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新闻 > 正文

《复兴之路》让时间和人民来检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开篇选用的艾青先生的两句诗,也是《复兴之路》的灵魂所在和创作动力。自2009年9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以来,这部展示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169年历史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如今,《复兴之路》正在国家大剧院进行第二轮演出,短短半年时间里,将演满100场。回想起当时的创作情景,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复兴之路》总指挥陈晓光颇有些感慨。

 

让时间和人民来检验

与《东方红》和《中国革命之歌》采用的“领导小组领导的集体创作体制”不同,《复兴之路》采用的是总导演负责制。经过定向招标、导演阐述、专家评议,最后确定由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张继钢担任《复兴之路》总导演。随后成立了《复兴之路》核心创意组,这个如同“心脏”的创意组由包括陈晓光、阎肃在内的十几个人组成,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老中青艺术家。

要把169年的历史浓缩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创作难度可想而知。“人们对《复兴之路》的期待很高,常说要争取超过《东方红》,这个压力非常大。”陈晓光说,他的生活习惯是早睡早起,经常每天早晨4点就开始工作,而张继钢则习惯熬到深夜。文学、音乐、舞蹈、灯光、舞美、服装、造型等方面的180多位主创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仅文学台本就修改了十多稿。《复兴之路》里有18首新创作的歌曲,如《走向复兴》、《致祖国》、《人民英雄纪念碑》、《曙色》等。“大家对歌曲非常挑剔,挑完歌词挑曲调,不行就推倒重来。进入排练阶段以后,有些内容还在反复讨论。甚至音乐写好了,舞蹈也排出来了,又推倒重来。”陈晓光说。

谈到参演人员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陈晓光十分动情。“有一次,我和张继钢去部队看排练。当时排的是《复兴之路》序幕中大地涌动的场景,猛一看好像是山峦起伏,实际上底下都是人。那天特别热,排练完了我给官兵们讲话,第一句话是:虽然我看不清你们的脸庞,但是我知道,每张年轻的脸上一定都流淌着汗水。”陈晓光说,“对于参加创作演出的人员,我最愧疚的一件事情就是,不少人连一张票都没拿到,他们的父母妻儿都不能到现场去看他们的表演。”

对于《复兴之路》获得的广泛赞誉,陈晓光表现得十分淡定。他说:“评判任何一个文艺作品,最终的标准只有两个:一是时间,像《东方红》从1964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50年,其中的很多歌曲还在流传;另一个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喜不喜欢,是作品能不能留下来的关键。”

 

艺术创作要追求真、深、亲、新

谈到《复兴之路》对主旋律创作的指导意义,陈晓光表示,主旋律作品要把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起来。大家去看《复兴之路》,是去看一个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而不是去听一次报告,或是去读一本政论文集。在这方面,《复兴之路》的导演和主创人员下了很大功夫。

“在这么多年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优秀的文艺作品必须追求真、深、亲、新。真,就是讲真理、抒真情、说真话。艺术创作要有真情实感,不能假大空;深,就是要有深刻的思想、深邃的情感;亲,就是要让人觉得亲切;新,就是要有创新意识,有新的视角、新的形式、新的构思或新的内容、新的语汇。”陈晓光说,“而要做到真、深、亲、新,就一定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捕捉灵感和开掘创作源泉。闭门造出来的东西,肯定是不生动、不感人的,也一定吸引不了人。”

陈晓光指出,艺术作品能够影响人的心灵,塑造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因此,作家、艺术家要切实担当起社会责任,用优秀作品去影响和教育年青一代,帮助他们摆脱不良文化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