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舞院课程设置的一些看法
- 舞蹈知识
- 2018-11-08
- 420
在舞蹈家摇篮里生活学习了三年,眼看快毕业了,确实有不少体会,其实感触最深的是学院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对于舞院专业课的设置,如果从我们三年的学习效果来看,可以证明它的合理性。如果仔细推敲起来,依然存在着小小的缺憾,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可以被看作是一份对母校的回报。
三年前,我是一名高中生,舞蹈是梦中的幻想。三年后的今天,我已敢在舞台上较尽情、较从容地表演。梦想变成了真切的现实,这是怎样一种巨大的进步!我想,这应归功于老师们的教导,同样应归功于专业课设置的合理。我认为,合理性之一在于它的系统性。这也正体现了北京舞蹈学院作为惟一高等学府的风范。宽敞正规的练习房,高明、敬业的教师队伍,技法不凡的伴奏乐队,构成无懈可击的软、硬件设备。作为民间舞专业的学生,我们学到了藏、蒙、维、朝、汉各民族的舞蹈。不仅如此,我们还接受了芭蕾的基本训练,学习现代舞的编舞技法,加深对舞蹈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所接触的舞蹈面不是闭塞和狭隘的。确切地说,舞院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广泛开阔的舞蹈格局,包罗万象的舞蹈体系。同时,这一体系要求我们分清主次。比如通过现代舞、芭蕾舞的训练强化舞蹈感觉,为民间舞的表演增添光彩,同时提示我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完善舞蹈人格。总之,我认为舞院课程设置的这种系统性是对学生的全面性熏陶,它促成舞盲向能舞,懂舞者的转变。
合理性之二在于专业课程设置的精炼性。拿民间舞来说吧,在学习每一种民间舞时,我们总是通过某些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元素的分解训练,逐渐掌握此种民间舞的基本动律,然后通过几个风格化动作的组合把握它的韵味。这样一来,对此种民间舞蹈的风情展示很快就能做到胸有成竹。可见,这里的“精”,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吸取其中最典型的东西,若干动作就能表现出某个民族舞蹈的特点。如果说,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使我们对舞蹈有了总体性把握,那么这种精练性就是提供了一个提高效率的方法。这样,在短短的三年内,我们不仅学习多个民族的民间舞,并且吸收了每个民族民间舞中最本质有规律性的东西。真正可谓是“多而精”。可以这么说,精练的课程设置是促成我们由会舞,能舞向善舞者转变的有效途径。
合理性之三,我觉得在于协调设置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打个比方,就像成长中的幼儿必须先学会走路,然后才能跑步,因而对于我们这群初学舞蹈的学生来说,这种逻辑性是十分必要的。这就是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相对来讲,有的民族民间舞的基本动律和动作组合、人体较易把握并很快协调,有的则较难适应。我想如果一上来就让我们学胶州秧歌,难度就肯定较大。所以我们先是学习藏族的一些基本舞姿、舞步的动律,云南花灯的部分组合,然后是蒙族舞、东北舞等。依次类推。这样,我们每学一种民间舞都成为学习下一种更难,更复杂的舞种的资本。在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会、感到吃力。只会觉得越来越快。这是因为我们的舞蹈基础渐渐厚实起来,我们的肢体渐渐灵活起来,层层递进的练习,积累出了协调,积累出了智慧,积累出了灵感。因此,我要说舞院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科学的是精明的。
然而,我觉得学院的课程设置也不是十全十美,比如说,对于我们这些舞蹈入门较晚的学生,是否应该提供一些必要的专门训练身体技能的课时,比如说开度、柔韧度、体能训练等等。我希望这些作为舞者所应具备的基础因素能够得到更充分的重视。也就是说,能够更加具备基础性的开发力度。除此之外,我认为专业课的设置还应充分考虑同文化课设置的接轨。例如,如果在学习某种民间舞蹈的同时,学习此种民间舞的文化背景,那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专业课与文化课在学院里似乎是一种互不搭界的局面。说句重话,这实在有些荒诞。以上可以看作是我对学院专业课设置的一点建议,它们出于一名留恋母校,热爱母校的毕业生的不太成熟的思考。
我坚信,学院的课程设置作为一种与科学紧密相连的程序,一定会越来越成熟和完美,舞蹈家的摇篮必将越来越光彩照人。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5678.html
上一篇:论传统舞蹈中演员个性的弱化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