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知识 > 正文

从《北国兵韵》的舞蹈作品谈当下军事题材舞蹈创作

每个历史时期,舞蹈艺术创作能够向前有所突破,都是十分艰难的。创作者不仅要考察观众的接受能力,更要考察自己内心的承受能力,因而,向前突破的度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受各种流派、各种主义的影响和冲击,人们分别处在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领域,对舞蹈作品的创作持有不同的理解。在这一时期,军队舞蹈艺术工作者对革命历史的反思高潮不退,掀起了军事题材舞蹈作品的创作热潮。他们执着地采用一种颠覆历史的表现形式,用丰富的人性内涵充实和软化艺术形象,把革命英雄主义的艺术想象转化为更符合当代人理解的真实性,因而在舞蹈界新人辈出,佳作层出不穷。

进入到21世纪的当下,商业、信息等给人心带来了巨大冲击,新鲜事物快速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人们的法律、权利等意识的快速觉醒使人们普遍的社会心态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所以,军队舞蹈艺术面临着突围的境遇,大批舞蹈创作者在军队舞蹈艺术突破的临界线上徜徉徘徊,每个舞蹈创作者都在不同方向上进行着尝试、创新和突破。

沈阳军区前进文工团备战全军第九届文艺会演而精心编排的歌舞晚会《北国兵韵》中的舞蹈作品,为符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和广大部队官兵的精神文化需要,在思想观念、审美视野和表达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创新和开拓。五部舞蹈作品在讲述军事题材故事的同时采用全新的表达方式,塑造了全新的英雄形象,体现了顽强充沛的生命意识,展示了民族风情和对民间情怀的抒写。这些独特的表达方式颠覆并超越了以往同类作品的模式化窠臼,给观众的情感宣泄和艺术接受活动带来了全新的情感体验。

一、生命意识与唯美主义的完美结合

作品《嬉雨》所要表现的内容和主题看似简单,然而仔细观赏该作品,我们会发现,董华兴编导在创作的时候实际上是把作品是否富于美感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舞蹈历来是一门形式感很强的诉诸视觉的动态艺术,通过舞蹈演员真挚而富于激情的表演,通过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表现出来,从而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作品表现了一个身着红衣俏皮的青春少女在春雨中嬉闹玩耍,融入自然,收获快乐的场景。内容虽简单,但只需春天、雨水、嫩绿的柳条、身着红衣的少女这几个代表着生命符号意象的使用便使作品处处体现着生命的节奏和韵律,体现了作者充沛的生命意识,昭然揭示了关爱生命和关爱自然的永恒主题。

在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编导将女性元素完全渗透到舞蹈的各个组成部分。从舞蹈动作的编排到音乐的选用,从服装造型的设计到颜色的搭配,从演员的任用直到舞美灯光的切换。编导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营造美的氛围和意境,虽然稍显刻意,但却是观众最易接受、最直观的表达方式。乐曲的主旋律由笛子来演奏,柔美清新,给人以独特的视听感受,到了副歌部分,伴随着激昂的乐声加入女声的合唱,使观众感受到作品的富于变化和旋律的高低起伏。整套舞蹈动作由二十多位女演员来完成,她们身着一身绿衣,头带柳枝的花饰,雨中嬉戏的少女身着一身红衣,扎着两个俏皮的小辫,娇俏可人。青葱的绿色中跳动着一抹鲜艳的红,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冲击。女舞蹈演员在舞台上一直给人柔美和妩媚的感觉,是美的形象代言。而且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为了更贴切地描写柳枝迎风摆动的形态,经常会用女人婀娜的舞姿、女人丰姿绰约的体态等这样一些语汇来形容。因此,在这部作品中,柳条和女人的身体是一种再好不过的结合。编导正是牢牢抓住了这点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再通过舞美灯光对作品的渲染和处理,使舞蹈元素的各个部分有机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副唯美的画卷。

再从观众的观赏角度来审视该作品。文艺作品所面对的大部分观众都是非专业读者,他们的审美标准大多趋于简单,观众希望看到一些清新明朗而又不需要过多思考的文艺作品,大多只是单纯地希望得到心灵上的愉悦。这部作品虽没有更多深层的涵义,但却十分切合当代人和广大部队官兵的审美心理和精神需求。观众只需要跟着演员的表演被带入到作品美好的意境中,陶醉其中,共同体会生命和自然的美好,洗去一天的工作、训练、学习和生活带来的疲惫和劳累,给人舒适的感觉,以此来缓解和释放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所带来的压力,使人精神焕发,在收获愉悦的同时收获快乐。

二、军人气魄与民族精神的双重体现

艺术地展现军人风貌,表达民族精神主题,对军事题材舞蹈作品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题材优势和文本优势。军事题材舞蹈作品凭借这种优势,塑造了一大批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在表现军人崭新风貌,表现军人气魄与民族精神方面形成了高度的自觉,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小舞剧《北大荒人》、舞蹈《一二三四》、女子群舞《女兵》和男子群舞《砺兵》是沈阳军区前进文工团的编导们为九届会演而精心创作的几部军事题材舞蹈作品。几部作品看似各不相干,实际上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形成了某种呼应。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手法和表现形式体现了军人的英雄气魄,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精神。

《北大荒人》由著名舞蹈编导官美华创作完成,这样一部作品的诞生集中体现了她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正因为她的思维不受时空的局限,打破了以往创作中的模式化窠臼,因而能够在艺术上走得更远。

小舞剧《北大荒人》在短短二十几分钟的时间里,采用了三段式的表达,回溯了北大荒的历史,历经了一个时代的变迁。该作品舞剧的特色十分突出,编导将纯粹的舞蹈动作进行了巧妙的戏剧化的处理和整合,表演的成分更加突出,因而增强了戏剧的张力,可读性更强,为该作品增添了浓浓的一笔。

舞剧的开场描绘的是复转军人们下车来到东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恋恋不舍地脱下军装,拿起工具投身劳动的场景。这一情节的安排,立刻将观众带回到那个特定的时代。上世纪50年代初,我军十万转业官兵在东北三江平原的土地上发起了一场伟大壮举。几代拓荒人半个世纪以来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用火热的激情、青春的汗水和年轻的生命征服了这片桀骜不驯的土地,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性巨变。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历史元素的介入,赋予了该作品厚重的历史美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对北大荒的历史、其间太多太多深刻感人的故事以及该剧的剧情,笔者在这里便不再赘述。

该作品表现的时间跨度虽大,然而在二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剧情的设计和编排并不显拥挤,舞台的幕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舞台的幕布是一本极其精美的立体的台历,仿佛一部记录这段历史的史诗,开篇时展示了荒芜贫瘠的土地。然而随着剧情的逐渐深入,观众惊奇地发现幕布上的台历翻开了第二页,迅速完成了场景的切换,形成了一个观众观赏的兴奋点。也正是因为这个幕布的使用,才能迅速地实现三个场景的快速切换,自然地表现了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更迭,而无需演员做更多的表演和舞蹈动作来解释时间的转换,简单而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自然而然便领会了编导的意图,因而为剧情的表达节省了许多时间。

在这部作品中,编导还嵌入了许多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比如男主人公回忆的场景,编导采用了电影艺术中闪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境。再比如几大场景和时间的高速转换,实际上也是借鉴了电影艺术中时空的表达方式。综观整部作品,编导对场面调度的把握十分准确得当,始终让观众在视觉上感觉到舞台的立体感和纵深感,从而规避了静止不变的舞台、剧场的呆板和缺陷,规避了给观众带来的视觉上的疲劳感,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入了电影艺术表现手法,使该作品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部作品从外观上看,给观众带来的是同时来自生理和心理双重的新奇感受和对导演创作的惊叹。然而透过编导对作品的艺术加工,仔细回味,反思作品的本质,编导最终呈给观众的是对军人崇高品格、坚韧意志的高度赞叹,是对军人英雄气魄以及呼唤伟大民族精神的主题的表现。导演的创新、构思和在舞台上所展示和呈现的一切,都是为这一崇高主题服务的。

作品《一二三四》编导在思想观念、审美视野和方法技巧上有了新的开拓,屏弃了过时的老思想、老观念,树立新思想、新观念,塑造了新时代、新社会背景下的崭新军人形象,是一部准军事题材舞蹈作品。

伴随着青春的旋律,青年男女演员们喊着嘹亮的口号,在群体舞蹈中穿插着个人的舞蹈技巧的展示,展现了新时代年轻士兵崭新的精神风貌,热情歌颂了年轻士兵投身军营,奉献青春,贡献力量的赤子之心和爱国之志。整个作品中处处展现着年轻士兵青春的朝气和充沛的活力,揭示了英雄时代和时代英雄的精神本质。

《女兵》与《砺兵》这两部作品看似情节、内容和主题相似,均是展现训练场上士兵刻苦训练、不畏艰难的感人场面,揭示了作品为“谋打赢”、“不变质”、不断提高我军战斗力的主题。然而深究两部作品,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本质。

在大部分文艺作品的创作中,一般创作者是不会过多考虑性别因素,而且无论受众群体是女性还是男性,在欣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不会有过大差异的,因而过分地去追究作品中女性主义的表达很可能是一种误读。然而舞蹈作品的创作就大为不同,在最初的创作阶段就要首先考虑性别因素。编导性别的不同和对性别因素的个人倾向以及舞蹈演员性别的不同,对于舞蹈创作来说表达的主题和表现的效果都会截然不同。

《女兵》这部作品在部队这个以男性占绝对优势的大背景、大环境下应运而生,巧妙颠覆了对男性英雄主义的极度模式化创作,弱化了男性的英雄主义形象,打破了以往属于部队所特有的符号间的稳固组合,在部队这个似乎只属于男性的范畴内将女性英雄主义凸显出来。因而《女兵》与《砺兵》这两部看似内容主题相似的作品,在表达上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加之两部作品在同台晚会上进行展示,更会给观赏者带来一种来自心灵的强烈震撼。

三、民间情怀与民族风情的深刻抒写

《满鼓旗风》和《北大荒人》两部作品中蕴涵着编导们对民间情怀与民族风情的深刻抒写与独到见解,然而两部作品间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满鼓旗风》更重视对民族特色的介绍和民俗风情的描绘,而《北大荒人》的地域特色和编导深重的民间情怀更显得尤为突出。

《满鼓旗风》属满族风情舞蹈,短短几分钟的舞蹈向观众传递的信息量极大,使观众感受到满族的历史、文化、习俗、服饰等一系列民族特色。

满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大概有6800多年的历史,影响尤为显赫,是我国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然而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几千年的历史完全呈现在舞台上是很困难的事情。能歌善舞是满族人的天性,编排满族舞蹈作品本身便切合了满族人的本质和特点。加之编导巧妙地采用了满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祭祀的场景来进行舞蹈的编排,使舞蹈内容显得更加充实而完整,民族特色更加鲜明。

服装的色彩选用以淡雅的白、蓝色为主,配以红、粉、淡黄、黑等颜色,是极具代表性的满族男子服饰所特有的颜色。二十几名男演员手持箫鼓,用纯熟的舞蹈技巧展现了满族所特有的一些由狩猎、战斗等演变而来的舞蹈动作,充满着满族男子的血性和刚强,向观众展示了男子的力量美。音乐的选取更是由满族特有的乐器八角鼓、二弦、三弦及洋琴、琵琶、四弦、锣鼓等配合,让人感受到满族音乐刚健强劲的内质。

作品《满鼓旗风》体现了编导十足的历史文化底蕴,使舞蹈更富于知识性和观赏性。

小舞剧《北大荒人》凝结了官美华编导浓厚的民间情怀,展现了东北的地域特色。作品中无论是对劳动生活场景的表演,人物形象的塑造,演员动作的编排,服装道具的使用,还是对东北地域风情和文化性格的提炼,她都是十分考究的,都倾注着她对民间的挚爱和特别关注。

官美华把潜在的民间情感与价值趋向融入到所勾画的具体场景中,描绘了一幅幅复转军人投身民间的劳动、生活画面,抒写其浓郁的民间情怀。故事发生的几个主要场景可谓是经过了精心设计和描绘的,这三种场景的设置并不是随意的描摹,这中间似乎蕴涵着她的某种倾向。她站在艺术家的立场上,时而沉入民间生活,时而透视民间社会,这更多地体现出官美华对民间的多层次的审视,同时她的这种对民间的认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洗去了这段历史的沉重感,让观赏者在欣赏过程中暂时忘却那段特殊的历史带给人们的艰辛与悲痛,同时也强烈地感受着她对民间文化的情感认同。

当大部分的舞蹈编导都在追逐舞蹈技巧的实验的时候,官美华编导却回到东北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对民间的厚重情感巧妙地构筑成嘹亮的“军歌”,为军事题材舞蹈作品的创作再次掀起高潮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期待中的读者带来了一个可喜的震撼,她的民间情怀的抒写也正暗合了当下的文艺创作。进入新世纪,新时期,舞蹈艺术需要这种民间文化的回归,需要重拾遗失久矣的民俗文化。

纵观新时期军事题材舞蹈创作众语喧嚣,出现了大批优秀作品。但相对而言,当代军事题材舞蹈作品中能够让人为之一振的作品并不很多,甚至有些军事题材舞蹈作品很难在军营之外找到知音,这是一种很尴尬的境遇。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批军队舞蹈艺术工作者依然怀着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军队舞蹈事业的献身精神投身到军事题材舞蹈创作之中。在当前社会的大背景下,相信我们还会陆陆续续看到更多更好的军事题材舞蹈作品,必定会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引领新一代军事题材舞蹈创作方向和迅速崛起的作品,军事题材舞蹈创作的道路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