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 周代歌舞雅乐体系的确立
- 舞蹈知识
- 2018-11-08
- 719
周代的统治阶级已经充分认识到乐舞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因而制定出礼乐制度。政治伦理色彩很强的礼乐文化成了西周文化的主流,中国社会进入到以礼乐为标志的文明阶段。
一、制礼作乐和六大舞
周朝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由此而构建了中国社会新型的政治结构和经济关系。武王死后,周公摄政七年,开始了“制礼作乐”,不但使各种典章、礼仪制度逐渐完备,而且在天命之外,特别发展了尊祖崇德的观念。礼乐制度来自于前代的丧祭之礼、乡饮酒之礼等等,但它的精神实质则是通过对祖先的崇拜加强对血缘秩序的自觉认同,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等级制度,其核心是以德为主的伦理观念。
为了贯彻这种礼乐制度的实施,周王室整理了前代遗存的乐舞,包括黄帝的乐舞《云门》(又称《云门大卷》、《咸池》和《承云》)、唐尧的乐舞《大章》(又名《大咸》)、虞舜的乐舞《大韶》、夏禹的乐舞《大夏》(又称《夏龠》)、商汤的乐舞《大濩》及周武王的乐舞《大武》,总称为六大舞(也称六代舞),用于祭祀,并设立了庞大的乐舞机构“大司乐”。这一部分乐舞就是所谓的雅乐,在此后的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虽然几经兴衰,但始终居于正统地位。
前面五种在夏商乐舞中已做过介绍。周乐《大武》是武王伐纣胜利后由周公创编的,内容就是表现武王克商的丰功伟业。据春秋时孔子所见,这个乐舞开始先有一段长长的鼓声作引子,舞者(战士)持兵器待命,接着是六段舞蹈:第一段舞队由北边上场,这是描写出兵的情形;第二段表现灭了商朝;第三段继续向南进军;第四段表现平定南部边疆;第五段舞队分列,表示周公、召公的分疆治理;第六段舞队重新集合,列队向武王致敬。整个舞蹈具有很强的叙事性。
周公将这六部乐舞集中、整理、规范成一个整体,作为国家的礼制,用于祭祀、庆典等活动,并对它们的演出仪制、祭祀对象、服饰道具、乐歌宫调和舞者身份、演出场合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六大舞分为“文”、“武”两类,前四舞属文舞,《大武》等属武舞。文舞持龠(似笛的管乐器)、翟(鸟羽)而舞,故又称龠翟舞;武舞持干(盾牌)、戚(斧钺)而舞,又称干戚舞。两类乐舞的划分,与舞蹈的内容形式有一定联系,但主要以受祭帝王得天下的手段的不同来进行,所谓“以文德得天下的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的作武舞”,这一定例一直贯穿到以后历朝历代的封建帝制。
在不同的场合演奏不同的乐舞,胜利凯旋时奏《凯乐》;宴享宾客,表演《四裔乐》、《散乐》;举行射仪时跳《弓矢舞》。在所有的祭仪场合中,一方面强调受命于天的神圣性,另一方面强调等级区分的尊严。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奴隶社会政治文明的重大创造,集周以前古代舞蹈之大成。
二、贵族教育和六小舞
从西周时期开始,朝廷建立了学宫制度,贵族子弟开始学习“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地官》)即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的教育。贵族子弟大豆13岁入学,循序渐进,先学习音乐、朗诵诗和六小舞。15岁开始学习射箭、驾车和舞《象》。20岁时学习各种仪礼和六大舞(也称六代舞)。
在举行大祭时,由大司乐率领着贵族子弟跳六代舞。除此之外,六小舞也是教育贵族子弟的重要内容。六小舞包括:羽舞,执白色羽毛而舞;皇舞,将羽毛覆于头部,肩上披翠羽;干舞,执盾牌而舞;人舞,徒手而舞;《帗舞》,执长柄饰五彩丝绸的舞具而舞;旄舞,手执牦牛尾装饰的旗帜而舞。这些舞蹈分别祭祀日月星辰、四望、社稷、山川等。
周代乐师的任务就是“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这些贵族子弟多大年龄学什么舞、什么身份学什么舞、何人负责教授、何时组织会考、对不用功者如何笞罚、对成绩优异者怎样封官加爵等,都有细致严密的规定。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6611.html
上一篇:张爱玲看艺术 舞蹈是民族的记忆
下一篇:中国舞蹈文化 上古的舞蹈记忆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