡、正在消亡的民族舞五种进行归纳整理,成为甘肃艺术舞蹈的基本资源,从而起到保护民间舞蹈的作用。这需要媒体、文艺工作者、大专院校、民间艺人共同完成。第三,对资源重新认识,专业舞蹈工作者要尊重舞蹈资源,从而获得最大程度上的保护和利用。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5565.html
上一篇:当代舞《棱镜》诠释生存之境
下一篇:舞蹈艺术概论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